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9 14: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遂宁市第二中学校高2020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共和国、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等政体,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近代法国政体多次变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较量 B. 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
C. 立宪与共和的较量 D. 历史与传统的较量
2.自18世纪开始,英国历任首相须率其全体僚属向议会负责,若议会不支持政府决策,可能造成政府官员总辞职,届时议会需解散重选或改由反对党执政。英国此种政治运作方式,实为近代何种制度之先声
A. 开明专制 B. 三权分立 C. 责任制内阁 D. 君权神授
3.“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 全体公民参与程度高,民主比较彻底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议会和首相之间权力制约 D. 国王和首相之间权力制约
4..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其称赞的是
A. 邦联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制 D. 总统制
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
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7.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
A. 中产阶级 B. 工业资产阶级 C. 工业无产阶级 D. 新贵族
8.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军国主义色彩 B. 民主主义色彩 C. 民族主义色彩 D. 专制主义色彩
9.“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这个“政治大厦”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C. 法国——共和政体 D. 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
10.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公立中小学的课程由州教育局确定和编制,法律明文规定联邦政府不得干预,但联邦政府可以对各州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和参考。这体现了美国的
A.邦联制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民主共和原则
11.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他总共罢免了大约20位内阁高级官员,其中包括国务卿、联邦调查局长、代理司法部长、白宫幕僚长等核心官员。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的做法
A.反映总统对国会的反制力量增强 B.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C.严重违背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 D.表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12.根据下面图示中的逻辑关系,判断椭圆处最有可能是
A. 空想社会主义 B. 《共产党宣言》
C. 巴黎公社革命 D. 十月革命
13.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 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 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4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A. 巴黎公社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十月革命 D. 二月革命
15. 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 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 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 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16.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 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B.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 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D. 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17.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A. 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 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
18.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 B.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C. 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 D. 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9.如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B. 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C. 广大亚非拉国家迅速发展
D. 西欧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0. 1962年10月16日下午4点,苏联广播员开始宣读一份声明:“关键在第三段: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份声明
A. 表明美国在两极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B. 是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标志
C. 美国在美洲的“冷战”政策继续 D. 苏联对古巴导弹事件阳奉阴违
21.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力量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表明战国时期
A.最高执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 B.各诸侯国加强治水方面的联合
C.重农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施政 D.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2.傅衣凌主编的《明史新编》中记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的技术……”材料反映了明朝
A.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23.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24.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25.宋徽宗时期,大臣朱“田产连跨郡县,岁收租课十余万石,甲第名园,几半吴郡,皆夺士庶而有之”。材料所述现象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得益于政府的土地政策
C.导致当时土地交易频繁 D.削弱了国家控制的土地
26.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27.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28.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时间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反帝运动不断高涨 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29.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传统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30.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32小题各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见证了“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4分)
(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4分)
3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2分)中日甲午战争前,其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高2020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BB 6——10DBDDC 11——15DCADD 16——20BADBA
21——25CBCCB 26——30DCBAD
主观题:
31.(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2分)影响:形成了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2分)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4分)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分)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4)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列出2点得2分)。
32.(1)现象:南宋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外贸。(4分)
(2)影响: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2分)
(3)原因:政府“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大等。(3分)
(4)影响:“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1分)但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与世界隔绝,无法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2分)启示: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1分)
33.(1)原因:通商口岸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自然经济最早开始瓦解。(2分)
得不到承认的原因:清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格限制工商业。(2分)
(2)特点: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以民营(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速度快。(4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