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 本单元四课时第1课时 本册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 —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 时目 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手记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一、教学例1二、教学“试一试”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四、巩固练习五、全课小结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 速度(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1~3题。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 题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二) 本单元四课时第2课时 本册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 时目 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2、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手记
一、教学例2二、巩固练习三、全课小结四、作业 1、出示例1的表格和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生按照要求描出表中的其他点。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1、完成“练一练”。(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2、练习十三第4、5题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 题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一) 本单元四课时第3课时 本册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
课 时目 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手记
一、教学例1二、教学“试一试”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四、巩固练习五、全课小结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6~8题。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第8题(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 题 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 本单元四课时第4课时 本册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第9—13题。
课 时目 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
教学准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教学手记
一、复习二、练习三、小结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2、举例说明。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完成练习十三9~13题1、第9题。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2、第10题。(1)看图填写表格。(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3、第11题。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4、第12题。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5、第13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