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鱼我所欲也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古诗文。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探讨,强调“义”比“生”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初二两年多的古诗文学习,学生们对翻译、理解古诗文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能力,但总体而言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相较于其它知识而言还是比较薄弱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文章主题的理解,能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写作特色。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重点)
2.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重点)
3.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示标及重难点
PPT
三、自学指导(一)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段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接着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但要“舍生取义”,这样提出论点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第一段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二)探究重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
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四、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
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
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
读。(注意比喻、排比等修辞。)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五、(一)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明确: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二)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明确: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六、写作特色
①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②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③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④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⑤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你如何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来临时,奔赴抗疫前线的钟南山院士?如何评价迎难而上的“逆行者”?请用文字来表达一下你的心声,200字左右。
八、课堂总结
七、教学反思
1.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但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把握不了。
2.练笔这没有给学生示例。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鱼我所欲也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它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气势恢宏,论证严密,非常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重点)
2.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重点)
3.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准字音,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目标与重点难点
(呈现目标与重点难点)
三、走近《孟子》及孟子其人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2.关于《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宋代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文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1.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PPT展示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2.
注意以下词语用法
(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2)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3)古今异义词: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还要注意以下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由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明确: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七、布置作业:试背课文
方法提示: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可以先背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八、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1.利用屏幕展示课文译文,限于屏幕大小,只能分段展示,效果上会打些折扣。
2.由于网络授课,学生的翻译情况教师无法考查,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掌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