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太阳和月球》培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2《太阳和月球》培优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08 16:36: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太阳和月球》培优训练
第二课时
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1/400,但从地球上看大小却差不多。其原因是(

A.月球和太阳的亮度相似
B.月球和太阳离地球都太遥远了
C.月球离地球比太阳离地球近
D.月球和太阳都是球体
2.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嫦娥三号”在绕月飞行时,
(填“受”或“不受”)月球引力的作用;月球着陆器不能利用降落伞进行月面着陆,因为月球表面没有

3.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

A.月球上总是有一半的地方看不到太阳
B.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C.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
D.月球上众多的环形山阻挡了太阳光
4.“钱江潮水,天下奇观。”每逢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在无风的情况下,也会掀起几米高的浪涛。它的形成和月球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月球的形状有关
B.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关
C.与月球的吸引力有关
D.与月球上无水有关
5.2008年,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的宇航员穿着宇航服走出飞船船舱,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根据太空的环境,在下列功能中:①控制温度、湿度;②供给氧气;③控制气压、抗射线辐射;④收集雨水;⑤无线通信;⑥与外界气体交换,宇航服应具备的是(

A.③④⑤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6.2013年,“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释放我国首辆月球车,以进一步探明月球的基本概况。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B.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海
C.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表面可形成环形山
D.月球表面除岩石及其碎屑外还有空气,但没有水
7.“嫦娥三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下列关于“嫦娥三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嫦娥三号”在围绕月球转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B.地面人员可以利用电磁波实现与“嫦娥三号”的通信联络
C.“嫦娥三号”撞击时动能都转化成了化学能
D.“嫦娥三号”下落过程中没有受到月球的吸引力
8.不久的将来,“嫦娥”将载着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对登月的宇航员来说,下列设备不是必需的是(

A.无线对讲机-方便通话
B.专用宇航服-防寒(热)
C.专用汽车-用于行走
D.氧气-用于呼吸
9.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原因是(

A.距太阳比地球远,温度低
B.没有液态水
C.表面重力小,保留不住大气
D.昼夜温差大
10.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有可能移居月球。生活在月球上的居民,能看到的是(

A.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B.碧海蓝天
C.日光、彩虹
D.平原、环形山
11.自1969年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以来,人类逐步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你的真实感受应该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航天飞机的降落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有隔热保温的宇航服,月面昼夜温差大,但不会影响我们的活动
C.穿着笨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我们在月面上举步维艰
D.月面上没有风,空气沙尘含量很少
12.月球表面的物体会变得很轻,是因为(

A.月球上万有引力小
B.月球上风很大
C.月球质量小
D.月球上没有空气
A.平原、低地,月海
B.冰川,山脉、高原
C.平原、低地,山脉、高原
D.月海,环形山
14.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资源能在月球上找到的是(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风能资源
D.生物资源
15.下列有关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距太阳较近时,温度高达127℃,较远时温度则降到-183℃
B.如果月球有和地球同样的大气层,月球上的环形山会比实际少
C.月球没有大气层,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是轻飘飘的
D.月球上看到的天空比地球上的更蓝一些
16.下列是一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片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
)?
①听到大风呼啸;②跳过4米的横杆;③举起一块200kg重的大石头;④拍了一张照片;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⑥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⑦“袋鼠式”走路。
A.②③⑥⑦
B.
①④⑤⑥
C.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
17.科学家曾经证实月球上有水存在,且认为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关于“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
B.假设
C.实验
D.评价
18.下列事实能说明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是(

A.地球大、月球小
B.月球绕地球运行
C.地球绕月球运行
D.月球有月光、地球无地光
19.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
C.风的侵蚀而形成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
20.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

A.有连绵起伏的巍巍青山
B.有波澜壮阔的大海
C.有广阔无垠的茫茫草原
D.有星罗棋布的大小环形山
21.下列有关太阳和月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比月球体积大很多,且日地距离比月地距离大
B.太阳内部较外部的温度高
C.看月球照片时,较亮部分是平原或低地
D.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往往是陨星撞击月球形成的
22.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在科技人员控制下,“嫦娥一号”准确降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
1.50°的预定撞击点。此前,它传回了大量的数据和图片,其中包括月球的赤道平均半径1737
646m
和极区半径1735843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月球上也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
B.月球形状与地球相似,也是一个正球体
C.减少太空垃圾是“嫦娥一号”撞击月球的原因之一
D.科技人员是通过电磁波来控制“嫦娥一号”运动动轨迹的
23.“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是继2008年实现“太空行走”后,我国科学家对宇宙更进一步的探索。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在月面图像上,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大小不一的月海和环形山。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月球遭遇小天体撞击后形成的
B.月球上缺少像地球大气一样的天然屏障
C.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图形
D.月球上存在大小不一的海洋和环形山地
(2)据报道: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超过350℃.最主要原因是(

A.月球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月球上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C.月球表面重力小,没有大气
D.月球上的一天时间比地球长
(3)科学家们发现,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要比正面多得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24.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看起来彼此都不同?请你尝试着做一做玻璃弹珠下落沙面的实验。
步骤:
①在一个大容器(如塑料盆)中装上2cm厚的沙子(或面粉等),摊平。
②从20cm的高度向下面的沙里扔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取出弹珠,观察它们留下的坑的
形状。③想一想,如果从更高处扔下玻璃弹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④摊平沙子,把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从50cm的高处往下扔。取出弹珠,观察它们下落形成的坑
的形状。试问:(1)在哪个步骤玻璃弹珠下落速度更快些?
(2)如果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体撞击产生的,那么,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速度对产生的环形山的大小有何影响?
25.小军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凹凸不平的,如图甲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小军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细沙的盘子、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质量m/g
体积V/cm3
下落高度h/cm
坑的深度d/cm
1
20
7.5
50
2.6
2
20
7.5
60
3.5
3
20
7.5
70
5.0
4
20
2.5
70
11.3
5
20
1.8
70
12.4
6
60
7.5
70
14.6
7
85
7.5
70
15.9
(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
有关。
(2)由
(填实验序号)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
(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

(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另外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26.(2018·浙江杭州)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

A.空气
B.水
C.生物体
D.环形山
27.(2018·浙江嘉兴、舟山)人类很早就有探索宇宙、遨游太空的梦想。自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后,又开启了登陆其他行星的计划。科学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一定厚度和适宜呼吸的大气是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三个条件。结合下表分析,人类接下来可能考虑登陆的行星是(

表面温度
大气
行星状况
离地球距离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173℃~427℃
420~485℃
-87℃~-5℃
-148℃




固态、无水
固态、无水
固态、有水
气态
91.6万公里
41.6万公里
78.4万公里
628
万公里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28.(2018·浙江温州)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
(1)若地月间距离为3.8×105km,电磁波速度为3×105km/s,在月球上发出的电磁波到达地球需S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下图是月球背面照片,其中A处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太阳和月球》培优训练
第二课时
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的1/400,但从地球上看大小却差不多。其原因是(▲)
A.月球和太阳的亮度相似
B.月球和太阳离地球都太遥远了
C.月球离地球比太阳离地球近
D.月球和太阳都是球体
【答案】
C
【解析】【分析】【详解】这种现象是视觉误差造成的,距离远的事物看着就小,距离近的事物看着就大。因为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的比恰好也是大约1/400.所以在地球上看去,太阳和月球大小差不多一样故选:C
2.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嫦娥三号”在绕月飞行时,

(填“受”或“不受”)月球引力的作用;月球着陆器不能利用降落伞进行月面着陆,因为月球表面没有


【答案】受;空气
【解析】(1)嫦娥二号只有运行到椭圆形的环月轨道上被月球引力捕获,才能成为月球卫星。(2)没有空气降落伞是无法正常使用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详解】(1)嫦娥二号在绕月飞行时,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在其椭圆形的环月轨道上运行。(2)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依靠相对于空气运动充气展开的可展式气动力减速器。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是不能利用降落进行月面着陆的。故答案为:受,空气

3.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
A.月球上总是有一半的地方看不到太阳
B.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C.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
D.月球上众多的环形山阻挡了太阳光
【答案】B
【解析】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地球是个不发光的球体;在地球上看月球,总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在月球上白天也能看到满天星斗,其原因是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阳光无法散射,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天都是黑,白天的时候阳光虽然明亮,但却不刺眼,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能看到星星。
【分析】本题考查月球和地球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地球是个不发光的球体;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阳光无法散射,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天都是黑。故选:B.
4.“钱江潮水,天下奇观。”每逢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在无风的情况下,也会掀起几米高的浪涛。它的形成和月球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月球的形状有关
B.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关
C.与月球的吸引力有关
D.与月球上无水有关
【答案】C
【解析】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分析】本题考查钱塘江潮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且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学习思路。
【详解】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吸引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这是钱塘江潮水掀起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故选:C.
5.2008年,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的宇航员穿着宇航服走出飞船船舱,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根据太空的环境,在下列功能中:①控制温度、湿度;②供给氧气;③控制气压、抗射线辐射;④收集雨水;⑤无线通信;⑥与外界气体交换,宇航服应具备的是(▲)
A.③④⑤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太空环境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判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宇航员的宇航服的用途,了解太空环境情况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太空环境情况复杂,温度低、湿度不同于地球,无氧气供给呼吸,气压低,多辐射,宇航员将穿着宇航服走出飞船船舱,进行“太空行走”,首先要解决上述问题,另外宇航员身处险境,要随时保持与飞船的联系,故解决无线通迅问题也是关键。故选C.
6.2013年,“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释放我国首辆月球车,以进一步探明月球的基本概况。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B.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海
C.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表面可形成环形山
D.月球表面除岩石及其碎屑外还有空气,但没有水
【答案】C
【解析】(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3)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4)月球上没有空气.
【分析】本题要求了解月亮的一些常识,月海、环形山等。要知道月球不是光源,月球上面没有空气。
【详解】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月球。A.
月球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选项错误;B.
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陆,故B选项错误;C.
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而在月球表面形成一个个较大的坑,故称月坑;坑的周边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环形山,故C选项正确;D.
月球没有空气,故D选项错误。故选:C.
7.“嫦娥三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下列关于“嫦娥三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三号”在围绕月球转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B.地面人员可以利用电磁波实现与“嫦娥三号”的通信联络
C.“嫦娥三号”撞击时动能都转化成了化学能
D.“嫦娥三号”下落过程中没有受到月球的吸引力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8.不久的将来,“嫦娥”将载着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对登月的宇航员来说,下列设备不是必需的是(▲)
A.无线对讲机-方便通话
B.专用宇航服-防寒(热)
C.专用汽车-用于行走
D.氧气-用于呼吸
【答案】C
【解析】登月是指人类利用自身开发的载人航天器将人类的宇航员送上月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未来可能将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把月球作为登上更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分析】考查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应用,本题内容涉及较多,但相对简单,认识月球的自然环境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详解】登月人需要和地球科技人员随时保持联系,所以无线对讲机是必需的。月球冷热变化剧烈,专用宇航服是必需的。月亮上没有氧气,所以氧气是必需的。现在人类登月活动范围小,以收集月球资源、科学研究为主,还不能开发月亮,所以专用汽车是非必需品。
9.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原因是(▲)
A.距太阳比地球远,温度低
B.没有液态水
C.表面重力小,保留不住大气
D.昼夜温差大
【答案】B
【解析】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①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③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分析】【详解】生命物质的存在需要以下几点:1.温度适中,2.有大气层,3.有液态水。月球上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且昼夜温差过大,所以没有生命物质存在。
10.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有可能移居月球。生活在月球上的居民,能看到的是(▲)
A.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B.碧海蓝天
C.日光、彩虹
D.平原、环形山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
【详解】
A.
月球上无空气,没有气温,无生命体,也没有大气层,是个荒球,因此也就没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故A错误B.
月球上无水,就不可能有碧海蓝天,故B错误C.
月球上无空气,没有生机,也就没有日光、彩虹和风,故C错误D.
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和地球一样有平原、高原、山地,如哥白尼环形山,故D正确
11.自1969年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以来,人类逐步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你的真实感受应该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航天飞机的降落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有隔热保温的宇航服,月面昼夜温差大,但不会影响我们的活动
C.穿着笨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我们在月面上举步维艰
D.月面上没有风,空气沙尘含量很少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B.
月球上昼夜温差大,隔热保温的宇航服可以使我们的活动不受温差的影响,故B正确;C.
月球质量小,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的16在月球上行走不困难,故C错误;D.
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故D错误。故答案为:B.A.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B.
月球上昼夜温差大,隔热保温的宇航服可以使我们的活动不受温差的影响,故B正确;C.
月球质量小,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的16在月球上行走不困难,故C错误;D.
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2.月球表面的物体会变得很轻,是因为(▲)
A.月球上万有引力小
B.月球上风很大
C.月球质量小
D.月球上没有空气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物体从地球上放到月球上,物体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月球质量很小,重力加速度g是地球的六分之一,重力变成六分之一。根据以上分析,选A.
13.月球表面较暗和较亮的部分,分别是月球上的(▲)
A.平原、低地,月海
B.冰川,山脉、高原
C.平原、低地,山脉、高原
D.月海,环形山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4.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资源能在月球上找到的是(▲)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风能资源
D.生物资源
【答案】A
【解析】根据月球上存在的物质考虑。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月球上有什么物质
【详解】A、月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存储仓库。月球上的资源对人类来说价值惊人。月球上的玄武岩里钛铁矿的体积占25%,钛大概有100万亿吨以上,所以说月球上有矿产资源。故A正确;B、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没有水资源,故B错;C、因为月球上没有气体,所以不能形成风,故C错;D、月球没有一系列的物质条件保障,如月球没有大气(引力小,有大气都逸散到天空去),所以没有生物资源,故D错。故选A.
15.下列有关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距太阳较近时,温度高达127℃,较远时温度则降到-183℃
B.如果月球有和地球同样的大气层,月球上的环形山会比实际少
C.月球没有大气层,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是轻飘飘的
D.月球上看到的天空比地球上的更蓝一些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6.下列是一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片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
①听到大风呼啸;②跳过4米的横杆;③举起一块200kg重的大石头;④拍了一张照片;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⑥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⑦“袋鼠式”走路。
A.②③⑥⑦
B.
①④⑤⑥
C.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月球上的特点是没有空气和水,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结合这些特点和相关的物理知识可逐一做出判断。
【分析】发挥想象力,将所学知识与物理现象结合起来是解答的关键。当然本题的判断不是盲目的猜,而是都有其物理依据。
【详解】①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故听到大风呼啸是不真实的;②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故人会跳得很高,故跳过4米高的横杆可能是真实的;③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物体的质量虽然不变,但重力会变小,故举起200千克的石头可能是真实的;④拍照片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阳光能够射到月球上,月球也能够反射太阳光,故拍照片可能是真实的;⑤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当然也就没有大气压,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是不可能的,故是不真实的;⑥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植物不能生长,故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是不真实的;⑦月球对人的吸引力变小,故“袋鼠式”走路是真实的。故选C.
17.科学家曾经证实月球上有水存在,且认为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关于“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
B.假设
C.实验
D.评价
【答案】
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提问,故选项错误。B、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选项正确。C、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实验,故选项错误。D、月球上水最有可能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和月球土壤中的氧结合之后形成,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评价,故选项错误。故选:B.
18.下列事实能说明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是(▲)
A.地球大、月球小
B.月球绕地球运行
C.地球绕月球运行
D.月球有月光、地球无地光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9.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
C.风的侵蚀而形成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
【答案】
B
【解析】环形山通常指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
【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形山的形成,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详解】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流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故选:B.
20.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
A.有连绵起伏的巍巍青山
B.有波澜壮阔的大海
C.有广阔无垠的茫茫草原
D.有星罗棋布的大小环形山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21.下列有关太阳和月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比月球体积大很多,且日地距离比月地距离大
B.太阳内部较外部的温度高
C.看月球照片时,较亮部分是平原或低地
D.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往往是陨星撞击月球形成的
【答案】
C
【解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
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分析】该题考查对月球和太阳的认识,结合课本知识解答即可。
【详解】太阳比月球体积大很多,且日地距离比月地距离大;太阳内部较外部的温度高;看月球照片时,较亮部分是山脉和高原,而黑暗部分则是平原和低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往往是陨星撞击月球形成的。故选:C.
22.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在科技人员控制下,“嫦娥一号”准确降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
1.50°的预定撞击点。此前,它传回了大量的数据和图片,其中包括月球的赤道平均半径1737
646m
和极区半径1735843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月球上也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
B.月球形状与地球相似,也是一个正球体
C.减少太空垃圾是“嫦娥一号”撞击月球的原因之一
D.科技人员是通过电磁波来控制“嫦娥一号”运动动轨迹的
【答案】
BC
【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可以进行传播,月球上是没有大气的,所以科技人员是通过电磁波来向嫦娥一号传递控制信号的;通过撞月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根据材料可知月球也可以用经纬网定位,据此即可回答。
【分析】【详解】【解答】A根据材料可知月球也可以用经纬网定位,故A对;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B错;C通过撞月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如果是为了减少太空垃圾,应该是把它带回地球,故C错;D电磁波在真空中可以进行传播,月球上是没有大气的,所以科技人员是通过电磁波来向嫦娥一号传递控制信号的,故D对。故选:BC
23.“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是继2008年实现“太空行走”后,我国科学家对宇宙更进一步的探索。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在月面图像上,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大小不一的月海和环形山。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月球遭遇小天体撞击后形成的
B.月球上缺少像地球大气一样的天然屏障
C.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图形
D.月球上存在大小不一的海洋和环形山地
(2)据报道: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超过350℃.最主要原因是(▲)
A.月球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月球上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C.月球表面重力小,没有大气
D.月球上的一天时间比地球长
(3)科学家们发现,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要比正面多得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1)D;
(2)C;
(3)月球正面始终面对地球,陨石受到地球的阻挡与月球正面碰撞少【解析】【分析】【详解】略
24.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看起来彼此都不同?请你尝试着做一做玻璃弹珠下落沙面的实验。
步骤:
①在一个大容器(如塑料盆)中装上2cm厚的沙子(或面粉等),摊平。
②从20cm的高度向下面的沙里扔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取出弹珠,观察它们留下的坑的
形状。③想一想,如果从更高处扔下玻璃弹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④摊平沙子,把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从50cm的高处往下扔。取出弹珠,观察它们下落形成的坑
的形状。试问:(1)在哪个步骤玻璃弹珠下落速度更快些?
(2)如果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体撞击产生的,那么,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速度对产生的环形山的大小有何影响?
【答案】(1)第④步玻璃弹子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时速度更快些(2)撞击月球的天体的速度越快产生的环形山越大,撞击月球的天体的体积越大产生的环形山也越大。
【解析】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就是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分析】关于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有许多说法,其中“撞击说”得到广泛认可。而天体的撞击速度的不同使得环形山的大小不同。
【详解】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故答案为:(1)第④步玻璃弹子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时速度更快些(2)撞击月球的天体的速度越快产生的环形山越大,撞击月球的天体的体积越大产生的环形山也越大。
25.小军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凹凸不平的,如图甲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小军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细沙的盘子、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质量m/g
体积V/cm3
下落高度h/cm
坑的深度d/cm
1
20
7.5
50
2.6
2
20
7.5
60
3.5
3
20
7.5
70
5.0
4
20
2.5
70
11.3
5
20
1.8
70
12.4
6
60
7.5
70
14.6
7
85
7.5
70
15.9
(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

有关。
(2)由

(填实验序号)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
(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


(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另外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答案】(1)下落高度;(2)3、6、7;
(3)越浅;(4)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月球表面的松实程度有关
【解析】【分析】【详解】量相同,体积相同,下落高度不同,所以在研究与下落高度的关系,得到的现象是下落高度越高,坑的深度越深,所以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下落高度有关;(2)要得到“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需要设计的实验是控制流星质量不同,而使其他因素相同,符合条件的是3、6、7;(3)要得出结论(1)在1、2、3三组数据中,控制了质“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需要控制流星的体积不同,而使其它因素相同,可选取实验序号3、4、5的实验,现象是流星体积越大,坑的深度越浅;(4)月坑的深度除了与流星有关,还与月面有关,所以可提出的猜想是: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月球表面的松实程度有关故答案为:(1)下落高度;(2)3、6、7;
(3)越浅;(4)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月球表面的松实程度有关。
26.(2018·浙江杭州)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
A.空气
B.水
C.生物体
D.环形山
【答案】
D
【解析】月球与地球相伴已有45亿年,目前正以每年3.
82厘米的速度远去。研究人员说,对地球来说这就像旋转的滑冰运动员逐渐伸开手臂,旋转的速度随之放慢。地球在太阳的引力束缚下公转,它同时也受到月球等其他天体的影响,公转和自转方式呈现近似周期性的变动,影响阳光照射和气候模式,是冰期与暖期反复交替的重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月球和地球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环形山大多是流星、陨石击落月面形成的。流星从四面八方向月球袭来,而沿球到月球这个方向飞来的流星先被地球截获,或者被地球的引力偏折,也就是说这个方向来的流星大多不能落到月球上,面对地球的一面的环形山少得多。所以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环形山。故选:D.
27.(2018·浙江嘉兴、舟山)人类很早就有探索宇宙、遨游太空的梦想。自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后,又开启了登陆其他行星的计划。科学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一定厚度和适宜呼吸的大气是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三个条件。结合下表分析,人类接下来可能考虑登陆的行星是(▲)
表面温度
大气
行星状况
离地球距离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173℃~427℃
420~485℃
-87℃~-5℃
-148℃




固态、无水
固态、无水
固态、有水
气态
91.6万公里
41.6万公里
78.4万公里
628
万公里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答案】
C
【解析】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表解答即可。
【详解】读表可知,火星与其它三个行星相比,表面温度最接近地球,有大气存在,有水在,距离地球不是很远,是人类接下来可能考虑登陆的行星。故选:C.
28.(2018·浙江温州)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
(1)若地月间距离为3.8×105km,电磁波速度为3×105km/s,在月球上发出的电磁波到达地球需S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下图是月球背面照片,其中A处是


【答案】(1)1.3;
(2)环形山
【解析】【分析】【详解】
(1)根据v=s/t可得,电磁波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t=s/t=
≈1.
3s;
(2)由图可知,A处位于月球背面,且为碗状凹形结构的坑,故应该是环形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