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三单元·阅读
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重点)
3.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难点)
自学指导(一)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段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接着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但要“舍生取义”,这样提出论点自然明晓。
明确: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第一段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论点,接着
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
“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
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二)探究重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
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
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
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
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
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
读。(注意比喻、排比等修辞。)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示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比喻:
排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
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明确: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明确: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写作特色
①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②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③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④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⑤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
布置作业:
??
??
1.背诵课文。
2.你如何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来临时,奔赴抗疫前线的钟南山院士?如何评价迎难而上的“逆行者”?请用文字来表达一下你的心声,200字左右。
????
感谢观看,再见!
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长寿,而是活的正直。——塞内加(共21张PPT)
第三单元·阅读
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新课导入
当你面对选择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重点)
2.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重点)
3.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
走近《孟子》及孟子其人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宋代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文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整体感知课文
(一)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③所恶(Wù,动词,厌恶)
④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⑤羹(gēng
汤)
⑥蹴(cù
用脚踢)
正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⑦是
/
亦不可以已乎
整体感知课文
(二)
请同学们按照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字音规范
语气适中
节奏准确
重音恰当
整体感知课文
(三)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
(一)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疏通文意
(二)
1.通假字:
(1)“辟”同“避”,躲避
(2)“辩”同“辨”,辨别
(3)“得”同“德”,感恩,感激
(4)“与”同“欤”,语气词
(5)“乡”同“向”,先前,从前
2.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3.古今异义词: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4.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
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由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
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作业:试背课文
方法提示: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可以先背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感谢观看,再见!
少年以正道为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劳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