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课《百合花》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C.《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2.
下列画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
??隽永:意味深长
敛裾:提着衣襟?
?
?
?
?
?
?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蹩脚?:本领不强?
?
?
?
?
?
?
??洵美且异:诚然、实在
金风玉露?:秋风?
?
?
?
?
?
?
?
?
挥斥方遒?:
强劲有力
讷讷?:说话迟钝、不连贯?
唤渠朝餐歇半霎:沟渠
青青子衿:衣服的交领?
?
?
?
?
?
?羁鸟?:约束
渌水荡漾?:清澈?
?
?
?
?
?
?
?
?
?
?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了
却坐促弦:退回?
?
?
?
?
?
?
?
?
?
?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杯?
3.
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B.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与的快慰。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_______________我并没有_______________地下结论。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_______________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3)他_______________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A.标明?
?轻易?
?遏止?
?安适
B.标明?
?轻率?
?遏止?
?安详
C.表明?
?轻率?
?遏制?
?安详
D.表明?
?轻易?
?遏制?
?安适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省略号作用不相同的一句是(?
?
?
?
)
A.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喜看稻菽千重浪》)
B.钟扬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探界者”钟扬》)
C.“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故乡》)
D.“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百合花》)
6.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
A.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B.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饷,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C.笔法闲熟,感情真挚。/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摘自作文评语)
D.杭州至黄山的高铁线经过众多游览圣地,是一条穿梭于山水画廊间的黄金旅游线。
7.
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
A.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B.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8.
(题文)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①杏林之光(赞教师)???????????????
②鱼跃龙门(贺升学)
③敬颂钧安(祝平辈)???????????????
④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挽联)
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
⑥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尊重的导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二、
综合读写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
A.赴汤蹈火?
?
指点江山?
?
安居乐业?
?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
指点江山?
?
安身立命?
?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
高谈阔论?
?
安身立命?
?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
高谈阔论?
?
安居乐业?
?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全面普及,年轻人热衷自我调侃、自我解嘲文化氛围的形成,一些流行热词也在不断刷新词库。最近新鲜出炉的热词是—一“隐形贫困人口”。他们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他们也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穷人”。为什么给它加上了“新”字呢?因为他们并不像曾经我们口头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高等脑力工作,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同龄人牧入平均值,但是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不做任何预算计划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块钱买一台iPhone
X。于是,每次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刻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把钱花光了,正在眼泪巴巴地啃着馒头,刷着iphone,盼望着老板早点发工资。
(1)请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不超过25个字。
(2)针对“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这一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60个字。
?
12.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之后的标志性字词填写在横线上。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会在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会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孩子树立起人生坐标,让人终身受益,家风建设十分重要,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①都?
?
?
?
?
?
???
??②更?
?
?
?
?
?
?
??
??③不仅?
?
?
?
?
?
?
??
??④不论?
?
?
?
?
?
??
??⑤也正因此?
?
?
?
?
?
??
三、
现代文阅读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3)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
1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
???心田上的百合花
??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的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作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已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成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飘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芳香;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的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文中的加点的词语“全心全意”和“默默”分别表现了百合花怎样的品质?
(2)“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成的泪滴”一句含义深刻,情感真挚。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3)文中写了杂草对百合花怎样的态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花喻人,花品即人品,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请你从“百合花”和“杂草”中任选一个,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
15.
阅读《百合花》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时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2)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3)文本体现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什么转变?
(4)试分析下列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5)课文中多次写到“小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暮鼓
???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暮鼓”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D
2.
【答案】
C
3.
【答案】
B
4.
【答案】
C
5.
【答案】
D
6.
【答案】
A
7.
【答案】
D
8.
【答案】
C
9.
【答案】
C
二、
综合读写
10.
【答案】
B、D、A
11.
【答案】
(1)有较高收入却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开销大于收入的人。
(2)可以表示否定:我认为“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风气。这一现象是欲望与享受交织的产物,无节制的过度消费是一种放纵。
或者:大多数的过度消费是对所谓名牌的盲目追求,从心理上寻求一种认同感,同样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也可以表示赞同:我认为应理解包容。这实质是种超前消费,也许与传统的“节俭”相悖,但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表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或者:当代年轻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面临的诸多压力,他们只是通过消费方式奖励自己或寻求减压,只要不损害他人无可厚非。
12.
【答案】
①(都)要重视;
②(更)会在润物无声;
③(不仅)会在言传身教;
④(不论)时代;
⑤(也正因此)家风建设。
三、
现代文阅读
13.
【答案】
(1)D
(2)C
(3)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14.
【答案】
(1)①“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②“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百合身处断崖,战胜了恶劣的外部环境,经受住了野草的鄙夷和讥讽,终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它为此骄傲和自豪。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态度:不屑、嘲笑。作用:衬托百合花美丽、纯洁的美好品质。
(4)百合花:执着坚韧,自我奋进;野草:心胸开阔,与人为善。
15.
【答案】
(1)小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有些不舍得。
(2)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她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深情。
(3)新媳妇善良淳朴,对“子弟兵”有着天然的骨肉深情,但最初并不是对“子弟兵”有很深的了解。当她经历了小通讯员的事后,对“子弟兵”有了深刻的崇敬和爱意,同时对小通讯员的牺牲无比痛心。
(4)新媳妇因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5)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剐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16.
【答案】
(1)D
(2)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3)“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