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金榜题名”、“十年寒窗”、“连中三元”等词体现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据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你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经济交流
B.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C.沟通五大河流
D.便利南北交通
3.阅读下图,结合史实,分析该中外交流的线路图反映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马可波罗东游
D.新航路开辟
4.唐朝乐舞十分发达,被杜甫赞之为“天地为之久低昂”的乐舞是(
)
A.
《秦王破阵乐》
B.
《霓裳羽衣舞》
C.
公孙大娘剑器舞
D.
快速急转的胡旋舞
5.“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这是黄巢起义时发布的檄文。文中要“洗涤”的朝廷是(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
6.据材料显示,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二百五十万石。这说明(
)
A.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
B.隋唐具有繁荣开放特征
C.唐朝的繁盛源于大运河
D.大运河有助于唐朝统治
7.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的制度,关于科举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创立于隋朝
B.选官看重门第
C.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8.“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这是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中的一句解说词。联系史实分析:构成“人”字的这一捺的作用是(
)
A.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
B.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方便了帝王南巡游玩
9.“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是唐太宗对公卿说的话。由此话我们可以推测出唐太宗(
)
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10.唐朝时期选官沿用科举制度,当时人们普遍推重的科目是(
)
A.文科
B.理科
C.明经科
D.进士科
11.我国科举制度中有“金榜”、“进士科”、“殿试”,后二者分别开始于( )
A.秦朝、唐朝
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
D.隋朝、唐朝
12.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哪一少数民族使者的情景?(
)
A.南诏
B.回纥
C.吐蕃
D.突厥
1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下列历史人物分类中,不合适的一组是(
)
A.唐太宗
明太祖
B.苏轼
辛弃疾
C.毕昇
郑和
D.戚继光
郑成功
14.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人物是(
)
A.杨贵妃
B.文成公主
C.王昭君
D.貂蝉
15.关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们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提拔魏征,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能的人帮助治理国家
C.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职权
D.唐太宗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非选择题(55分)
16.隋唐时期,我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请列举随唐时期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建筑成就?
(2)请列举随朝时期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3)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当时取得如此众多成就的原因。
17.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
(1)阅读上述材料,回答:我国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进行论述。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材料二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贞观之风”的复振?
(3)请写出材料二中与材料一有因果关系的语句。
(4)假如你是唐宪宗,在听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后,你应该怎样做?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材料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三位诗人的名字。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三位诗人诗歌的特点。
20.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时期,虽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19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 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2)简单概述安史叛军的进军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C
5、A
6、D
7、B
8、C
9、D
10、
D11、D
12、
C13、C
14、B
15、B
二、非选择题
16.(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赵州桥;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
(2)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并运用于军事。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言之有理即可)。
17.(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8.(1)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时期)。“开元盛世”。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锐意求理”;“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
(4)提示:可从吸取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勤于政事等方面作答。
19.(1)李白;杜甫;白居易。
(2)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0.(1)原因:开元末年以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叛军从河北南下,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3)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