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
《比例》知识讲解及考前押题卷精讲
(第二套)
专题复习课件
知识讲解
01
第一部分 知识讲解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第一部分 知识讲解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第一部分 知识讲解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 =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第一部分 知识讲解
第一部分 知识讲解
1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6)标出比例尺
1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考前押题卷精讲
(全解析)
02
第二部分 学习检测
05
讲解脉络
01
02
03
04
选择题
填空题
判断题
计算题
应用题
05
一.选择题
1.在 中,a的值是( )
A.2 B.4 C.6 D.8
B
【解答】解: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解得:a=4,
故选:B.
【点评】紧扣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分析】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由此可求得a,进而选择正确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2.在一幅地图上,用5cm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50k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1:1000000 B.1000000:1 C.1:10
A
【解答】解:5厘米:50千米
=5厘米:5000000厘米
=5:5000000
=1:1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1000000.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分析】根据比例尺的意义作答,即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代入数据后化简即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3.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按3:1放大,得到图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之比是( )
A.135:1 B.15:1 C.9:1
C
【解答】解:原图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
按3:1放大后图形的长是:5×3=15(厘米),宽是:3×3=9(厘米),
面积是:15×9=135(平方厘米),
放大后的面积与原图形的面积的比是:135:15=9:1.
故选:C.
【点评】此题是考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比的意义及化简等.
【分析】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根据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按3:1放大后的长是5×3=15(厘米),宽是3×3=9(厘米),面积是15×9=135(平方厘米),放大后的面积与原图形的面积的比是135:15,将此比化简是9: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4.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A.和 B.差 C.积 D.比值
C
【解答】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成反比例的量,注意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分析】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据此解答即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5.已知X和Y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并且5:X=Y:6,那么X与Y(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B
【解答】解:因为:X和Y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并且5:X=Y:6所以XY=30(一定)是乘积一定,所以x和y成反比例;
故选:B.
【点评】此题属于辨识成正、反比例的量,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判断.
【分析】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则成反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6.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 )cm2.
A.32 B.72 C.128
C
【解答】解:放大后的长:4×4=16(厘米);
放大后的宽:2×4=8(厘米);
面积:16×8=128(平方厘米);
故选:C.
【点评】先根据比例求出放大后的长和宽,再求出面积.
【分析】先根据按4:1放大,放大后长和宽是原来的4倍,求出放大后的长和宽,再求出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7.下面各式中,( )是比例.
A.2.5:1.5>20:15 B.2×6=3+9
C.3:2.4=6:48 D.48:8=12:2
D
【解答】解:A、2.5:1.5>20:15,是不等式,不是比例;
B:2×6=3+9,是等式不是比例;
C、3:2.4=6:48,
3:2.4= ,6:48= ,比值不相等,所以不是比例;
D、48:8=12:2,
48:8=6,12:2=6,比值相等,所以48:8=12:2是比例.
故选:D.
【点评】考查了比例的意义的灵活运用,要注意只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分析】根据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据此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一.选择题
8.如果a÷7=b× (a≠0,b≠0),那么a:b=( )
A.7:3 B.3:7 C.21:7 D.3:21
A
【解答】解:因为a÷7=b× ,即a× =b× ;
所以a:b= : =7:3.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比例基本性质的逆运用,在改写时,要注意: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
【分析】先把a÷7=b× 改写成a× =b× ;再根据比例的性质,把这个等式改写成一个外项是a,一个内项是b的比例,则和a相乘的数 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外项,和b相乘的数 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内项,据此写出比例,进而化简比得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9.少先队员每人做好事的件数一定,做好事的总件数与做好事的少先队员人数成正比例. .
√
【解答】解:做好事的总件数÷做好事的少先队员人数=每人做好事的件数(一定),是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属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就看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出解答.
【分析】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要看这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0.如果x和y互为倒数,且 ,那么12a= .
【解答】解:因为xy=1
6a=xy
6a=1
6a×2=1×2
12a=2
故答案为: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
【分析】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为1,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即可进行解答.
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1.把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1:4000000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此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40千米,
又因40千米=4000000厘米,
则1厘米:4000000厘米=1:4000000;
故答案为:1:400000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分析】依据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千米,再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即可将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2. ,那么a:b= .
2:5
【解答】解:
a:b=
=
=2:5
故答案为:2: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逆运用.
【分析】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即可写出比例、化简即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3.小明按3:1的比例放大一个20°的角,放大后角的度数是 .
200
【解答】解:按3:1的比例放大一个20°的角,放大后角的度数仍然是20°.
故答案为:2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的灵活应用.
【分析】按3:1的比例放大一个20°的角,就是把这个角的两条边长乘3,因为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度数有关,所以放大后的角的度数还是2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4.一种练习本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表.
(1)表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都是 ,实际就是练习本的 .
(2)像这样,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 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上表中,总价和数量是成 的量,总价与数量成
关系.
总价
数量/本 1 2 3 4 5
总价/元 5.5 11 16.5 22 27.5
数量
数量
单价
相关联
正比例
比值
正比例
正比例
一定的
正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解答】解:(1)5.5:1=5.5
11:2=5.5
16.5:3=5.5
22:4=5.5
27.5:5=5.5
表中有总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都是一定的,实际就是练习本的单价.
【分析】(1)观察表格,发现表中有总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都是一定的,实际就是练习本的单价.
(2)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上表中,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据此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正比例的意义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2)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上表中,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故答案为:总价,数量,数量,一定的,单价,相关联,比值,正比例,正比例,正比例,正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5.(3x+5)÷2=(5x﹣9)÷3,x= .
33
【解答】解:(3x+5)÷2=(5x﹣9)÷3
2(5x﹣9)=3(3x+5)
10x﹣18=9x+15
10x﹣18﹣9x=9x+15﹣9x
x﹣18=15
x﹣18+18=15+18
x=33
故答案为:33.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方程的能力,是稍复杂的方程,等于号上下对齐.
【分析】把方程变成比的形式,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变成一般形式的方程,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即可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二.填空题
16.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70.甲:乙=2:3,乙是丙的 ,乙数是 .
72
【解答】解:甲:乙=2:3
3×甲=2×乙,
甲= 乙;
因为:乙是丙的 ,
所以:乙:丙=4:5,
丙= 乙;
甲:乙:丙=乙:乙:乙
【点评】此题应先求出三个量的比,再求出三个量的和,列比例解答即可.
【分析】此题应该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然后再求出乙占甲、乙、丙三个数的几分之几,用比例解答.
甲:乙:丙=8:12:15;
8+12+15=35(份),
70×3×
=210× ,
=72.
答:乙数是7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三.判断题
17.ab﹣8=17.25,则a和b不成比例 .(判断对错)
×
【解答】解:因为ab﹣8=17.5,
所以ab=17.5+8,
ab=25.5(一定);
可以看出,a和b是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的量,它们相对应的乘积是25.5,是一定的,所以a和b成反比例关系.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分析】要想判定a和b成什么比例关系,必须根据式子,进行推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一定的量,然后看那两个变量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判定成什么比例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三.判断题
18.把圆的直径放大到原来的3倍,这个圆的面积就放大到原来的9倍. (判断对错)
√
【解答】解:根据公式:r= d,
直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半径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有因为圆的面积=πr2,r扩大3倍,则圆的面积就扩大:3×3=9,
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积的变化规律在圆的面积公式中的灵活应用,这里可得结论:圆的半径扩大n倍,则这个圆的面积就扩大n的平方倍.
【分析】根据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r= d,圆的面积=πr2,其中π是一个定值,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即可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三.判断题
19.ab+3=15,因为有加法,所以a和b不成比例 (判断对错)
×
【解答】解:如果ab+3=15,那么ab=12(一定),是a和b对应的乘积一定,
所以a和b成反比例,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属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还是对应的其它量一定,再做出判断.
【分析】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是其它的量一定或乘积、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三.判断题
20.如果4a=3b,那么a:b=4:3. .(判断对错)
×
【解答】解:如果4a=3b,那么a:b=3:4,
所以原题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比例基本性质的逆运用,要注意: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判断即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三.判断题
21.解比例可以说解方程,解方程也可以说解比例 (判断对错)
×
【解答】解:因为解方程是求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解比例时,通过比例基本性质化简后,可以把比例化为方程,是求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所以解比例可以说是解方程,但是解方程不一定是解比例,
所以原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解方程,以及解比例意义的掌握.
【分析】依据解方程和解比例的意义解答;即解方程是求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解比例时,通过比例基本性质化简后,可以把比例化为方程,是求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四.计算题
22.求未知数x.
×(5.1+x)=2.43 :x=4:
【解答】解:(1) ×(5.1+x)=2.43
×(5.1+x)÷ =2.43÷
5.1+x=8.1
5.1+x﹣5.1=8.1﹣5.1
x=3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等式两边同加上或同减去、同乘上或同除以一个数(0除外),两边仍相等,同时注意“=”上下要对齐.
【分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再两边同时减去5.1求解;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原式化成4x=×,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求解.
(2) :x=4:
4x= ×
4x÷4=2÷4
x=0.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四.计算题
23.将线段比例尺化为数值比例尺:
【解答】解:2厘米:60千米
=2厘米:6000000厘米
=1:3000000;
答:化为数值比例尺是1:300000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分析】根据比例尺的意义作答,即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24.(1)把梯形各边缩小到原来的,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2)把三角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分析】(1)是一个直角梯形,上底为2格,下底为6格,高为4格,根据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把梯形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即缩小后是上底为1格,下底为3格,高为2格的直角梯形.
(2)这个三角形是两直角边都是2格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把三角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是两直角边均为6格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1)把梯形各边缩小到原来的,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图中红色部分).
(2)把三角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图中绿色部分).
【点评】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是指对应边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对应角大小变变.即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甲城到乙城的实际距离:
32÷ =64000000厘米=640(千米)
640÷64=10(小时)
答:10小时可以到达.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实际应用,以及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关系的实际应用.
25.在比例尺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城到乙城的距离是32厘米.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4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分析】首先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甲、乙之间的路程,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这辆汽车从甲到乙所用的时间.据此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5cm:8m
=5cm:800cm
=1:160
答: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1:160.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
26.一张资料照片上显示一只恐龙的身长是5cm,这只恐龙的实际身长是8m,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分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可知这张照片用的比例尺=恐龙照片上的身长:这只恐龙的实际身长,据此即可求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1)1.70米=170厘米
6.8:170=1:25
答: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1:25.
(2)5.4÷ =135(厘米)
135厘米=1.35(米)
答:小松的实际身高是1.35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比例尺的应用),注意单位要统一.
27.小松爸爸身高是1.70m,在家庭合影照片上他的身高是6.8cm,小松在这张照片上的身高是5.4cm.
(1)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2)小松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
【分析】(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题意代入数据可求得这张照片的比例尺;
(2)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即可求得小松的实际身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30÷ =60000000(厘米)
20:60000000=1:3000000
答:另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0.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认识,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8.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30cm,如果在另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20cm,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分析】用第一幅图的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写出另一幅图上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成前项是1的比即可求出比例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cm,宽是2cm.
2:4=1:2
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宽和长之比是1:2,
周长:(4+2)×2=12cm
4:12=1:3
所以长和周长之比是1:3,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及应用,以及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灵活运用.
29.如图所示,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cm,宽是2cm.这个长方形的宽和长之比是 ,长和周长之比是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分析】已知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根据比的意义分别求出宽和长的比、长和周长的比,再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如果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能组成比例.
1:2
1:3
由于1:2=,1:3=,比值不同,
所以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故答案为:1:2;1: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1)17100:3
22800:4
答:第一次播种的面积和工作时间的比17100:3,第二次播种的面积和工作时间的比22800:4.
(2)17100:3=5700:1=5700
22800:4=5700:1=5700
5700=5700
因为17100:3与22800:4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即17100:3=22800:4.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的意义以及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30.一台播种机第一次工作3时,播种17100m2;第二次工作4时,播种22800m2.分别写出每次播种的面积和工作时间的比,你认为它们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1)依据比的意义,分别写出每次播种的面积和工作时间的比.
(2)依据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即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3)36÷(10÷5)
=36÷2
=18(瓶);
答:18瓶的售价是36元.
故答案为:10,24,1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比例的意义在生活实际中的灵活应用.
31.图表示了矿泉水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看图回答问题.
①5瓶的总价是 元.
②12瓶的总价是 元.
③ 瓶的总价是36元.
【分析】①仔细观察图表,5瓶的售价是10元;
②先利用所给的数据求出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再根据总价=单价×数量解答即可;
③先利用所给的数据求出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用数量=总价÷单价解答即可.
24
10
18
【解答】解:(1)5瓶的售价是10元.
(2)10÷5×12
=2×12
=24(元);
答:12瓶的售价是 24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32.组装一批电动车,每天组装的辆数和需要的天数如表.
(1)请把上表补充完整.
(2)每天组装的辆数和需要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3)如果每天组装30辆,需要组装多少天?如果打算4天完成组装任务,每天需要组装多少辆?.
每天组装辆数 20 15 10
需要的天数 12 1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分析】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是=k(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是x×y=k(一定).
(1)这一批电动车的数量是个定值12×15=180辆,也就是:每天组装辆数×需要的天数=180辆,据此计算填表即可.
(2)根据每天组装辆数×需要的天数=180辆(一定)可解答.
(3)根据需要的天数=180÷每天组装辆数;每天组装辆数=180÷需要的天数即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五.应用题
【解答】解:(1)15×12=180(辆)
180÷20=9(天)
180÷15=12(辆)
180÷10=18(天)
(2)因为每天组装辆数×需要的天数=180辆(一定),即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组装的辆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3)180÷30=6(天)
180÷4=45(辆)
答:每天组装30辆,需要组装6天;打算4天完成组装任务,每天需要组装45辆.
故答案为:12,9,1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成反比例的量,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每天组装辆数 20 15 12 10
需要的天数 9 12 15 1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比例》考前押题卷(第二套)
谢谢您的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