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古诗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古诗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23: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练习
古诗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 牟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其四)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释】①奉诚园:原是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过其旧居,听到有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义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牧童词
[唐]李 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 童
[唐]栖 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内容,比较下面两首词情感的异同。
浣溪沙
[宋]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注释】白门:指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宋]王 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 梅
[南北朝]谢 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林和靖:即林逋,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1)______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乙】(2)______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1)(2)两处,将【甲】【乙】两诗的标题补充完整。
A.晚春    B.早春
2.这两首都是韩愈写春天的诗,但诗歌的写法和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
【乙】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①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②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③回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去蒋山亦七里(    )
(2)公适见之  (    )
(3)且戒苟以转售(    )
(4)乃复遗吴  (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朱买臣传(节选)
[东汉]班 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选自《汉书》)
【乙】越妇言
[唐]罗 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1)________________”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2)__________________”,而朱妻认为是“(3)______________”。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
与买臣过苦日子→(1)____________→改嫁他人→(2)____________→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呢”,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也。
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之景·有情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之名·有因由】
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成果】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1)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
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2)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①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选自《唐才子传》)
【乙】唐考功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1)
或以宾王对
________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2)
再三吟讽,因曰
________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查阅字典】“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嘱托,嘱咐;③zhǔ(意念)集中在一点;④shǔ种类;⑤shǔ官属,部属;⑥shǔ隶属,属于。
A.署为府属________  B.而兴思不属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楼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 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墨子为义(节选)
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①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丙】苏武牧羊
律②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
【注释】①如:宜。②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③旃:同“毡”,一种毛织品。④羝:公羊。⑤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
【释文言】
1.选择词组中与加点字意思最相近的一项。
(1)即过故人(  )
A.三过家门而不入    
B.登门过访
C.将功补过    
D.才气过人
(2)白单于(  )
A.一穷二白    
B.真相大白
C.白手起家    
D.真情告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死。
【析文章】
4.【甲】文中孟子列举“行道之人”“乞人”的行为要论述的观点是(1)__________;【乙】文中墨子通过(2)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向故人说明“为义”的重要性;【丙】文中苏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行为最能体现他的民族大义。
【悟文化】
5.《论语·为政》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联系上面三则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说说你对“勇”的理解。
【链接材料】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挠:弯曲),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
 古诗文比较阅读
一、《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其四):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从诗歌的典故这一写法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典故内涵,再结合全诗理解诗人情感。
二、示例一: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二: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结合具体诗词句,明确牧童形象,明确生活向往)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牧童词》表现牧童的自得其乐、顽皮率性;《牧童》表现牧童的悠闲自得。答“一样”“不一样”都可以,只要结合诗词的内容,理由充分即可。
三、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余”“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两首词都写“愁”,但因为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而有着不同的内涵。第一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忧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第二首词上阕写景,写飞花,写江水,写景阳楼,无一不透着一个“愁”字,其实景本无情,真正“愁”的是观景的人。下阕叙事兼抒情,借用“白门”与“白头”说故事往事令人愁生白发“白人头”。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屈大均为明末清初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所以这里的“愁”是亡国之愁。
四、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受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疑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梅》诗中“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意思是,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尘埃”,即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犹言尘俗。表达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早梅》诗中“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的意思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意思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五、1.(1)B (2)A 【思考点拨】抓住诗中的景物特点,即可判断是早春或晚春。【甲】诗中,小雨细滑润泽,春草刚刚发芽,若有若无,可判断作者写的是早春的景象。【乙】诗中,花草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可判断出作者写的是晚春的景象。
2.示例:写法:【甲】诗是通过作者之眼来观察早春的景色,通过对比突出初春之美,【乙】诗是用拟人手法,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态和动作,通过花草树木之眼和心来写惜春争艳的场景。 情感:【甲】诗通过写常见的“小雨”和“草色”,表达对初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乙】诗是透过景物描写表达一种人生哲理: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任意一种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点拨】在初步理解两诗的写法和情感的基础上,选择一点简要分析。【甲】诗第一、二句,从作者之眼,描写了“润如酥”的初春小雨和稀疏、矮小、若有若无的春草;第三、四句通过初春与晚春的对比,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同时熔景与理于一炉,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六、1.(1)距离 (2)恰好 (3)告诫 (4)给予,赠送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积累。考查文言文常用字词的用法,其实这些字词在课内均有出现,平时要注意积累与运用。
2.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找一找句尾语气词和句首语气词。本句中句尾词有“也”;本句中的“盖”为句首标志。
3.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意思相近即可)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要做到理解大意,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句子通顺。注意“仅”“垣墙”“若”“逆旅”等重点字词。
4.【甲】文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骑马和坐轿子,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乙】文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评价能力。方法是对两个语段中的事件加以概括,再从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两个语段各有侧重点,要从不同角度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甲文参考译文】王安石第二次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职务,(朝廷)让(他)到金陵做使相。(他)在七里外的南门修筑房子,距离蒋山也有七里(路),平日骑一头驴,跟着几名侍从游览各个山寺。(他)想进城,就乘着小船,在潮沟中泛舟穿行,大概不曾骑马和坐轿子。(他)所居住的地方,四周没有人家。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有人劝(他)修筑围墙,(他)总是不答应。元丰末年,王安石生病了,上报舍弃这房子作为寺庙,圣旨赐名为“报宁寺”。不久王安石的病痊愈了,租了城中的房屋来居住,最终不再建造住宅。
【乙文参考译文】王安石退居金陵,蒋山有个姓吴的俗家弟子,每天供奉打扫,是山下农民的孩子。一天风吹落挂在墙上的旧乌巾,姓吴的俗家弟子把它捡起来又挂在墙上。王安石正好看见这事,对(他)说:“(这头巾)给你了,(你)回去送给(你的)父亲。”几天后,王安石问头巾在哪里,那个姓吴的俗家弟子说:“父亲是村中老人,(头巾)没有什么用,就在集市中出售,曾卖得三百文钱供给父亲,感谢相公您的恩赐。”王安石对此叹息着。(他)就让一位仆人和那个姓吴的俗家弟子用原价前去赎回,并且告诫如果已经转售,就不必再索回。果然(头巾)因为破旧还在,(他们)就赎了回来。王安石让(他们)拿小刀,在头巾边上刮磨,金灿灿的是黄金,大概是皇帝赐予之物。(他)就再一次送给那个姓吴的俗家弟子。
七、1.(1)通达(或:贵) (2)仁者之心(或:不忍) (3)矜于一妇人(或:矜)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朱买臣原先很穷,以致他的妻子离开了他,但是,后来他当上大官,用【乙】文中的话来说就是“通达”或“贵”。他通达后能给前妻及其丈夫他们房子住,给他们食物吃,是因为他怀有“仁者之心”,但他的前妻认为他这是在她面前夸耀,即“矜”,于是“闭气而死”。
2.D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先概括【乙】文内容,再判断【甲】文中出现的内容。从【乙】文题目不难发现,“越妇言”是越妇寻死的内容。
3.(1)离朱而去 (2)被朱收留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根据所给示例,结合【甲】【乙】两文进行概括。
4.①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②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③羞于被买臣收留。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甲】文中有“妻羞之,求去”,结合上下文找出原因,即“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乙】文中的“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可以看出,她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最后,羞于他们夫妻两人被买臣收留。
【甲文参考译文】朱买臣,字翁子,是吴郡人。(他)家里穷,喜欢读书,没有积蓄和财物,靠砍柴去卖了来供给饭食。(他)一边挑着柴走,一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相随,多次制止他在路上读书。朱买臣越发大声地诵读。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请求离(他而)去。……到了吴地境内,(朱买臣)看见他前妻和她现在的丈夫在修路。朱买臣停下车,让后面的车载着他们夫妻,到了太守府中,安置在园里,供给他们饮食。过了一个月,(他的)前妻上吊而死,朱买臣就给了她的丈夫一些钱,让(他)安葬(前妻)。
【乙文参考译文】朱买臣显贵的时候,没有忍心抛下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早上,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志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要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他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八、1.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故这样断句。
2.(1)居高面下 (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及内容的理解。第(1)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意思是: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解答第(2)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阅读全文可知,“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描写了妙赏亭建造的位置。
3.(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第(1)题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第(2)题暱,靠近;故,所以;尽,全。
4.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多年来沾染尘俗的肠胃。“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为求解脱,不愿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5.(1)悠闲自在 (2)得意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使得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作者写醉翁亭,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一旦园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愉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乙文参考译文】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多年来沾染尘俗的肠胃(,有净化心灵的奇妙感受)。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九、1.(1)有人 (2)于是,就 A.⑤ B.① 【思考点拨】【联系课文】这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翻译。根据所给的一个句中的虚词,推断另一个句中相同的虚词的意思。第(1)题所给句是“今或闻无罪”: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或:有人;根据这个提示,“或以宾王对”中的“或”就该译为:有人,整句译为: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第(2)题所给句是“因往晓之”:于是就去劝他。因:于是,就;根据这个提示,“再三吟讽,因曰”中的“因”就该解释为:于是,就,整句译为:(老僧听了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于是说。【查阅字典】这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根据所给义项选择。要先把握句子意思,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署为府属: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部属。属:应取第⑤义项,shǔ官属,部属;B.而兴思不属:但诗兴构思不能连接。属:应取第①义项,zhǔ连接。
2.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给句子断句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
3.等到(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四处逃亡,(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及,等到;败,兵败;亡命,逃命,逃亡;所之,去了哪里。
4.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原文“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可见“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这句是写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由原文“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描写的是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5.【甲】文写骆宾王“七岁能赋诗”,这是正面描写;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倍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思考点拨】【甲】文“七岁能赋诗”,是对骆宾王正面描写;“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倍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看余度石桥。’”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甲文参考译文】骆宾王,是义乌人。七岁就能写诗。武则天统治时期,多次上奏议论政事,后来获罪被贬作临海丞,心情苦闷无法实现理想,(于是)放弃官位离开了。文明年间,徐敬业准备起兵拨乱反正恢复李氏的统治,(骆宾王)前去投靠了他,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部属。(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文中)痛斥武则天的罪名。武则天读了以后,很惊讶问:“这是谁的手笔?”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则天说:“有如此才能的人却不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等到(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四处逃亡,(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乙文参考译文】唐代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放还,到了江南。途中游览灵隐寺,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但终究感觉不合心意。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但诗兴构思不能连接。”老僧道:“请你试吟上联。”(宋之问)就把第一联吟诵给他听。(老僧听了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于是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所赠的诗句,却是全篇中最精妙的地方。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却找不到他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他)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十、1.(1)B (2)D 【思考点拨】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第(1)题【乙】文中的“即过故人”的“过”,意为“拜访”。与B项“登门过访”中的“过”相近。A项“过”意为“经过”;C项“过”意为“过错”;D项“过”意为“超过”。第(2)题【丙】文中的“白”意为“报告”。与D项中的“白”相近。A项“白”意为“空白”。B项的“白”意为“明白”。C项“白”意为“没有基础、条件”。
2.(1)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礼仪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儿子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努力啊。 【思考点拨】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译句要抓关键词的理解。如“辩”“万钟”“加”“处”“益”等词。
3.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思考点拨】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
4.(1)舍生取义 (2)比喻(或:类比) (3)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思考点拨】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上面三段文字,在初读的基础上完成此题。
5.示例:“行道之人”“乞人”为维护人格尊严而不惜生命,墨子为推行“义”不辞个人艰辛,苏武为国家民族尊严北海牧羊坚贞不屈。这些都是以义为先、见义勇为之人。儒家提倡的“勇”是和“义”相结合的,勇不离义,义勇结合,不是匹夫之勇,更不是蛮力。行为合乎道义,不屈服于强权,不被权力诱惑,坚持正义,重义轻生,这才是儒家之勇。 【思考点拨】此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评价。【链接材料】第一则的大意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君子把礼义作为最高的准则。君子有勇而不讲究礼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而不讲究礼义就会成为盗贼。”【链接材料】第二则的大意是:道义真正的表现在于,不会屈服与权势之下,不会考虑利益,(就算是)全国的人敌视他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看法,看重生死,坚持仁义而不改变,这是贤士和君子的义和勇。由此可见,儒家提倡的“勇”是和“义”相结合的,不是匹夫之勇,更不是蛮力之勇。同时,行为合乎道义,不屈服于强权,不被权力诱惑,坚持正义,重义轻生。选文中的“行道之人”“乞人”为维护人格尊严而不惜生命,墨子为推行“义”不辞个人艰辛,苏武为国家民族尊严北海牧羊坚贞不屈。这些都是以义为先、见义勇为之人。
【乙文参考译文】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只有你独自苦苦地行义,你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儿子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努力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丙文参考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愿意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于是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吃的和喝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人认为这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产了仔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常惠等人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因为)粮食运不到,(所以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朝皇帝赐予使臣的)节杖牧羊,(无论是)睡觉还是起来都拿着,(以至于)系在节杖上的节旄全部都掉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