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36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档属性

名称 7《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36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13: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作者是谁?
朱子语类
宋 · 朱熹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
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
二是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有言之甚简或完全缺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
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无所不谈,范围广泛。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市)。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1137年,父亲朱松应召入都,把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一)年少求学
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34岁】
(二)初入仕途——入对垂拱殿
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
(三)寒泉著述——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邀请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鹅湖之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陆属主观唯心论,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
鹅湖盛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 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 出发,主张“发明本心” ,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争辩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心学”与“理学”两大派别。
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1180年,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51岁】1181年,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52岁】
(四)重建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1194年,湖南瑶民起义,震动了朝野。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八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于行宫便殿奏事。十月,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65岁】
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或遭流放,或被下狱。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他预感到死亡的逼近,更加抓紧著述。
1200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
1210年,宋宁宗赐朱熹谥号为“文”。不久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
(五)还居建阳——庆元党禁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
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阳明为明代理学代表,他基本上承续了陆九渊一派思想,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对后代影响巨大。   。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知识卡片
第一则
译文: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另外找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大概人的心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就会更明白事理。只要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只是懒惰,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真味:真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穷得:理解、领会
徒为:仅仅、只是
自是:从此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恁:nèn这样;那样
第一则 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精神振奋,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浅尝辄止,不能得趣
精神昏聩,昏塞不通,徒劳无功
论证过程
对比论证
结论: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义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义理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朱子读书六法
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2.熟读精思:指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维结合的原则。

3.虚心涵咏: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

4.切己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

5.著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搂精神,下苦功夫,化大力气。
6.居敬持志:指读节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量力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实际原则
积极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借事说理)
——《观书有感(其二)》
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如何理解诗中的“春水”?
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菩萨蛮》 朱熹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朱熹的两首《菩萨蛮》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陶渊明“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观其大略”,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第二则1
寻常:一般情况
已:完毕
埽 [sǎo]古同“扫”。扫除打叠,收拾安排,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合:应该
著:同“着”
从:顺着
自家:自己
荆棘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机:关键
苟且:随便,马虎,敷衍了事
译文:(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这种情况,洒扫收拾,把问题梳理清楚才能够(做到)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顺着小道上走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随便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第二则2

存: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中人:普通人
大段:仔细
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仁:实现仁德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免:避免,免于(祸害)
直:应该,应当
恁地:如此,这样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不亦重乎!这不是很沉重吗?死而后已,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不亦远乎!’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像走在薄冰上一样。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弟子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1、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气是仅次于理的第二个哲学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一)理学思想
2、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
“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
3、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第二则讨论什么问题?朱熹认为应怎样处理二者的矛盾?
天理和人欲
①克制自我,明辨是非;
④明理克己,笃志修身;终身用功,坚持不懈。
②以行路为喻,选择天理后,勇猛前进
③资质不一,需功夫不同
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圣人:不着力,即依天理而行
贤人:明辨天理后,方行动,
普通人:克制欲望,依天理行事
以“仁”为己任,矢志不渝
慎言慎行,避免德行亏损。
曾子
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朱子语类》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面临天理和人欲交战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小心谨慎 。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 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对于学者亦是切身事。
第三段1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向外:向外人炫耀,只求表面
剖:辨别,
判:分析判分辨
睹:察看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明白,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对于
译文: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极工夫,却好商量也。”
第三段2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不肖: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里面:深入其里
煞极:很有
商量:(进一步)讨论
译文: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义利 之辩?
①圣贤教人向内读书,不是向外;进而把读书问题由WHAT转变为了WHY。
②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来分辨向内为“义”,向外为“利”的迥然不同。
③联系现实,训导弟子:今人为学必须先分清内外,然后才能读书做学问。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第三则讨论的话题是什么?论证方法?
3、关于朱子所讲的读书为了自己,还是读书为了别人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说说你的看法。
①读书为了自己——修养、技能、智慧,人生圆满;
②读书为了别人——荣誉、财富、名利都很诱人;
③读书既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慎独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
这一则门人向朱熹的提问是关于读书的问题,但朱熹的回答却是要明辨义利,这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读书的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和目的。
朱熹认为在这个是非的分界问题上不容讨论,如果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这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廷秀问的是读书和朱子答的是义利,是否偏题?
在当代,我们应怎样理解朱子的“义利观”?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