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选修《论语》选读 十三《沂水春风》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选修《论语》选读 十三《沂水春风》课件(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21:38: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5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沂水春风
侍坐章
字音
侍坐
饥馑
曾皙

舞雩
铿尔
小相

冠者




章甫

莫春
shì
j?n

sh?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整体感知】

孔子____志
弟子____志
孔子____志
四位弟子“志向”、性格怎样?
【整体感知】
(2)
(3-12)
(13-21)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常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一、孔子向学生问“志”。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于)尔(状语后置)
,毋吾以也(宾语前置、省略句)
。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因年龄带来的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孔子是如何向学生问“志”。
32
9
29
26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从中你感受到的夫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子路对曰:“……”。
冉有对曰:“……”。
公西华对曰:“……”。
曾皙对曰:“……”。
二、四个学生分别讲自己的志向。
四位弟子“志向”、性格怎样?
 子路率尔而(表修饰)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句中语气词)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有勇武精神,并懂得义。”
子路言“志”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治理一个外受大国侵略而且内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礼乐教化,要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言“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冉有(求)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治理国家),愿学焉(语气词)。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名作动),愿为小相焉(语气词)。”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公西华言“志”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公西华(赤)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但都想参政,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志向虽各有侧重,
?子路:
 侧重???????????????
?????
?冉有:
 侧重?????????????????????????
?公西华:
 侧重????????????????????????????????????
强国
富民
以礼治邦
足兵
足民
民信
  “点,尔何如?”
  鼓(名作动)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跟他们三位讲的不同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孔子向曾皙问“志”
曾点说:“……
………………………………………………………………………………………………………………………………………………………………………………。”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表修饰)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撰“志”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晳的这段话。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这种生活理想勾勒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yuè)”治理天下的理想相吻合。也可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
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
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
灵魂的自由。
  请你谈谈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曾皙(点)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子路:自信而率真
冉有:谦恭有力
公西华:谦虚谨慎
曾晳:从容有礼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用礼治理国家,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评“志”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三、孔子评“志”
为何“哂”子路?
赞赏:
坦率发言
批评:
其言不让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
“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孔子为什么“哂由”呢?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三、孔子评“志”
孔子为何与点呢?
为何“与”曾点?
消极:
不讲仕途,回归自然
积极:
以礼治国后的太平盛世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怎么评价求和赤?
曾: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子: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曾: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子: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曾: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曾:唯(句首语气词)求则非邦与(欤)?
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也者?
曾:唯赤则非邦也与?
子: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曾: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怎么评价求和赤?
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也者?
赤: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孔子认为他们太过谦虚,看问题不深不全。他们的理想其实也与礼乐治国紧密相关。他们却没看到。
小县令子游推行礼乐教化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
  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
皙鼓瑟(乐以教和:通过音乐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孔子和他
的四个弟子便展开了有关志向的
心灵的对话。
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孔子先扫除弟子因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引导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
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的理想;但他们的回答似乎都还少了点什么。孔子并不即刻指正,只是微笑。
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文言练习>
四、试对已经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用叠词的如: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
用形容词词尾的如:
“野哉,由也”(13·3)
“不曰坚乎”、“不曰白乎”(17·7)
?“夫子怃然曰”(18·6)
?“鄙哉,硁硁乎”(14·39)?
?“莞尔而笑”(17·4)
?“喟然叹曰”(9·11)
既用叠词又加词尾的如:
“郁郁乎文哉”(3·14)
?
“訚訚如也”

“行行如也”、
“侃侃如也”、
“行行如也(11·13)??
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说说这种“臆度”表现在什么地方。?
2、“徒诵其言”、“已知其人”,这两个字指代的是谁?
李贽
李贽是明代有名的哲学家,针对明代统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骗蒙蔽百姓、巩固其专制统治的行径,进行有力揭露和批判。
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传播孔孟一套,代代相传,欺骗下去。
他在另外文章中将这种盲目宣传孔孟偶像、欺骗百姓比喻为“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则是闻声而叫。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老子、佛教是‘异端邪说’,我也认为老子、佛教是异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孔子说“要成为圣人我是不能够的”,这是孔子自我谦虚的话;他说“攻击异端邪说”,一定是指老子与佛教的观点。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也。
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朦朦胧胧的听着记着。大家的意见都一致,没有破旧立新的,上千百年来同一个格律,自己还不知道。不说‘仅仅朗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事奉孔子在芝佛院。
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说说这种“臆度”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为大圣”、“以佛、老为异端”。
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为孔子表示过“圣则(榜样)吾不能”、说过“攻乎异端”,便“臆度”为孔子是圣人,佛、老为异端。
2、“徒诵其言”、“已知其人”,这两个字指代的是谁?
“徒诵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实的孔子,“徒诵其言”罢了。
【写作实践】
写一篇关于《沂水春风》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200字。
题目可以是:
XXXXXXXXX
——读《沂水春风》有感
【写作实践】
以“夫子何哂由”为题,写一篇探究性文章;或联系实际,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一句“率尔而对”让子路背上了“鲁莽草率”的名声。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并且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行事的准则。由于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宣扬,这些理论就渐渐成了人们行事的信条,它既培养出了中国的“谦虚”美德,也造成了中国人的一大弱点——不敢提出创见,尤其使青年人“少年老成”,不敢直言大志,不敢直抒胸臆。
谦虚的确是一种美德,可难道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凡事都说“我不行”、“我才能有限”吗?
谦虚,应该是对自己正确的估计,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当年的毛遂说话也是那么“让”,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但毛遂并没有害怕被人斥为“不让”,而是大胆自荐。终于,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人们就必须具有冲破旧框框的勇敢精神,要敢于像子路那样大胆地言志、献才。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像子路那样,不怕别人“哂”,要敢于把自己的志向讲出来,让社会了解才能,挑选自己!
何怕他人“哂”“不让”
——读《沂水春风》有感
【写作实践】
写一篇关于《沂水春风》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题目可以是:
XXXXXXXXX
——读《沂水春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