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单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单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09: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练习
文言文单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 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二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耳。
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1)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2)甚喜,以付迨、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天石砚铭》(并序)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挟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杜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iá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全石以为底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
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柳 陌
[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①,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②,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③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④耳。此主人⑤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⑥,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豳(bīn)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②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③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自称。⑥荇藻交横:________。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拨棹临流(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2.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②,完成注释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1)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
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飔”读音轻柔,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此句生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音乐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厌烦。
4.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致虚妹丈书
[明]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①被:遮盖。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③已: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及
A.不能及已(    )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
(2)就
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都是“纟”旁,和丝线有关。“绝”意为“断绝”,“绕”意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清和婉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跋李庄简公①家书(2020·湖州中考)
[南宋]陆 游
李丈②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③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④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    )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    )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辞。
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跋傅给事①帖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②王室,虽丑裔③方张,视之蔑如④也,卒能使虏消沮⑤退缩,自遣行人请盟。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⑥,非复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作者陆游)
【注释】①傅给(jǐ)事:指傅崧卿,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②翊(yì)戴:辅佐拥护。③丑裔:对金人的蔑称。④蔑如:浅薄不足道。⑤消沮(jǔ):失败。⑥和戎:这里是对敌屈服的意思。
1.任务一: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    )   (2)卒(    )
(3)会(    )   (4)复(    )
2.任务二:小舟找到了对本文的评论文字“描叙简洁传神,议论旗帜鲜明,抒情爱憎分明”,但他还是一知半解,请你结合原文,帮助他赏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1)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小舟有个疑问: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和《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类似,两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你结合作品为他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1.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阮封翁
[清]宣 鼎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入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
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亟趋至商家,谋所以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才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二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与。
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填写下面的文言词语积累卡。
文言词语积累卡
词语
方法
示例呈现
解释意思

查阅字典
《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典》解释:①堆叠,积累;②带累,牵累;③忧患,祸害;④捆绑。
弗累我等
(1)累:________(填序号)

调动积累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咸笑曰
(2)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忿
追本溯源
甲骨文写作“”,上面表示“散开的绳子”,下面表示“心”,指心绪像一根绳子的端头散开那样乱成一团,无法理顺,表示心情。
翁忿且愧曰
(3)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者。
3.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写一则批注,评价阮封翁。
(1)翁去,向居停作秦庭之哭,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
(2)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雨秋灯录》一书,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慧庆寺玉兰记
[清]戴名世
慧庆寺距阊门①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②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③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释】①阊门:苏州城的西北门。②朱竹垞:朱彝尊,号竹垞,清初文学家。③曩:昔,以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地僻而鲜居人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B.载酒来访者不绝  佛印绝类弥勒
C.花易得名     寒暑易节
D.而在慧庆者如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殿











物。
3.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惠庆寺的玉兰与虎丘的玉兰,作者更欣赏哪一个?请结合文章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2020·金华市金东区模拟)
会严武①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②,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③,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④。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⑤,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新唐书·艺文传上·杜甫》,有删改)
【注释】①严武:字季鹰,华州华阴人,严挺之之子。素与杜甫友善,曾长期接济杜甫一家。②世旧:世交旧宜。③章彝:时任梓州刺史,诗人杜甫曾往依之。④切:这里指切于实际。⑤桡弱:衰败,衰弱。
1.释词有法。请用你所学,把下表填写完整,帮助同学了解杜甫。
常见活用
或时不巾
(1)________
词有多义
尝醉登武床
(2)________(填序号)
数尝寇乱
________(填序号)
义项:①吃;品尝。
②尝试。③经历;遇到。④曾;曾经。
虚词“不虚”
乃有此儿
(4)________
2.句读有章。请你根据文意为下面这个句子断出正确停顿。(限断三处)
















怀




也。
3.读史识人。请为文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重音,并说明设计理由。
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以致用。下面是三尊不同的杜甫塑像,哪一尊最符合你心中杜甫的形象?请结合你对杜甫的认识,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
文言文单篇阅读
一、1.B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在回答时要能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材料,确定其意思。“为”依次为“雕刻”和“替”的意思。其他三项释义相同。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根据句意,断两处,可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一些标志性的词,如“也”后停顿,“而”前停顿。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思考点拨】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先根据文中相关句子,用现代汉语解释字面上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体会其感情。
4.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思考点拨】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先概括文章内容,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
【参考译文】苏轼我十二岁时,在四川眉山的纱縠行住所的空地上,与小朋友玩挖地游戏。(我)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这石头)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它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我)试着拿(它)当砚使,(砚台)磨墨非常易浓,环顾(砚台的四周)没有储水的地方。我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它)具有砚的品质,只是在外形上有所欠缺罢了。”于是,(我的父亲)把(这块砚台)送给了我,(我)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啊。”(于是,)我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且(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选择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世上(这样的人)本来就很多。
元丰二年(1079年)秋七月,我获罪下狱,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我)来到黄州,砚台再也找不到了,(我)以为把它弄丢了。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我)乘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我)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是十分精致,却是我的父亲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二、1.D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D项“尝”均为“曾经”的意思。A项“卒”分别为“去世”“最终”的意思,B项“会”分别为“适逢”“聚会”的意思,C项“以为”分别为“认为”“把……作为”的意思。故选D。
2.示例一: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亲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二: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他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他佣书自资;富贵后,他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过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文的人物评价能力。写批注是个形式,其实就是结合他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再写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刚强、坚忍、以德报怨等,然后结合具体的经历分析。
3.示例一: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评价能力。围绕“传记”这一文体知识进行评价。首先,传记强调真实性,结合本文写杜衍的经历分析;其次,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从这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分析。
【参考译文】杜祁公杜衍是越州人,父亲早年去世,(母亲)遗腹生下他,他的祖父很爱他。(他)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帽子,适逢山洪突然暴发,家人失散了,他的姑姑扔给他一根竿子,让(他)用胳膊夹住自己漂浮。他一手(用胳膊)夹着竿子,一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最终)得救免于一死,而帽子竟然一点都没有沾湿。
(他的)母亲之前有两个孩子,不孝顺敬爱(父母)、顺从(兄长),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祖父去世了,他那年十五六岁,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了个人财产而嫁人,就向他讨要财产,(他们)没有得到,就拔出剑砍他,(他因此)伤了脑袋。(他)跑着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把他藏在房屋重叠处的夹层上,(伤口)流出几升血,仅是避免丧命而已。(他)于是到河阳,回到他母亲那里。继父容不下他,(他就)在孟、洛之间来往,非常贫穷,靠着给人家抄写书札来养活自己。(他)曾经到济源,有个姓相里的富人认为他很奇特,把女儿嫁给他,从此以后(他的)钱财用度稍稍得到供给。(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殿试考中第四名。等到(他)富贵了,他的两个哥哥还活着,(他)对待(他们)很有恩惠礼节。(他的)两个哥哥和钱氏、姑姑家的子孙,受到他的荫庇补给做官的(有)好几人,还都替他们操办婚嫁之事。
三、1.(1)A (2)B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联系课内学过的一词多义,结合语境回答。第(1)题中B项的“若”是“你”的意思;第(2)题中A项的“临”是“临近”的意思。
2.示例一: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示例二: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现堤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柔美飘逸。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语言的赏析。结合注释示例,回答时要联系课内学过的课文,结合语境体会写的是什么,要表现的是什么。
3.(1)B (2)A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语言赏析能力。先理解句子大意,再结合语境理解。第(1)句A项中“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一句有误,结合原文,桃花飘落并不是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且文中并没有提到下雨。第(2)句结合语境可以看出,本文详细描写了小径上桃、柳的景色,绿柳依依,落花纷纷,更有渔夫晚归,黄鹂弄舌,一派归隐田园、安然自得的闲适生活。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是闲适而欢乐的,与B项“厌烦”之情不符。
4.在作者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柳树绿荫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淡的人生志趣。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把这些句子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再归纳作者的人生态度:跟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淡的人生志趣。
【参考译文】出了寓园,从南堤到达豳圃,它的北堤就是丰庄所进入的入口。在两堤之间,有好像排列的屏风那样的(桃柳),(我)取张灵墟所言“柳陌”(来给这里命名)。堤的旁边断断续续种植了桃树、柳树,每次到了春天,桃花纷纷飘落,微风偶尔飘过,(桃花像)下红色的雨一样撒满游人的衣襟,我认为(这)比不上几株垂柳,绿影依依,能让渔夫停船靠岸在绿荫下,听黄鹂鸟的叫声,更不失为像陶渊明隐居后那样的生活风貌。这是我不用“桃”字而用“柳”字的用意。像这一堤之外,(水中)藻、荇交横,整条河夹含着绿色,波涛滚滚的云突然耸立,烟云、雨丝迷蒙细微,拨弄船桨面对河流,无处不令人感到率真畅快。
四、1.(1)A.比得上 B.到,等到 (2)A.完成 B.接近,趋向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注释的掌握情况,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重点是掌握课内出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做到能迁移运用。这里出现的是“一词多义”现象,要掌握这些重点词的多种解释及用法。
2.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本句的意思为:加上松竹影子摇曳,翠绿的影子遮盖着面庞,月光映入酒杯中,(杯中)月影摇曳生姿。
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意为“婉转”,“妙”意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语言的赏析能力。按照示例,从文字、文意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次回答。首先从字形的角度分析文字的意思,再结合文章概括出内容,最后体现作者的心情。
4.示例一: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二: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境。“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能力,包括对审美的鉴赏能力。要求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可以先找出你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对文言文句子进行翻译,再围绕“趣”进行评价。
【参考译文】昨晚非常快乐!天空一片碧绿,澄澈透明得如同白昼。加上松竹影子摇曳,翠绿的影子遮盖着面庞,月光映入酒杯中,(杯中)月影摇曳生姿。吹几曲洞箫,清新和谐婉转美好,听起来非常愉快;听完后余音缭绕,好像绕在耳间不曾消失。出门一看,一望无际。(喝得)大醉之后挥笔纷乱,已经不能再回忆起来(写了些什么)。
今天早晨从衣袖中发现字幅,拿出来一看,这就是所谓的“笔墨缭乱”了。但是(字迹)也特别可爱,(我自己)认为有舒放畅达的趣味。拿起笔仿效,(已经)不能比得上(原先的那张)了。于是就把昨天完成的字幅请(人)校正。
五、1.(1)眼泪 (2)怎么 (3)虽然 【思考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涕”,眼泪;“虽”,虽然。
2.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
3.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炬,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思考点拨】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等句子分析,李光在生活细节方面表现出“英伟刚毅之气”;根据“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分析,表现出李光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从神情和动作等方面表现“英伟刚毅之气”;根据“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分析,通过对比烘托,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4.示例一:内容:要有气节(或:正气)。 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铁骨。 示例二:内容:爱国,抗金。 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思考点拨】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词分析阐述训诫内容及影响即可。如:训诫内容:爱国,抗金。根据注释①分析,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句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至死不忘。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参考译文】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父亲,(俩人在一起)整天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情态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看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
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题跋作记。
六、1.(1)期许 (2)终 (3)正赶上 (4)再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期,一词多义,期许。卒,一词多义,终。会,本义,正赶上。复,本义,再。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一辈爱国士大夫因金兵入侵,生灵涂炭的忧心如焚和痛不欲生(或:刚毅与沉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2)运用感叹句来抒情议论,写出因国土沦陷抱恨而死的仁人志士之多,表达出陆游的极度愤懑。 【思考点拨】考查赏析句子。(1)“或裂眦嚼齿”“流涕痛哭”是对士大夫们的外貌、神态描写。联系“相与言及国事”的语境可知,士大夫们的这种外貌和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因为金人入侵中原,山河沦丧,人民受难而内心忧愤,痛不欲生的感情。“裂眦嚼齿”与“流涕痛哭”刻画细致深入,极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同亲见。(2)“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表反诘,相当于“吗”。意为:志士仁人怀抱怨愤而死的可以计数吗!这是一个感叹句,表现了因为山河沦丧,国民受难而忧愤至死的仁人志士之多。反诘的语气,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3.《跋傅给事帖》文中句子的意思是:那些志士仁人已经过世了,那么还有谁可以再作为自己精神的榜样与理想的寄托呢?陆游在文中暗寓“朝中无人”之悲,只能在傅崧卿这位爱国前辈的遗文中,寻觅爱国情感的共鸣,寄托了报国无门的愤慨。充分表达了陆游抗敌御侮的政治抱负。《岳阳楼记》文中此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古仁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范仲淹表达了要像古仁人那样,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先忧后乐”、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思考点拨】考查比较阅读。本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意为:如果死者可以复活,我和谁一道呢!这里说的死者是前文提到的“仁人志士”,死者当然不可以复活,那么作者就没有一道为了恢复中原故国而奔走呼号的人了。暗示了当前的朝廷里都是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之人,无心恢复中原。作者只能在傅崧卿这位爱国前辈的遗文寄托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寻找爱国情感的共鸣了。这句话既表现了作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又表现了作者欲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为: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这里说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系在家国天下,“吾谁与归”表现了作者与古仁人有着同样的政治抱负,同样具有“先忧后乐”“苦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参考译文】绍兴初年,我刚刚长成儿童。亲眼看见当时士大夫们一起谈论国事,有人愤怒到了极点,有人痛哭流涕,人人都期许能为了辅佐拥护王室而杀身成仁,即使金人气焰嚣张,也把他们看作是浅薄不足道,最终一定能让他们失败退缩,自己派遣使者来请求和好。正赶上丞相秦桧当权,掠夺他人的功劳作为自己的功劳,改变恢复中原的策略为对敌屈服,不再是诸位士大夫当初的意愿了。志士仁人怀抱怨愤而死的可以计数吗!现在看傅给事写给吕尚书的遗书,如果死者可以复活,我和谁一道呢!嘉定二年七月癸丑日陆某恭谨地记下来(这份心情)。
七、1.示例一: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因为他的戏每一出都有传承,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张岱家串戏五六十场技艺都没有穷尽。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具。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原因是他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点拨】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一段中的“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可知他表演技艺多端,惟妙惟肖,形神兼具。由此可推知他必定是请了很多人教他唱戏,才有了如此水平。也可以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可知其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人们欣赏他的技艺,于是就会多次请他来唱戏,花尽了家财。
2.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他善演丑净角色,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让人如临其境;他厚积薄发,一生的积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戏中。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思考点拨】考查古文的语言赏析能力。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是对他唱戏的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了他唱戏的精妙。第二段中的“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和引用桓子野的典故,是对他的侧面描写,通过写作者的感受和借用典故,从侧面表现了他唱戏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3.①有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广泛。痴迷山水,酷爱戏曲。②才华出众,文采好。如《湖心亭看雪》中,营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锡串戏》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串戏之妙。③特立独行。在大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对伶人彭天锡以平视的态度大加赞赏。④有家国情怀。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祯”“金陵”追忆故国山河,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暗藏着亡国之痛。(结合内容分析,答到两点即可) 【思考点拨】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于雪停后的夜晚去湖中看雪,本文中他痴迷于彭天锡的唱戏,可知他有生活情趣,兴趣广泛;《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写景,描绘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高妙境界。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彭天锡技艺的精湛,可以看出他才华出众,文采斐然;雪后夜晚,众人皆于家中沉睡,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本文作者对彭天锡这个戏子以平等之心看待,与常人态度不同,可知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湖心亭看雪》提到两个来自金陵的客人,金陵为明时旧都,并以明朝年号记事。本文“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既有对彭天锡的赞叹之意,又暗含了作者的亡国之思无法说出的抑郁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参考译文】彭天锡客串演戏,(其演技的绝妙天下)无人能比。(他的)每出都出自正宗师传,(一腔一字)不随意改动。(他)曾经为学一出戏,请师傅到他家教戏,付给师傅报酬数十金,他有很大的家业,为了学戏花费殆尽。春天,他多半在西湖,曾经五次到绍兴,(他)到我家演戏五六十场,他的平生所学还没有表演完。
天锡多半扮演丑净行的角色,历史上的奸雄佞臣,经过天锡用心去表现而更加狠毒,借天锡的表情去刻画而更加刁钻,经天锡的道白一描绘而更加阴险。设身处地地设想,恐怕纣的凶恶,也不如他表演的那么恶毒、那么淋漓尽致。(他)一皱眉,一瞪眼,(就表现出)腹中有剑,笑里藏刀,心怀鬼胎,暗藏杀机,阴森可怕。大概是天锡(见多识广,)有一肚子诗书,一肚子山川,一肚子智谋,一肚子不平之气,无处发泄,只能在他的戏曲表演中发泄出来。我曾经看了一出好戏,恨不得使法术用绸缎(把它)包裹起来,(让它)流传后世;我曾经把一出戏比作天上的一夜好月,比作火候正好的一杯好茶,只能供一时欣赏,其实是欣赏不够的。桓子野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便说:“奈何!奈何!”真是有无可奈何的感觉,难以言传。
八、1.(1)② (2)全,都 (3)生气、恼怒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要学会借助“方法”和“示例呈现”,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写出相应的意思。“弗累我等”的意思是“不要牵连我们”。故选②。“咸”字在《桃花源记》中解释为“全,都”,所以,依据示例,可写下“全,都”。依据“忿”字的甲骨文,可以揣测“忿”的意思与心情有关,结合上文可知,他为商人不肯援助而生气、恼怒。故“忿”字解释为“生气,恼怒”。
2.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断句要在句子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商人认为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志向远大,举止荒诞,都讥笑他,没有为他筹划的人。故这样断。
3.(1)示例:“秦庭之哭”和“求”字写出了阮封翁为了筹集救灾款项而向寄居之家的主人哀求预支薪奉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他救灾之心的恳切,“呼”则写出他拿到钱后立即付诸行动,叫来工匠搭建给贫民遮风避雨的屋棚,从正面写出阮封翁的富有同情心、仗义疏财的品质。 (2)示例:“俱”是“都”的意思,“徒手”是“空手”的意思,从正面写出了阮封翁为了给因火灾无处可居的人们造房子,将一年的工钱预支,白白工作了一年。“几”是几乎的意思,阮封翁因为帮助他人,几乎难以维持自己一年的生活,写出了他生活的窘迫。由此侧面突出阮封翁乐善好施、淡泊钱财的形象。 【思考点拨】考查古文语言的赏析能力。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的描写。第一句加点词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从正面表现出阮封翁富有同情心、仗义疏财的品质。第二句加点词“俱”是“都”的意思,“徒手”是“空手”的意思,从正面写出了阮封翁为了给因火灾无处可居的人们造房子,将一年的工钱预支,白白工作了一年。“几”是几乎的意思,阮封翁因为帮助他人,几乎难以维持自己一年的生活,从侧面表现了阮封翁乐善好施、淡泊钱财。两句话任选一句进行赏析。赏析时既要评价人物形象,又要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4.示例一:文中阮封翁恻隐好义,经常周济亲友,为了救济灾民更是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收入,灾民们非常感激,祈求上天为他降祥,后来他的儿子科举入仕,做了大官,他也受到二品封诰,体现了好人会有好报,可见作者写此文是为了劝善,希望借此劝诫世人能多做善事。 示例二:文中的商人们明明有能力,却不愿意出钱或是出力,和阮封翁一起为因遭受火灾的贫民建屋子,还多次嘲笑挖苦阮封翁,这样的行为不顾乡人的情谊,自私自利,刻薄无情,作者将阮封翁的大义与商人的无情自私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旨在批判像“商人”这样无情无义之人。 【思考点拨】考查探究主旨的能力。《夜雨秋灯录》一书,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这两种用意,在这篇文章中都能看出来。阮封翁恻隐好义,最后,他的儿子科举入仕,做了大官,他也受到二品封诰。由此可看出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劝善。文中的商人不但不帮助他,还讥笑他,与阮封翁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商人的批评。无论选择哪一种,都要结合文意,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阮封翁,是江南仪征人,行侠仗义,富有同情心,青壮年时,做卖盐的伙计,每年有百余两银子的收入,常常周济救助亲朋好友,一出手就几十两,穷得不能养活妻子和孩子,却恬淡无欲。
一天,到了广陵,转运盐务,市场失火,烧毁一千多家,贫穷的人没钱租房子,男女老少都住在露天。
忽然大雨滂沱,站在烂泥地里,面对面哭泣。阮封翁看见了,很伤心。计算着他们不过百来人,费用不多,就想着帮助他们。马上赶到商家,计划着如何安置他们。商人认为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志向远大,举止荒诞,都讥笑他,没有为他筹划的人。翁生气且又惭愧地说:“诸位既然不顾乡亲的情谊,我虽然不是这里人,也应当独自担起这个责任。”(大家)都笑着说:“你有才能有力量,希望好自为之,不要牵连我们!功德无量!”翁离开,向寄居之处的主人哀求救助,请求提前预支几十两的薪俸,叫来了工匠建造了百来间的棚屋。给贫民遮风挡雨,(他们)欢呼感激,祈祷上天为翁降下祥瑞。
这一年,翁应得的酬金,都预支完,(他)空手而归,几乎不能度日。幸好他的儿子做诸生,在书院学习,聪明才智,被当时掌权的所器重,有一些馈赠,借以度日。不久,乡会都通过了,进入翰林,重要的考试都排在前列,为皇帝所知晓、赏识,当了主持考试的学政,不久又给与封疆的重任,做浙江巡抚,翁受到二品封诰去世。
九、1.A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这四个词语各有一个在课内,有一个在这篇文言文中,在回答时要能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材料,确定其意思。A项的“鲜”都是“少”的意思。B项的“绝”分别是“断”和“极”之意。C项的“易”分别是“容易”和“交换”之意。D项的“故”分别是“原来”和“所以”之意思。故选A。
2.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 【思考点拨】断句需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共有两株,好几丈高,约有二百年树龄。在断句时,注意“凡”“盖”这两个常放于句首的词。
3.“竟”是终究的意思,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这两株不凡的玉兰终将会被埋没,“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弃置的愤愤不平。 【思考点拨】考查对文言文的语言赏析能力。先根据文中相关句子,用现代汉语解释字面上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体会其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终究不会有知道的人。
4.作者更欣赏慧庆寺的玉兰,因为慧庆寺的玉兰本身不凡,高大,年岁久,花朵如雪、繁茂且充满生机,而虎丘的玉兰本身不如慧庆寺的玉兰,靠的是地处繁华、游人多而得名。 【思考点拨】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及评价作者的情感。应先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出作者对两地玉兰描写及评价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文中第二段具体描写了慧庆寺的兰花的高大、繁盛,而虎丘的玉兰,靠的是地处繁华,游人多,不及慧庆寺的玉兰。因此,从这段话就能判断作者更欣赏慧庆寺的玉兰。
【参考译文】慧庆寺离阊门四五里远,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住户,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之间,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僧人的住房数间,在这里著书立说。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很有名望,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的这层缘故,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这样一来,)慧庆寺玉兰的名声,一时间大为著称。
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共有两株,好几丈高,约有二百年树龄。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来往往,那儿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终究不会有知道的人。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空闲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如过去一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像原来一样,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十、1.(1)动词,戴头巾 (2)④ (3)③ (4)竟然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这三个字分别属于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
2.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思考点拨】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根据句意,断三处,可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表示杜甫动作的词:从、过、登等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杜甫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汴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理解他。
3.登、瞪视、乃三处可重读,表现出杜甫狂放的动作和责骂严武时鄙夷的语气,符合杜甫个性的“褊躁傲诞”。 【思考点拨】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题采用朗读重音设计来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细读这句话,可以在动词“登”,神态“瞪视”以及虚词“乃”等词上重读,读出人物的“褊躁傲诞”。
4.示例一:我选择杜甫故里的塑像。这尊塑像手持书卷,俯瞰苍生,显得气度宏大,让我想起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志的杜甫,意气风发;也体现出诗人作为“诗圣”的崇高形象。 示例二:我选择杜甫草堂的塑像。杜甫一生饱经离乱,受尽人生苦楚,晚景凄凉,多靠友人救济,这尊塑像身形干瘦,令人心生悲悯,为诗人的人生之苦;但诗人不觉其苦,他忧国忧民,心系苍生,愿广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尊塑像“眉攒万国愁”,令人感佩;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因而更懂百姓之苦,这尊塑像以跪姿呈现,这个老人,并非高高在上,他以一种卑微的姿态,体察百姓,为百姓发声。这样的一个形象,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他的温度,更令人感受到“诗圣”精神的崇高。 示例三:我选择南郭寺的杜甫塑像。这尊塑像身形瘦弱,容貌苍老,这与杜甫笔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形象吻合;神情满含愁绪,可见得他经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苦楚。更能想象他心忧天下百姓之苦,与我想象中的“诗圣”形象相吻合。 【思考点拨】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与上一题不同的是,这道题需要结合上文及平时对杜甫这个人物的理解进行解答。选择哪个图都可以,关键是要结合平时对杜甫经历及诗文的了解,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在门口召集差吏。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杜甫)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汴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理解他。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