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海燕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 海燕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21:28:47

文档简介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4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这首散文诗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学习过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对散文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课背景了解较少,应在教学时注意渗透。本课象征义较难理解,更需要结合背景深入思考。
四、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
学习诗歌的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让学生首先了解本课需要掌握的内容。
【作者简介、文体】
关于高尔基:《海燕》选自《高尔基文集》,作者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本文是他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
文体: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词语积累】
苍茫cānɡ
mánɡ
高傲ɡāo
ào
海鸥hǎi
ōu飞窜fēi
cuàn
蠢笨chǔn
bèn
熄灭xī
miè翡翠fěi
cuì
【朗读】听朗诵音频。
【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中海上图景有什么变化?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海燕勇敢、高傲、欢乐、自由自在、热情
从中能看出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矫健勇猛、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勇敢无私、乐观坚定、卓然不群
【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鸥、海鸭和企鹅又有怎样的表现?
表现心理海鸥呻吟,飞窜,掩藏充满恐惧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蠢笨、躲藏胆怯
【思考】课文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为了与海燕“高傲地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思考】为什么要写大海、狂风和乌云?
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作业】
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
七、教学反思
1.课文内容较长,朗读指导还应加强。
2.思考问题时间较短。
(
1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4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这首散文诗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学习过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对散文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课背景了解较少,应在教学时注意渗透。本课象征义较难理解,更需要结合背景深入思考。
四、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的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分析比喻等修辞对表现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学习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的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分析比喻等修辞对表现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回顾】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背景介绍】课文歌颂海燕,只是为了写海燕与风雨的搏击吗?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当时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作者敏锐地预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创造出广为传颂的“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思考探究】象征手法的运用。
知识回顾: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探究下列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海燕象征英勇无畏、大智大勇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乌云、雷电、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海鸭、海鸥、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此外,文中两次写到了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还写了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中两次写到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思考】“——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这是革命者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品析语言】课文运用多种修辞凸显海燕的形象,请任选一例,分析其作用。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比喻和拟人。“抱”“甩”“摔”几个动词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了狂风人的性格,写出了猖狂的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藉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呻吟”“吓坏”等词,赋予海鸭以人的声音、动作和情感,写出了海鸭的恐惧、胆怯,与英勇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
【主旨归纳】《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展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写作特色】
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特征。
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
兼用对比、衬托,反复、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形象立体感。
【拓展延伸】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示例】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也不要过于乐观。要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把握住今天,要像勇敢的海燕一样,去战斗,去翱翔!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鸣这两组形象。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要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心态,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七、教学反思
象征意义较难,对背景的了解应融入到预习之中。
设计创新力有待提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