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会说出20以内数的顺序和会比大小,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2.通过学习活动,学会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
3.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会说出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活动一:谈话导入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颗星。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星,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
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星,因为一颗星相当于10朵红花。” 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学生能积极主动猜测。
环节二 自主探究 活动一:摆小棒,感知“十”
问题1:“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
学生活动: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
问题2:“你认为哪一种摆法能更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
教师: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1.能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活动二: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能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
评价目标二
活动三: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 学生能说出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题1:从一数到二十、从七数到十三。
2.题2:看图,读一读,也要求相关学号同学站起来。
3.猜数游戏。
4.说说教室有关11-20的物体。
小结表扬大家善于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能按要求完成各题
评价目标一、三
环节四 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能积极总结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