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10: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教材对第六单元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古人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所以,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质疑问难,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教学重、难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法?
? 诵读法、品读法?教与学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此环节设计:有历史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钟
学生齐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人物色彩。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ā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文讲什么事,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三)结合注解、理清文意 5分钟
1、解词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翻译句子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把握重点解词、自主翻译文章,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研读赏析 15分钟
1、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的线索
点拨:有两条线索:
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2、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①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②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五)了解长勺之战的背景,感悟人物精神 5分钟
1、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2、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了解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六)课题小结 2分钟
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下课后,请大家再收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了及时总结本节课学习任务,明确学习重点。)
(七)、作业布置 1分钟
背诵课文,整理文言常识。
(八)、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六、教学反思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合作研讨的教学法设计教学,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和探究,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自由、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教材、创新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