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锦瑟》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锦瑟》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17: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锦瑟》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题 《锦瑟》 课型 古典诗词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掌握生字词和各种典故。

能力点 1.背诵诗歌。
2.理解、识记各种典故。


教育点 通过诵读体味《锦瑟》的朦胧美


重难点 通过诵读、理解各种典故,体味理解《锦瑟》的朦胧美






教学过程 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导入新课
兴趣导入——名诗对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李商隐另一千古名篇——《锦瑟》神秘的面纱。
明确学习目标(见课件)
二、走进作者(PPT显示)
(课件)解说: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鉴赏全诗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一个基础。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探索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整理预习积累
四、整体感知
1、品赏诗歌的步骤:(课件)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学生查找,动手动脑(五分钟),集体研讨(五分钟)展示三分钟.
五.文本研习
1.题解:
(1)“无题”之解:
《锦瑟》一诗的诗题亦引起了不少的争论,不少论者认为“锦瑟”此题只取此诗句首二字为名,实同于无题诗。如《澹周诗话》:“义山好为无题或失题之诗以寓意,非必实有所指,《锦瑟》特其一曲。其做法与《碧城》三首相同……同取首二字以为题,实亦无题。”
此诗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虽所写的事情与瑟相关,但却有所寄托。
(2)“锦,瑟”之解:
瑟,古代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锦,华美艳丽。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准确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锦瑟sè惘然w?ng
(2)、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逐联逐句分析引导。思考:每个诗句的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志?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应如何读出来?)
对多主题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和作者心灵的交流,换位移情,理解诗歌主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精神
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课件)
【参考】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课件)
【参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
“蝴蝶梦迷”关键在一“迷”字,“迷”字既形容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痴入迷,也写出梦醒后的空虚幻灭,惘然若迷。这迷离之境、迷离之情,从描绘音乐境界来说,是形容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从表现诗人的华年所历与身世之感来说,则正是一种象征,而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此一方面表现瑟声的哀怨凄迷,如杜鹃啼血;另一方面又象喻自己的春心春恨却托之于如杜鹃啼血的诗歌。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课件)
【参考】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课件)
【参考】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4.重新诵读,再次品味
(1)学生自读一遍,小声、似出声似不出声,仔细体会。
(2)教师范读,学生比较与个人所读的异同。
(3)找学生朗读,互相评析读的如何,好在何处,不足在什么地方。
(4)齐读。
5.小结
全篇笼罩着一层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的时代中正直而又不免于无力的知识分子的心理;既无力反抗环境,又不满于环境的压抑;既时感空虚幻灭,又有所追求想象;既为自己的命运而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朦胧迷离,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6.作业(探究主旨,拓展延伸)
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为什么“惘然”?“此情”到底是什么情?是对亡妻的深情悼念?还是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抑或是作者的身世自伤?请同学们就此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
锦瑟
1.相思难聚的痛苦
主题多度2.悼念亡妻
3.表达自伤之情
朦胧美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研习了解典故的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歌的意蕴,多角度理解诗歌的诗歌的主题,触摸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

《锦瑟》学情分析
滕州二中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不仅在学生个体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全民素质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起着其它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1、在高考压力下,结合自己对朗读背诵的自觉,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朗读与背诵。事实上,学生上课时基本能够背诵《锦瑟》一诗。
2、大部分的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主要因为课余时间不足及师生本身的因素,没有或很少能预习,并且部分的学生不会预习,不会提问题。课前让学生将不会的问题写下来,不少同学没能按要求做。
3、绝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交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课后仅通过随笔等文字方式来沟通,缺少其它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愿意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可见,学生不愿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跟教师沟通,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缺乏讨论交流的机会或不愿交流。《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终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但是学生普遍倾向于爱情诗说,思维有些单一。
4、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理解阅读优秀经典作品的意义,并且能够科学地地阅读原著。但目前的高中生的阅读量较少,极少数的学生没有读过一本文学名著。
由此可见,下一步的语文学习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有:
1.语文学习投入的时间严重不足
高中生语文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课后投入的时间普遍不足。因为缺少时间去积累巩固消化提高,久而久之,语文能力就停滞不前,许多负面影响也相应产生。从学生反映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教师的要求指导不到位有关,缺乏了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当的检查监督。
2.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不够了解
高中语文同初中语文相比,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质的飞跃。高中语文学习至少有以下的特征:①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②要有较强的形象概括能力;③要掌握语文思想观念及与对应的科学思维方法;④要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听说读写”。这些学习心理及学习特点,很多高中生处于懵懂模糊的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随意性大,方向不明,目标混乱。
3.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狭窄单一
高中生知道教材与读本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学生的阅读范围局限在此,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狭窄。高中生知道经典著作的价值,但遗憾的是能阅读的是少之又少。
4.语文学习过于急功近利
新高考模式充分合理地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提高了语文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强化了母语的重要性,这固然是积极的,但应试目的被强化。这导致了高中生学习语文,重练习而轻感悟,将语文学习看成单纯的“敲门砖”,而缺少了与文本的心灵沟通。这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锦瑟》效果分析
滕州二中
【教学效果】
通过有效引导,着重让学生诵读诗文,通过品读意象,体验意境之美;同时对诗歌的难点适当讲解,在理解典故的基础上,体味诗人情感的复杂性,体验朦胧之美。上课结束,感觉学生基本理解了诗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借助典故,大体理解了诗歌字面义。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赏析,自我展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使学生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且掌握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促进了美文的创作,而其对正确解答高考中古典诗词类题也大有裨益。
【测评效果】
一、知识积累部分,学生字音把握较好,比如:
⑴望帝春心tuō(托)杜鹃⑵cāng(沧)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宵)柝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
对于的文学常识识记效果更好:⑴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
对李商隐诗歌的名句也基本能够记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二、理解迁移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大部分同学基本能够恰当解答这两个问题。
三、拓展运用的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升。
《锦瑟》教材分析
滕州二中
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律诗,主题隐晦多义,这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这首题为《锦瑟》的七言律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813——858,字义山,行十六,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最为人乐道喜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人最难解读的一首诗。这首诗,曾经难住了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其难解程度可见一斑。难解虽然难解,因为其诗太有名了,北宋以来,还是有不少注家、学者、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主旨进行了解读。笔者粗略梳理一下,大概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咏“青衣”说。宋刘攽(音读如班——笔者)《贡父诗话》云:“《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
二是咏“锦瑟”说。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解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山谷道人即北宋词人黄庭坚。
三是“自况”说。明代学人王师韩《诗学纂闻》云:锦瑟乃是以古琴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也赞同“自况”说的清代学者张采田云:首句谓行年“无端”而将近五十,“庄生晓梦”,状时局之变迁;“望帝春心”,叹文章之空托。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李商隐诗选》和中华书局2011年版的《李商隐》诗文选,对这首诗的解读,也都倾向于此说。
四是“悼亡”说。清代诗人朱彝尊云: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五是“自伤”说。清代学者何焯云:“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见《李义山诗集辑评》)。
《锦瑟》测评练习
滕州二中
一、知识积累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
⑸如何四jì()为天子
3、文学常识:
⑴李商隐,字,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与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
4、李商隐名句集锦: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
春心莫共花争发,。天意怜幽草,。
夕阳无限好,。
嫦娥应悔偷灵药,。桐花万里关山路,。
二、理解迁移
5.《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6.《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三、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9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9.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略)
二、理解迁移
5.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6.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三、拓展运用
7.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8.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9.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锦瑟》课后反思
这首诗讲解非常简单,大体意思加上几个典故就可以了,但往深处挖掘,讲起来难度不小,学生理解起来更是有难度的。怎样把一些似有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讲解清楚,使学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还是本案应该着重加强的地方。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了。《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那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没有必要把主题定位。但是,话说回来,这种主题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说,教师还是要做好掌舵人的角色的。
《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与本诗意境风格相似的还有《重过圣女祠堂》《春雨》等,这几首诗和李商隐的十七首《无题》诗,因其主题的多义性和意象的独特性,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对结构的理解上,让学生理解其内部结构,进而领悟所写的内容,主题则开放性探讨,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不做标准要求。
《锦瑟》课标分析
古典诗歌在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册中,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识含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