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通讯、娱乐等
社会习俗:婚、丧、称谓等
4.1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西文明的碰撞、融合与近代化
衣
食
住
礼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之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鸦片战争
君主专制
政治民主化
自然经济
经济工业化
社会生活?…
思想解放
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古代服饰的变化
商周服装
秦代服装装
春秋服装
汉代服装。左边为贵族服装,其特点是宽袖饶襟曲裾深衣
冕服
左边上衣衣领带有民族融合的特点;右边则体现大唐王朝开放的风格。
宋代男子服装特点
元是我国蒙古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服饰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融合的风格。
明代服装
清代男女服饰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的改良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近代服饰的变化
礼
义
廉
耻
以文治国
三民主义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
女性旗袍的发展变化
改良的现代旗袍
3、新中国的服饰的变化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
男子以中山装为主;
女子以列宁装、连衣裙为时尚;
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色彩斑斓。
干部装、列宁装——中苏政治的衍生品
(1)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
“干部装”
50年代末,苏联女专家在中国掀起布拉吉热。布拉吉(意为连衣裙,俄文译音)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绿军装、戴军帽--文革中的“红色”时尚)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 国际形势趋于紧张,女性不再穿“列宁装”。军人在人们心中是最革命的,橄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标签。
毛泽东穿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兵的行动和“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狂热的红卫兵穿起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军装……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全民皆兵” “绿色海洋”。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喇叭裤
健美裤
牛仔裤
(3)改革开放以后——穿得时尚、个性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林语堂《吾国吾民》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四大菜系影响最大---鲁、粤、川、淮扬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北方喜吃面食、肉类;南方喜吃米饭、海鲜。并形成著名的传统四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鲁菜: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粤菜: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川菜: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汤的制作及使用。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香菇油菜
荠菜春笋
清蒸狮子头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四大菜系影响最大---鲁、粤、川、淮扬
中国菜注重色香味美,“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其本质特征。中国菜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孙中山曾说:“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2、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西餐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专门生产西式糕点糖果的食品厂出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2、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西餐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专门生产西式糕点糖果的食品厂出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可口可乐(英文名称:Coca-Cola,也称Coke),是由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出品的一种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当时译作“蝌蝌啃蜡”,但因销路不佳,后改名为“可口可乐”。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中国第一家店
饮食
观念
中国:
感性
——
重味
色、
香、
味、
形
西方:
理性
——
重营养
热量、
维生素、
蛋白质
追求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国:
西方:
“吃味”
——
用料随意
素菜为主
“硬菜”
——
大块肉、整块鸡
荤菜为主
中国人:
身材瘦小、肩窄腿短、
肤质细腻,植物性格
西方人:
高个、长腿、宽肩、肌肉发达,动物性格
饮食对象
饮食
方式
中国:
西方:
团团围坐、共享一桌、座分尊卑
——
相互尊重、礼让、便于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哲学中“和” 的范畴 。
自助餐、各取所需、位子不固定、走动自由
——
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一、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菜,目的是增进食欲。
二、汤类(也即头菜)。需用汤匙,此时一般上有黄 油、面包。
三、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垫盘两侧相应的刀叉。
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一般配有熟蔬菜。
五、餐后食物。一般为甜点心、水果、冰淇淋等。
六、最后为咖啡。
西餐的程序与一般礼节
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所以简单方便,
如沙拉之类。
中餐:追求美味,色、香、味俱全,所以要蒸、煮、煎、炸多种烧菜技巧。
十大经典垃圾食品排行榜
一、油炸食品
二、罐头类食品(包括可乐——2012年3月5日,美国一研究机构声称在可乐中发现了致癌物质。可乐之所以呈现出如此诱人的焦糖色,正是因为添加了一种‘化妆品’染色剂。)
三、腌制食品
四、加工的肉类食品 (如火腿肠)
五、肥肉和动物内脏
六、奶油制品
七、方便面
八、烧烤类食品
九、冷冻甜点
十、话梅和蜜饯类食物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在租界开始大量出现。中国居室建筑逐渐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花园洋房
中西合璧的集美大学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中西合璧
可是今天,我们的城市已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混乱。一方面是拆得很惨,一方面建得很糟。光怪陆离、平庸粗鄙的建筑,充塞着我们的城市……
——著名作家冯骥才
俗
婚姻风俗的变化
丧葬风俗的变化
其他习俗的变化
四、习俗风尚的变迁
西周时婚嫁之俗日臻完善,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传统婚姻主张“天作之合”、“八字命相” ,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等。
1、婚姻风俗的变化
(1)传统婚礼
传统婚礼用品
清末民初的传统婚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结婚。林徽因身穿自己设计的婚礼服。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新式婚礼
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
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登出的《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
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同一天的上海《民国时报》青年男子征婚:
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
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
二,要有概括地眼光以及学识;
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
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
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
六,不要眼光势力;
七,不要自我太强;
八,不要太无意见;
九,不要见人羞怯;
十,不要态度虚浮。
50年代和60、70年代讲究的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不能穿婚纱和西服,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但是手捧假塑料花很有时代特征,照片的色彩也是后期上的。
90年代至现在:化装技术可真没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现在也流行个性婚照婚礼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1、婚姻风俗的变化
(2)丧葬风俗的变化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丧葬形式吗?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水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形式。它是将死者置于水中任其漂流,最终为鱼类所食。水葬起源于鱼崇拜。海兵和水兵也实行海(水)葬,这主要是怕传染疾病所至。水葬尤其陆地水葬对水资源污染极大,在历朝政府屡禁之下已消声匿迹。
土葬
火葬、天葬
厚葬→简化
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是永恒的
(2)其他风俗的变化
(1)“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后 :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的法令
(2)历法、节日
辛亥革命以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3)、社交礼仪
礼仪:
称谓:
跪拜、作揖向点头、鞠躬、握手转变
“老爷”、“大人”转变为“先生”、“同志”
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缠足现象始于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嫔用布帛缠脚,使其呈“新月”状,穿着素袜,在黄金做成的莲花上跳舞,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进入民间,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 。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倡导妇女“废止缠足”。
莲花高台 催生畸形风尚
“三寸金莲”
美足七字法:尖、瘦、弯、小、软、正、香
(尖非锥,瘦不贫,弯似月,小且灵,软如烟,正则稳,香即醉)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裹脚”是民间习俗。
见面礼
跪拜、作揖
身份的不平等 → 人格的平等
鞠躬、握手
变化?
折射?
传统(古代)
近代(清末民初)
新中国后
婚姻
婚俗
包办婚姻,婚礼繁琐
追求婚姻自主
婚礼删繁就简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丧礼
土葬
丧礼简化,殡仪馆,公墓
火葬
其他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小结:习俗之变
1、西方的入侵,直接带来西式生活方式和习俗;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3、进步人士的推动与宣传
4、政府政策的推动
5、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为什么近现代生活有这么多变化?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总之
衣
食
住
习俗
近代化
文明化
简约化
多元化
变
但广大农村仍旧以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为主
本节课结束,完成本课达标练习册
谢谢!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中山装、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生活方式、习俗朝进步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相适应,但广大农村仍旧以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为主。
变迁的趋势:
1、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B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C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 护法运动
C
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
A
5. 从晚清的长袍马褂至西装革履,从六七十年代“祖国江山一片蓝”到今天的五彩缤纷,服装的变化反映了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思想观念的转变 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6.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1世纪初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A
8.“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9.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A
THE EN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
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