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2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2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0 1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和练一练,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读懂并能利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高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及数据
分析的技能。
3.使学生增强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或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2~3幅折线统计图,PPT课件。学生: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忆统计,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回顾学过的统计方法,认识统计的优点。
2.引入新课:为了提高统计能力,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统计方法,能方便同学们表达、分析数据。首先我们一起看具体问题。
二、认识新知,了解特点
1.PPT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体会身高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一条线,表示每个年龄身高增加的情况。 
师:你能看出张小楠每个年龄的身高变化情况吗?
说明:引导观察,适当修正并在每个身高处点“点”。像这样,表示身高数据变化的一条曲线叫作“折线”,这条折线能直接表示出身高逐年增长的情况。
2.认读折线统计图。
(1)教师说明:为了准确地表示张小楠身高变化情况,可以把这条折线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画在表示年龄和身高数据的格子图上,(PPT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作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引导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同桌讨论一下,指名交流,教师小结两种统计图之间的异同点。
提问:这里纵线上一格表示多少厘米?最下面这一格为什么要表示110厘米,是怎样表示的?你知道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教师小结:画折线时,可以根据左边纵线表示的数量刻度,先画出表示每个年龄的身高数据的“点”,再依次连接这些点成为折线,表示数量变化。
提问:你知道了张小楠身高的哪些数据?谁来说一说?
3.分析数据。
PPT课件出示看图讨论题,让学生小组讨论,逐题指名回答、交流。
小结:统计图折线越陡峭,数据变化越快;越平缓,数据变化越慢。
提问:你能根据她的身高增长特点,估计到13岁生日时,她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通过统计图,你还想到了什么?
4.认识特点。
引导:现在把折线统计图和前面统计表比较一下,表示的数据相同吗?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统计实践,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统计图,说说人的正常体温一般是多少。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下面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自己寻求答案,再逐题指名交流,并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统计实践:请把你事先收集的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在统计表里,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统计图,思考统计图下面的问题,指名交流,完成各项统计,并帮助学生找到一年级到五年级身高增长得最快的同学。
提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像这样表示身高数据变化的一条曲线叫作折线。
折线统计图特点: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为了遵循教学规律,在本节课的初始,根据例1的情况,我让学生用手指比划身高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折线”的概念,这时我再指出这就是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接触折线统计图的式样,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预设不足,时间分配不均,在制图时出现了制图不完整,忘记标明数据、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需要充分预设课堂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关注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2和练一练,第25页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通过观察交流、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操作实践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陶瓷杯和陶瓷碗。教师:温度计、热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1.PPT课件出示例2文字及统计表部分,学生读题并分析表格。
师: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
2.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
(1)探究例2。
师:你能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展示在一张统计图中吗?
PPT课件出示例2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从这张不完整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口答。
教师介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定义。
师: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完善例题图中的统计图吗?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
分析数据。
学生小组讨论例2各题,小组集体交流。
(2)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
三、统计实践,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
  (1)学生读题,初步了解要求的是什么?
学生预测:陶瓷杯和陶瓷碗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会相同吗?哪个速度会快一些?
(2)学生具体操作实验。
出示实验操作要求,教师加以说明。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完成统计图及题后的问题。
教师巡视、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实验。
(3)讨论交流。
先让学生自己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估计进行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并说一说到底哪个水温下降得快一些。
指定小组交流,通过展示台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如果适合饮用的水温是18 ℃~45 ℃,两个容器的水从第几分钟起开始饮用比较合适?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交流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在风信子发芽实验中,开始出现根和芽的情况各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实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统计图的数据都是我们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如果感兴趣,可以找两种不同的植物种子,做一次发芽实验,观察、记录发芽情况,并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便于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距。
实验要求:1.遵守规定,注意安全;
2.按照要求,及时认真地记录水温,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3.和你的猜测相比,得出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回顾,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时间投入过多,导致后面的实验部分时间不足,研究不够深入,很多学生的实验数据是通过参考的形式得来的,导致问题分析不够透彻。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适当地缩减例题教学的时间,以便为后面的学生实验留足时间,在实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纪律和操作精准度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蒜叶的生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蒜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验、统计,了解蒜叶根须和叶片的生长情况,认识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能正确地收集数据,通过调查、记录、比较数据获得问题研究的简单结论。
2.使学生经历蒜头发芽实验和测量、统计、数据分析等活动,体会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以及统计数据的作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蒜叶生长的实验与统计。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或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布置学生种植大蒜,并分组合作进行。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T课件出示蒜头和蒜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有什么。
提问:你对蒜头、蒜苗的种植、用处有哪些了解?
同学们已经对蒜有了一些了解,知道蒜的一些种植情况,以及它的食用价值等。你注意过蒜头发芽情况和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要知道蒜叶的生长过程,就需要通过发芽实验来了解,那具体怎样研究呢?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观察到蒜叶的生长过程?
交流:发芽实验可以怎样做?怎样知道它的生长情况?
引入: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研究蒜叶的生长情况。 
二、观察记录
1.种植蒜头。
引导: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就需要通过蒜头的发芽实验,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所以首先要种蒜头。请小组组长负责,互相配合,一起来种蒜头。
PPT课件出示种植要求: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些粗壮、饱满的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盆里,其中一盆放水,另外两盆放土。种在土中的蒜瓣把尖头一头朝上,蒜瓣尖头可以稍微露出土壤一点。种植完成后,要求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注意放的位置便于观察和测量,种在水里的放在容易观察和测量的合适的地方。(PPT课件出示种植效果图)
2.观察记录。
PPT课件分别出示观察、记录根须和蒜叶生长的统计图及制作要求。
分别呈现相应的数据记录表和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弄清楚观察记录表的要求和要制成的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记录数据和制作这两个统计图要注意些什么。
明确要求后,要求学生每次都要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记录。
3.交流结果,分析数据。
(1)交流根须生长情况。
师: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蒜瓣从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的?根须生长是怎样变化的?
师:从各组的统计结果里,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的地方?
(2)交流蒜叶生长情况。
交流:哪个小组来介绍你们组记录的数据和制成的统计图?说说不同的两盆蒜叶生长情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比一比图中每组数据的差各是多少,看看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指名几个小组代表呈现数据、统计图,并指定学生介绍、交流。
提问:现在你对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了哪些了解?通过怎样的途径了解到的?
三、回顾反思
回顾观察记录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重点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统计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蒜叶的生长
1.记录根须的生长。
2.记录蒜叶的生长。
你们小组的统计数据和其他小组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综合实践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大,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活动前组织学生组内合理分工,确保活动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合理性等,实验开始后,注重加强指导,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让学生说一说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获,加强学生的体验,便于学生统计活动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不足之处]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小组的数据基本不一样,学生争相表述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导致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嘈杂,使得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可以安排一组做得比较好的样本留在教室,全班进行观察、记录,其余的让学生带回家实验,这样的实验数据准确、统一,教学起来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