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物,感知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学会用去观察、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
认识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生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师:你知道多次出现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小朋友们快看。你的小伙伴们在打扫卫生,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实际生活中有关面积的实例,让学生对面积有个认识。
二、探究新知
师:观察黑板和国旗的表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生:黑板和国旗的面积相比较,黑板的面积更大。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脑筋急转弯,看你能不能转过来,五角什么时候比一元大?
生:当5角是纸币,一元是硬币的时候。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这个大小指的是它们表面的大小,不是指钱数的大小。
教师示范:教师手举数学课本,边摸封面边说,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摸一摸黑板表面,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教师提问:你能像教师刚才说的那样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提出:黑板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数学课本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封面的面积较小。
师:老师把数学书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说出你对面积的理解。
教师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面,建立面积的表象。
师: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
(观察法看不出来,重叠法试试)
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和上图一样的两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会发现观察和重叠法都不能得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师:老师有一方法,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就像咱们铺地板那样。
师:大家说应该选哪一种比较和合适呢?
生1:选圆形的不合适,因为小圆与小圆之间有空隙,所以不准确。
生2:选三角形的也不合适。也有空隙。
生3:我认为选用小正方形这种作为测量工具最合适、最方便。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测量面积大小时,首先要统一度量单位,否则不能准确比较出来。
教师强调:对于此题,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两个图形时没有空余,第一个蓝色的长方形用到12个小正方形,第二个红色的长方形图形用到10个小正方形。所以第一个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生共同总结出:每个小格子都是同样大的,说明度量单位是统一的,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简单直观。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探究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答案:15
16
2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巩固学生对面积的认识。
2.
每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6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的意义。
3.
先用红笔描出每个图形的一周,再涂色表示出它们的面积。
答案:略。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描一描,使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
4.
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每个□代表1平方厘米)
答案:第一个面积最小,中间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不是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曲线和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都有面积。规则图形中,用正方形测量,既能密铺所测图形,又拼摆方便,用它作面积单位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