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10:18: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81个字,篇幅短小,意境兼美。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感。这篇课文里蕴含了丰富的做人的准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传承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朗读、赏读,熟读成诵。?
2、了解“铭”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感。?
3、通过本文学习,体会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做人准则。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感是重点,体会古代文人的做人准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前段时间,“凡尔赛文学”占据了热搜榜,“凡学”成了网络流行词。什么是“凡学”呢?(举例:炫富、炫成绩)这种明面吐槽实为炫耀的表达方式,引发了网友们审丑、戏仿和回怼的狂欢,反“凡学”成了圈粉新技能。今天老师告诉你,你和“反凡”达人的距离,只有一篇《陋室铭》。
(二)猜猜这位“反凡达人”是谁?(一个人)?
1.他是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词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有“诗豪”的美誉。——他就是刘禹锡?
二、创作背景(一个故事)
过渡语: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你们知道刘禹锡在怎样的情景之下写的这篇文章吗?听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话说中唐时期有个官n代叫刘禹锡,据说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见刘禹锡出身不错,可惜他少年时因为爱下围棋交了个棋友(王叔文,褒贬不一),此后他一生都受到了这个棋友的牵连,而他却无怨无悔。王叔文撺掇的“永贞革新”,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历时146天最终宣告失败,参与其中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为远洲司马,史称“八司马”。王叔文被赐死,我们的主人公也开始了他历时二十三年的贬谪之路。在历任连州(今广州连县)刺史、朗州(湖南常德)司马、夔州(重庆奉节)刺史之后,刘禹锡来到安徽和州县(历阳)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大人渣,而且这个人渣会成就刘禹锡千秋的美名。这个人就是策知县(县长)。按规定,通判(市委书记)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策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远离市区)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心想这知县真心不错,他怎么就知道我喜欢清静,不喜热闹呢?刘禹锡还随意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他居然马上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缩小一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很过分地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人渣,刘禹锡会和他这种小人理论吗?当然不会,因为想这样借手中的权利给人穿小鞋的事,是在是太龌龊了。刘禹锡是谁?柳宗元一直推崇他为“诗豪”。他九岁就开始和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十九岁北游长安;二十二岁和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二十四岁授太子校书;三十岁以后就参与了革新。刘禹锡,可是心怀天下之人,一个写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人会和这小小知县计较吗?境界,这就是境界。所以,坐在陋室的刘禹锡脸上只是泛起嘲讽的笑,然后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文体介绍“铭”?
大家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想一想,刘禹锡写下这篇铭文目的何在?题目为“陋室铭”,那么“铭”是什么意思呢??
(铭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记述不凡的生平事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座右铭”“墓志铭”。)?
过渡语:刘禹锡却用这种庄重典雅的文体来写他那狭小逼仄的陋室,可见他不但不以陋室为耻,还要将它晒到朋友圈里。如果说凡学的本质是炫富,那刘禹锡这就是在“炫穷”,可是“穷”有什么好炫耀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找寻答案。
四、读课文(一篇文章)?
1.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知大意??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
2.个人读??读出韵文的美感?


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

绿,草色

入帘

青。谈笑



鸿儒,往来



白丁。可以


∕素琴,阅

金经。无
∕丝


之乱耳,无

案牍

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

之有??
3.齐读??读出层次,读出情感?
4.听录音读?(播放音频)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提高学生模仿朗读的能力
五、精读课文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为每个成员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当堂效果检测,抽查学生疏通情况。?
(1)你会解释下列字词吗???
?①在(zài):在于,动词。
②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③灵(líng):神奇;灵异。?
④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⑤调(tiáo)素琴:调:调弄,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乐器精神)?
⑥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⑦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为伶人乐工所用,为君子不齿。
⑧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⑩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①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②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④鸿儒(h?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⑥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⑦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设计意图:教师对重点字词的点拨,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老师教学效果的反馈)?
(二)文本探究?
1.
陋室陋还是不陋---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板书:陋室)?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清幽、宁静(审美的眼光);?“上、入”两字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苔藓想从台阶上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不觉陋室环境凄凉、荒芜,反而感觉一种陋室(空间狭小、设施简陋是客观的)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雅致恬静的环境,以景衬托出主任的喜悦之情。(板书:环境清幽)?(对偶、拟人手法)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往来之人皆是和自己一样德行高尚、才学出众的君子)写出交往人物不俗;“有、无”对比,前句实写,后句虚写,以交往人物的品德来衬托主人的品德。(板书:交友不俗)(互文手法)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明确: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知其人
过渡:当朋友走了,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独处时也能自在轻松地诵经弹琴,不为俗事所累)写出生活情趣高雅;前两句正面描写,可知主人情致高雅,后两句反面续写,可知主人不受世俗羁绊,这陋室又何陋之有?(板书:生活高雅)?
拓展:调素琴应是指作者平日弹琴自娱,再加上阅读金经,过着恬静而高雅的生活;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上的歌乐。表现了主人不慕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情致。所以两者不矛盾。
2.作者是一开始就写陋室吗?(不是)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虚衬实,以山水作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文章是怎样引出主旨句的??--作者对“炫穷”的回答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德馨”。
过渡语:《尚书》有言:“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粮食不算是香的,美好的品德才是香的,上古先民就认识到品德的高尚比物质的富足要重要的多。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房子虽然简陋,但我这个主人灵魂有香气,就能让这陋室熠熠生辉。(物质vs精神)
点拨: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主旨句。(类比使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板书:山水喻室,仙龙喻德)?
过渡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还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陋室不陋,为什么又要写这两处?
明确:“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了类比,都是最简陋的房子,但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诸葛亮是政治家、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暗示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反映了作者想证明自己也要诸葛亮、杨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景仰,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板书:以古代名贤自况)?
4.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主要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过渡语:陋室之陋,是物质上的窘迫,陋室之不陋,是因为陋室主人精神的富足,恰如诸葛庐和子云亭。孔子他老人家都说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反问手法)
(三)谈谈体悟和不解之处。?
1、例如:?从“????????????????”这句??????中,我读到了一个????????????的刘禹锡。?
不落俗套、吹也要吹出水平、要有差距。
2、课文梳理:?
3、思考问题:?作者结尾处是一个典故,大家知道这个小故事吗??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打算搬到九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论语》中其实还有许多表明孔子思想的句子,大家还记得孔子是如何?称赞颜回的吗?他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贫富的呢?(一种思想)?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设问:此处引用孔子的话用意何在呢??
明确: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从《陋室铭》看刘禹锡,从他看中国历代文人所推崇的精神?(一种精神)?
①秋词(其一)?作者: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六、教师总结?
作者先运用类比的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通过环境、交友、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了陋室(内外,动静,有无,表里,虚实,景人事都论述全面了,而且阴阳对仗工整);最后以古代名贤自况,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点题)课文通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全文字数有限,却结构精密完整,思维逻辑缜密?,比兴对仗工整,作者功力深厚非常人可比。分析问题的时候他内在修养和格局,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令人动容(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世界的辽阔丰盈)
(设计意图:重新简述了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背诵古诗?
八、作业
1.想一想,当和州知县看到这篇《陋室铭》,见到刘禹锡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2.仿写韵文:《学生铭》分不在多,六十就行;读不用功,能抄则赢。日晤周公,夜谈游戏。吃穿问父母,出入坐计程。谈笑皆三国,往来一大群。可以呼友朋,摔酒瓶。不知牛顿是谁,不知渊明何人。天马行空状,青春去无影。孔子云:何知之有?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激趣导入。?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堂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投入到学习中来,我采用竞猜的形式了解作者,改变了机械的识记,形式更加新颖,学生态度积极热情。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我用讲文本背后的故事的方式,让学生透彻的了解了写作背景,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胆质疑。?
本着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讲的原则,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班内大家交流,共同探讨。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主动性更好的发挥。?
3.逐层深入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