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21: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做个小调查:你们平时是喜欢读小说呢,还是喜欢读诗歌?
生:喜欢读小说(所占比例约80%)。
师: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的第一感觉是:遗憾。我为诗歌在同学们当中的“冷遇”
而遗憾,但我并不伤感,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诗歌,身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读诗使人灵秀也使人雄壮。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其一生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词,领略青年毛泽东的精神风采。
师:诗歌之美,可从“文情”
与“声情”
两方面得之,关键是将“文情”
转化为“声情”,也就是用声音传达出诗情。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
谈谈诗歌诵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或者说,你认为:怎样读诗才能读出诗情诗味?
生1:要抑扬顿挫。
生2:要有感情地诵读。
生3:讲究轻重缓急。不可平均用力,个别诗句、个别词语要重读突出。
生4:还要根据内容,体现出或悲、或喜、或高昂、或低沉的情绪来。
师:将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
再作适当的补充,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点击课件)
诗歌诵读技巧:
1.根据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2.根据情感需要,确立语速、语调、音强和音长。
3.根据意境、语境确定诗句的停顿。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词。要求:(1)边读边揣摩,揣摩每一句及句中的关键词该怎样读,怎样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才能显示你自己的理解与感悟;(2)拿起笔,做读音标记;(3
)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交流。
(学生诵读、揣摩并交流)
师:总体看。朗读这首词,应该确定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1:高昂。
生2:充满激情。
生3:读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学生诵读)
师:哪位同学觉得能读得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请展示一下。
(学生诵读)
师:针对两位同学的诵读,大家自由点评。
生1:
老师,有个句子我不理解,这“万山红遍”
到底是什么红了?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问题?
生2:大概是满山的柿子树挂满了鲜红的柿子,所以才“万山红遍”。
生3:不对,应该是山上的枫林在深秋经霜后变红了。
生4:“霜叶红于二月花”,应该是枫叶红了。
师:后两位同学的理解是对的。继续点评。
生5: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有气势。不过,有几处我认为处理得不够好,第一个同学在读“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时读得过快,因为观赏秋景。不应该给人匆忙的感觉。第二个同学读得倒是慢了些,但句中的一些关键词没有读出感情来.平淡了些,
如“红”“碧”“争”“击”“翔”等词。
师:依据你的理解感悟,给大家读一读这几句。好吗?
(学生诵读)
师:
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6:语速适中,并且注意区分重读、轻读。不过有两个地方还应注意:“看”
这个词应有较大的停顿,因为“看”
的内容一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再就是“争”与“击”
应该非常有力度,而“翔”应该轻读,以表现鱼的轻松自如。
师:这位同学读一读。
(学生诵读)
师:这几位同学非常有悟性。“看”
一词统领以下七句,这在词中叫“领字”,一字领数句。应
该在停顿上予以特别关照,大家揣摩。诵读时在“看”
字上投入怎样的感情。
生1:情绪饱满。
生2:兴奋喜悦。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
(学生反复读“看”)
师:“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句该怎样读?
生1:“竞自由”
三字应重读。
生2:其中。竞”
宇应作为重中之重。
师:我认为湘江秋景的整体神韵就在这一句,应该投入怎样的感情?
生1:到这一句诗人似乎明白了什么。
师:明白了什么呢?
生1:诗人在这里有所悟。就是由舸、鹰、鱼到万类,都在“竞自由”。诗人对万类有一种羡慕的感情。
生2:不但是羡慕。还有感慨、慨叹。
师:这位同学诵读这一句。
(学生诵读)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自由诵读“看”
以下七句。
(学生自由诵读)
师:为了宣泄我们的情感,下面齐读这七句。(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诗的品读离不开联想和想象。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
是一幅怎样的图画,然后口头描述,看哪位同学想象的花朵更美丽。
(学生想象、交流、口头描述)
师: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即“自古逢秋悲寂寥”,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马致远的《秋思》和《琵琶行》的第一段。(背诵)
师:青年毛泽东在寒秋的静穆中却发现了勃勃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这说明青年毛泽东具备什么品格?
生1: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心态。
生2:毛泽东很大度,有器量,胸怀宽广。
师: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美好秋光,青年毛泽东仅仅是陶醉其中吗?
此时此地的他想到了什么?
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大家读“怅”
三句,品味感悟。
(学生自由诵读)
师: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生1:忧国忧民。
生2:志向远大。
师:这三句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出他的这种情怀?
生3:前面两位同学读的时候,“怅”
字读得太高昂,应该低沉些。
师:你读一读。
(学生诵读)
师: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这位同学在“怅”字上投注了深沉的感情,并且在此有一停顿,“问”字后又有明显的停顿,“谁主”
作了重音处理,有不同意见吗?或者有同感的同学能进一步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生4:我同意这样处理。怅”
有惆怅的意味.因此,“怅”
字应该读得深沉一些。
生5:不应该只是深沉,根据“怅”和“问”的内容,更应该有慷慨激昂的情绪。
师:说得好,请你读一读。
(学生诵读“怅”
三句,众生称赞)
师:大家依据自己的感悟。自由诵读这三句。
(学生自由诵读)
师:有一个问题,大家一直没有涉及。我提出来,请思考,第一句“独立寒秋”
的“独立”该怎样理解,大家探讨。
生1:我感觉有孤独的意味。
生2:不应该是孤独,因为从整首诗中看不出这种情绪。
师:大家有什么意见?
众生:不孤独。
师: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毛泽东是由于军阀的追捕,秘密离开家乡前往广州的。我个人认为不能说绝对没有孤独的情绪,但从整首诗来说。孤独的意味并不浓厚,或者说.不是整首词的主体情感。那么。诗人为什么选用“独立”而不用“站立”
“伫立”?
生:“站立”
“伫立”
太平淡。没诗味。
“独”字能显示一种气概。独立天地之间。给人顶天立地的感觉。
师:怎么读这三句?
生1:读出一种顶天立地的昂扬之气。(诵读)
生2:还要非常坦荡、非常从容镇定。(诵读)
生3:联系全诗。此时诗人内心一定翻腾着无尽的思潮,
应读出饱满的思绪。(诵读)
师:大家齐读这三句。
(学生齐读)
师:大家想象一下毛泽东“独立”
的姿态与神情是怎样的。
生1:双手插腰,神情严肃。
生2:倒背双手。昂首挺胸。
生3:一手插腰,一手挟烟。深沉豪迈。
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大家再揣摩一下诗人“看”
的神情与视角转换。
(学生揣摩并交流)
师:综合以上认识。全体起立。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青年毛泽东,全身心投入,齐诵上阕。
(学生全体起立,齐诵)
师:上阕提出问题:谁主沉浮?
那么。到底谁主沉浮?
他们凭借着什么能够主宰沉浮?大家自由诵读品味。
(学生自由诵读品味)
师:他们是怎样的“同学”
?
生1:朝气蓬勃,富有才华。
生2:不畏惧权贵,是敢说敢做的人。
生3:这些青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属于书呆子。
师: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降是人,降于何人!
师:这部分有一个字与上阅中的“看”字对应,也是领字。是哪个字?
生:“恰”。
师:读“恰”字应投注怎样的情感?记得李煜的《虞美人》里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这两个“恰”在诵读上有什么区别?
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恰”
字体现出李煜的愁恩、愁绪,而这里的“恰”
统领七句,体现出毛泽东的自豪、自信之情。
师:你读这七句。
(学生诵读)
师:大家有不同读法吗?
生:他对“恰”
字把握很好。不过这七句从整体上说应快读。以体现出青年人的朝气和气概。
师:好,你来读一读。
(学生诵读)
师:语速必须适合内容、情感的需要。有一个小问题,
“挥斥方道”
后是句号,应在快读中稍作停顿。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粪土”一词应该重读,读出蔑视之情。(示范诵读)
师:结合自己的感悟,自由诵读这七句。
(学生诵读)
师:最后三句,谁来读一读?
(学生诵读)
师:你读的时候关注了什么?
生:“曾记否”
应读出亲切的意味.因为是问当年的同学。“中流”
“击”
“遏”
都应重读,
显示一种力度。因为这是对“谁主沉浮”
的有力回答。
师:感悟得太好了!下面,全体起立.凭借对整首词的体验感悟,齐背全词。要读出个性。让生命激情燃烧起来!
(学生站立齐声背诵)
师:下面我们欣赏配乐朗诵《沁园春·长沙》。感悟意境。走近青年毛泽东。
(点击课件,学生欣赏)
师:毛泽东在青少年的不同时期写下了许多立志的诗词。下面我们再齐读他的三首诗,更全面地领略伟人的精神风采。
(点击课件,齐诵诗词)
立志


1910
孩儿立志出乡关,
独坐池塘如虎踞,
学不成名誓不还。
绿杨树下养精神。
埋骨何须桑梓地,
春来我不先开口,
人生无处不青山!
哪个虫儿敢作声?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通过欣赏《沁园春·长沙》,联系社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你还有什么感悟?
生1:作为高中生,我们不能只是埋头读书,还应该了解社会。
生2:我们总是把自己当作孩子,比较少年才俊毛泽东,真觉得惭愧。
生3:我感觉有些同学心胸狭窄,缺乏气量。应该学学毛泽东的胸怀和气度。
师:
同学们谈得都很好。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个人再次领略到中国男子汉的阳刚之美!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应该像青年毛泽东那样。打好精神的底子,为自己的血液注入豪情的铁,为自己的骨骼注入壮志的钙。从而在漫长的生活之路上,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断追寻人生的五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