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结构:
皮肤的感觉
感觉世界 鼻和嗅觉
舌的构造和味觉
声音和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光的传播
耳和听觉 光的反射
光和眼 光 光的折射
眼和视觉 光的色散
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1.1五种基本感觉:
视觉 ———— 眼
听觉 ———— 耳
嗅觉 ———— 鼻
味觉 ———— 舌
触觉 ———— 皮肤
感觉的形成最终都在________各个相应的功能区。
大脑皮层
1.2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 的器官,皮肤具有___觉、 觉、 觉、 觉,尤其是___觉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
皮肤中分布的感受器分布一般疏密不同,指尖、嘴唇等处对 的灵敏程度最高;手背上 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大
触
痛
冷
热
痛
触觉
热觉
1.3鼻和嗅觉
气味刺激→____________(产生兴奋)→_________传导→________________
嗅觉神经末梢
嗅觉神经
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1.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
3.人的嗅觉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嗅觉的特点:
适应性
1.3鼻和嗅觉
差异性
1.4舌和味觉
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它里面有许多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________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蕾
味觉
液态物质
1.4舌和味觉
四种基本味觉
酸味甜味苦味
咸味
P5活动注意点
漱口
为了排除实验干扰
外耳包括:
中耳包括:
内耳包括:
耳廓、外耳道
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半规管、前庭、耳蜗
1.感觉世界
1.5耳和听觉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咽鼓管:
耳蜗:
半规管:
前庭:
收集声波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传导振动并放大振动
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有听觉感受器
有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1.感觉世界
1.5耳和听觉
耳朵有_____和_____功能。
听觉
位觉
2.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举例说明)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振动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2声音的传播
真空铃实验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______中声音不能传播。平常听到的声音主要靠_____传播。
介质
真空
空气
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撞击,我们能听到撞击声,这声音是靠__________传播的。土电话主要靠_____传声。月球上可以通过______等进行交流。
水和空气
固体
无线电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以 的形式通过介质向外传播。
2.2声音的传播
声波
这个实验还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声波具有能量)
声波能传递能量
声波的应用
B超诊断、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洗牙、声纳测距等
声音在不同的_____和_____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_____中传播最慢,在______中最快。在空气中,温度越高,传播越____。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2声音的传播
介质
温度
空气
固体
快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3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____叫音调。振动越快,____越大,音调越___。
高低
频率
高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赫至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声音的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还与____有关。
强弱
振动幅度
距离
通常用__________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分贝(dB)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4噪声污染的防治
3.光和颜色
3.1 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3.2 色散和颜色
彩虹是光的______现象。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由它_______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 全部的七色光,而黑色物体则 全部的七色光。
牛顿色散实验证明,太阳光是由__________ _____ 七种单色光组成,所以白光是____光。
色散
红橙黄绿
蓝靛紫
复色
反射
透过
反射
吸收
有些光线是肉眼看不见的。________能杀死微生物,常被用于消毒灭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于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 ___ 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过量则不利。各种遥控器能发出________。
3.光和颜色
彩电图象的三原色是 、 、 。
紫外线
紫外线
红外线
红 绿 蓝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3.3光的传播
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光的直线传播?
画一画影子形成和小孔成像的示意图。
光线
(模型)
影子不是像
S
小孔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3.3光的传播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_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即________ 。光在空气、玻璃、水三类物质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最小的是_____。
真空
3×108米/秒
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_____单位。
距离
空气
玻璃
3.4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
O
A
N
(
(
α
β
光路具有_____性。
可逆
漫反射
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4光的反射
反射的两种形式
3.4光的反射
潜望镜的使用反映出平面镜既能改变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
光的传播方向
成像
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正立虚像
3.4光的反射
[例]一只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 )
C
s
s'
平面镜成像原理:
比镜子大的物体能在镜中成完整的像吗?
月亮在水中成像
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两支蜡烛要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玻璃板未放正,对实验有何影响?
4.实验时,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同时观察到两个像?
玻璃板较厚,前后表面都会成像。
例.人站在镜前1米处,像与镜相距____米。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人后退0.5米,像离人距离为____米。当人以1米/秒速度垂直镜面前进时,像相对人的速度是_______。
1
不变
3
例.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B
A
2m/s
3.5光的折射
P
Q
空气
水
A
O
B
C
N
N'
(
α
(
γ
例:此漫画包含什么科学道理?
3.5光的折射
折射使我们在岸上看到水深度变浅。
变高了
2、潜水员看斜插入水中的一根木桩的水上部分,正确的是( )
A
“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科学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皮影---光的反射
C、倒影---平面镜成像 D、摄影---凸透镜成像
下图中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
D
B
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较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墙,釉面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具有能量 D、光沿直线传播
A
如图所示是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步骤可以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成的像的_________,同时还可以确定___________。
大小
像的位置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有_____
A.湖中有月亮的倒影
B.用放大镜看邮票
C.岸上看到河中的鱼
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水潭,为了不致于踩到水潭里,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当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的是水潭
B、当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C、当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的是水潭
D、当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
√
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A
B
C
D
E
F
A 、C、D
B 、E 、F
2、识别下列透镜,并归类:
F
凸透镜:
焦 点
光心
主光轴
f
F
对光有会聚作用
O
名词解释
焦点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距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块透镜有左右两边两个焦点F
平行光经透镜折射后交成的一点F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F
F′
F
O
O
F′
光路图
凸透镜———会聚透镜
凹透镜———发散透镜
通过凸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A
B
A
B
物距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距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距用u表示
像距用v表示
O
u
v
物体到透镜中心O的距离
像到透镜中心O的距离
物距
u 像的特点 像距
v
应用
大小 正倒 虚实
u>2f
u=2f
fu=f
u倒立
倒立
正立
缩小
放大
放大
实像
虚像
实像
fv>2f
像与物同侧
照相机
幻灯机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等大
倒立
实像
v=2f
f
2f
f
2f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胶片上得到被拍景物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 正立、缩小的虚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 缩小、倒立的实像
D
f
2f
f
2f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够成缩小实像的现象来拍摄照片的,若镜头焦距为15cm,那么被拍景物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是:( )
A.超过30 cm B。在15 cm到30 cm之间
C.正好30 cm D。正好15 cm
猜一猜:
下列两张是用两架不同照相机拍摄的同一棵树的照片,它们分别是用哪一架相机拍摄的?
A
B
(1)
(2)
右图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个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老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
A、靠近屏幕、向上移动
B、远离屏幕、向下移动
C、靠近屏幕、向下移动
D、远离屏幕、向上移动
B
u放大、正立、虚像
用眼睛直接观察
f
2f
f
2f
将凸透镜作为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放在:( )
A.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
B.透镜的2倍焦距处
C.透镜的焦点以外
D.透镜的焦点以内
D
正 常 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 视 眼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
矫正
正 常 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远 视 眼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 正立的像 B 缩小的像
C 放大的像 D 倒立的像
D
5.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也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D实像是实际存在的像,虚像是实际不存在的像
C
4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把一物体置于主光轴上,当距透镜15 cm和6cm时,两次所成的像:( )
A.前者成缩小的虚像,后者成放大的实像
B.前者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后者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C.都成放大的实像
D.都成正立的虚像
B
练一练:
1、在离焦距是20厘米的凸透镜的正前方80厘米处,一小虫以5厘米/秒的速度向凸透镜靠拢。
(1)小虫未运动时所成的像为
(2)小虫运动7秒钟时所成的像为
(3)小虫运动10秒钟时所成的像为
(4)要成正立、放大的像,小虫需要运动多长时间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