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验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经历合作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初步形成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列举法解决问题。难点:能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列举。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
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自制磁力教具等。
【教学理念】
“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学生就可能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本节课我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一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渗透某些数学思想的任务,如集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极限的思想等。
【教学过程】
一、开放课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1.情境引入
师:前几天栖霞举行了中小学运动会,咱们同学都参加了开幕式的表演,感觉壮观吗?老师也被声势浩大的表演所震撼,忍不住拍摄了一组同学们团体操表演的图片,想看吗?(出示情境)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边说边板书)40、25、35、24、32
1组我们称1号方阵。
刚才提到“方阵”,方阵是什么意思?
方阵就是两排或两排以上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队伍。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咱们从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来研究。(独立完成学习单1)
小结: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都有2个以上。
2、动手验证
师:像40、25、35、24、32这些数能排成方阵,是不是所有的数都能排成方阵呢?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它需要我们动手验证。
师:你觉得咱们验证多少合适?
师:咱们从1、2、3------来验证可以吗?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学习单一,摆一摆,填一填。
数字 因数 能否摆成方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知道,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能排成方阵。同样,像40、25、35、24、32这些数,有2个以上的因数,所以能排成方阵。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把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找出来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板书:列举)
【设计意图】“课伊始,趣已生”。本环节,教师标新立异,利用游戏统计中学生未意识到的列举应用导入新课,不仅突出列举的实用价值,而且体现一定的思维量度。
二、对比体验,促进学生建立模型
1. 题组对比,激发需求。
出示题组一,并请学生尝试回答:
个位数字是“5”,十位数字是6的两位数是( );
②个位数字是“5”的两位数可能是( );
师:第一题答案是唯一的,而第二题呢?对于这种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我们回答时只需任意说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即可,如可以填15、25……。
(课件呈现)追问:③个位数字是“5”的两位数一共有( )个。
(生抢答 9个)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一下子就想到9个,那你领着我们一起来验证吗?我们需要先做什么?
生:说出所有符合要求的数。
师:对,像刚才说投镖分数一样,把所有个位是5的数都说出来,只不过这次答案多了些,实在不行我们就要写一写了,其实这就是列举。(师板书:①找全答案。【列举】)那你能自主完成列举吗?
(学生写,教师巡视并强调)
师:列举的真快!都找全了吗?可千万别漏掉。对了,谁有好的方法跟同学分享吗?【请同学说出列举答案,并交流怎样找全了?】
师:答案列举完了,问题就解决了吗?再看问题,要回答是一共有几个,我们还要做什么?
生:数一数答案的个数,再填上。
(师补充板书:②先数后填。)
师:答案到底几个?
生:9个。
师:真不错!让我们再接再厉!请同学思考:到底怎样的问题需要列举?下面这道问题又将怎样解决?
【设计意图】策略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搭建”的过程,而是斟酌品味的过程。本环节意在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真正体验列举的价值。
2.跟进训练,建立模型。
出示问题二: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 )个数字“0”。(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引领)
师:答案是多少?你怎样一步步解决的?(让学生读板书步骤:①找全答案【列举】,②数数,填空。)
师适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怎样找全答案?关键要看题目要求;②从1写到100数字“0”的位置?③用到数字“0”的数具体有哪些?(边写边观察,千万别漏掉!)
师:听取同学的答案,你对照一下自己是否有漏掉的或重复的?没问题了,再进行第二步,数一数到底数字“0”写了几个。强调100中数字“0”写两遍。
【设计意图】“在变化中寻求不变”,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反思、巩固,同时为后续突破教材、验证答案做好铺垫。
三、回归例题,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1.出示例题,感知有序。
出示课本例题: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 )个数字“9”。
(依托前面的学习,先请同学发表猜想:10个、11个、20个……。)
师适时追问:你能列举出你用到数字“9”的数具体有哪些吗?数一数,总共的个数和你说的一样多吗?
(完成这个任务后,你可以再跟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找到的全!)【1分钟左右】
师:我们请答案最多的一位同学列举一下用到数字“9”的数具体有哪些,作为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聆听,比对一下他(她)是否有重复的、有遗漏的,尤其是答案比人家少的同学,更要仔细听,看看自己到底把谁给漏掉了!(统一答案后)
师:数字“9”先后写了20个,谁能再完整把所有答案列举一遍,【注意】其他同学要边听边看边思考:他怎样做到不漏不重的?他用了什么妙招?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训练,而是立足于基础放手学生独立完成,以简驭繁,事半功倍。
2.突出有序,完善认知。
展示卡片教具:数9—99从小到大排列。师:仔细聆听、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同学在说答案时,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并且针对数字“9”可以出现在个位,也可以出现在十位上,同学能主动分类列举,真正做到了不遗漏,真是难能可贵!更让老师佩服的是对于“99”的重复还能够去掉一个,保证不重复,值得表扬!
小结板书:有序(从小到大)→不重不漏。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思考“解决那些问题会运用到列举策略?”、“用列举法的关键是?”
生:解决问题关键是两步,一是列举,二是数数。而列举的关键却在列的全,列的快,因此要有序,只有有序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师:下面请同学尝试运用所学解决这个问题:28<□<34,□内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学生口述,统一答案。)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本环节意在通过思路回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本课内容。
四、拓展内化,成就学生再度建构
1.拓展思维,深化有序。
出示问题三:你能写出和是7的所有算式吗?(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引领。)
课件提示【思考:怎样有序列举,才能不重不漏。】
生:1+6≒7;2+5≒7;3+4≒7;4+3≒7;5+2≒7;6+1≒7;7+0≒7。(学生往往从1开始列举,因而会漏掉了0+7≒7)
师:对照同学的答案,不难发现同学们基本按照第一个框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的,而第二个框则是可认为是从大到小变化。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有序,答案很容易找全。
下面我们再来尝试一道变式题:一个两位数,其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是7,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 )。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生:结合刚才的问题,我发现和是7的两个数有:0、7;1、6;2、5;3、4,所以两位数可能是70、16、61、25、52、34、43。
师:同学真的很善于观察,能联系题目,发现关系,尤其在说两位数时,不仅做到了有序,还能发现规律,成对列举,值得鼓励!
【设计意图】建构一个数学模型,不仅需要从一点突破,更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感知过程。本环节是在上一问题基础上思维层次的提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序”进行巩固、强化。
2.内化策略,成就建构。
回归课前游戏:投飞镖,小明扔了两次,注意都扎到了靶子上,他可能得到多少分?
课件提示【用加法算式的形式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分数。】
教师适度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解怎样用算式表示结果,并且要明确强调两次都投中的意义包含:两次的分数相同,两次的的分数不同。
(同桌合作,边写边记)答案共6种:10+10≒20;5+5≒10;3+3≒6;10+5≒15;10+3≒13;5+3≒8。
【设计意图】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只靠前面的几组数据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只有在方法对比研究中,规律才能不言自明。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把握住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深化了有序思维,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看到了一个整体的数学知识链。
五、创新践行,延伸学生思维梯度
1.操作检测,层次思维。
出示问题五:在3、6、8三张卡片中,任意选取两张,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共有( )个。
师:请一个学生上讲台用老师准备好的卡片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思考:他(她)摆出的答案是否完整,有无遗漏,有无重复。如果让你来摆,你有更好的办法做到有序吗?
(生生探讨,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既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本环节就是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凸显“有序”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序列举,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 创新问题,延伸梯度。
出示问题五的变式:还是三张不同的卡片,如果任选两张,只能组成4个不同的两位数,说明其中一张卡片的数字只能是( )。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这道问题思考:为什么少掉两个?换成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才行?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举措之一。正是基于前面问题的铺垫,我们提出了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是更好地应和“学生发展观”。
六、有声作业,评测学生学习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的?列举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出示课件)
从四本书中任选两本,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到有序列举吗?)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仅是课堂40分钟的事。当一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同学能感受自己的成长,而我们却仍把着“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不放。其实在必要时可以做出调整,让课堂在“思考、争论”中持续,让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