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合肥滨湖寿春中学·许道才
课标解读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认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曲折。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光明。
教学重点:
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
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目录
曾经辉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光明在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曾经辉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曾经辉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一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曾经辉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一
2、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国家
建设成就
地位
苏联
南斯拉夫
?
波兰
?
匈牙利
?
民主德国
?
中国
二战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
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最早实行改革,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1956-196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以5%-6%的速度提高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方面成就
崛起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
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1)艰难启航:赫鲁晓夫改革
①缘起“秘密报告”
材料1: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1)艰难启航: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2: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计划。
…………
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
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
苏联模式下农业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1)艰难启航: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通过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来提高农业产量。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②情系“舌尖上的玉米”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1)艰难启航:赫鲁晓夫改革
③既是掘墓人又是守墓人
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2)重回老路: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踩刹车”: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2)重回老路:勃列日涅夫改革
②“大跃退”:前期的增长与后期的停滞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经济增长较快,但后期经济增长缓慢并趋于停滞。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3)偏离航向: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6: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小结: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1956——1964)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重工业(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经济领域转向
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1、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解体
小结: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2、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剧变
东欧国家的改革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背景
目的
代表国家
措施
局限
长期奉行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捷克斯洛伐克
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立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
被苏联扼杀
共历时艰: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二
2、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剧变
东欧剧变步骤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得势取得政权
制度质变
剧变完成
东欧剧变的内涵
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材料7: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要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
光明在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光明在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
1、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体制:
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贡献:
基础设施:
阶段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
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接近30%;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中共十九大,中国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光明在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
2、风景独好:中苏改革比较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上小修小补,政治上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