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2020-2021-2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道题2分,共48分)
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
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2.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A.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3.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 )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体现礼乐制度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4.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
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C.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D.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5.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私学体系弊端日显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儒学逐渐普及化
6.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门阀士族政治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制度的理性化趋势
7.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 )
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8.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这说明当时( )
A.内阁权势逐步扩大 B.内阁有官吏任免权
C.皇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六部改变了运行机制
9.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这说明(??)
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
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
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10.《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11.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12.某学者指出:明朝官僚所涉足的行业,已经不只限于盐业、铁业、酒业几项了,而且他们在碾米业、制纸业、印刷业、纺织业、制瓷业、采矿业、铸币业等行业中愈来愈变得重要。这种现象(??)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C.缓和民间与官营的行业竞争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3. 北宋元丰年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
A.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B. 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
C. 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转移
14.“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15.北宋政府颁布商税则例,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宋代商税征收的制度化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政府开始着重调整商业税收的政策
C.小农经济发展缓慢 D.国家从法律上对民营商业的承认和保护
16.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 )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
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7. 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 ( )
A.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 B.外儒内法得到运用
C.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 D.仁政思想受到推崇
18.《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
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19.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20.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
A.土德 B.木德 C.水德 D.金德
21. 西汉时期司法审判时,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又称“引经断狱”。由此可见( )
A.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 B.西汉时期的司法程序已经相当完善
C.《春秋》是司法审判唯一依据 D.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22.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
A.儒学理论创立 B.儒学哲学思辨化
C.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 D.儒学宗教神学化
23.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
A.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B.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C.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D.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24.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9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9分)
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8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洲,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强大的表现及其原因。(12分)
兰州一中2020-2021-2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DDC 6-10 CAADD 11-15 BDBCD
16-20 CADCA 21-24 ACCB
二、材料题
25.(1)秦统一六囯,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焚书坑儒,虽然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但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答其中三点即给9分)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分)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始。(6分)
26.(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8分)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6分)
(2)不同: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2分)作用:(积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同近代化进程。(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质,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6分)
27.(1)表现:①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世界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③东亚儒学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等影响广泛。⑤中国社会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任意3点得6分)
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长期世界领先。②中央集权制度的较早确立和发展巩固。③中原文化与周边民族、其他国家文化的兼容整合、交流互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