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波尔卡
一
、
品教材
1.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九课的《铁匠波尔卡》。《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它以丰富的音响,快速的2/4拍及轻松活泼的旋律,让孩子们感受到铁匠们打铁时快乐的劳动场面,了解打铁时颇有趣味的劳动特点。乐曲旋律轻快流畅、诙谐活泼、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模仿力强,是培养和开发创造力的最好时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特定的情境,推动学习活动过程。
3.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初步感受波尔卡舞曲的形式美。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生动的音乐形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音乐的听赏活动中,感受波尔卡的音乐形式美。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聆听、感受及表现等不同形式熟悉乐曲《铁匠波尔卡》,熟记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律动法、讲授法三种,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1.自主探究法
2.小组合作法3.创编表演法。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走进美
1.导入主题:首先将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在现代的生活中,传统的打铁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让我们回到过去的一个铁匠铺里去感受感受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打铁的动作,一只手做铁锤,一只手做铁块。进行敲击,我与同学们一起做动作。学生的热情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被点燃了。通过模仿打铁的动作师生合作,在引出主题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师生气氛。
2.随乐律动:初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跟着音乐,一起模仿铁匠打铁,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感受乐曲风格特征。
二、感受美
1、感受乐曲节奏:教师给出一条节奏
先用打铁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然后随音乐片段看图谱进行表演该段节奏
2、感受乐曲力度:首先老师引言:“刚刚我看小朋友打铁的动作各有不同,力度也不一样,那么不一样的力度会发生怎样的声响呢?”同时给出两个音乐片段一个强
一个弱。引导学生说出强与弱。然后要求学生以不同的力度自由进行动作模仿。
3.感受主题旋律:首先,再次聆听歌曲,提出问题,“歌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复出现,你们听听,试着哼出来”这时有一些音乐感觉较好的学生能够较完整的哼唱出主题,另外一些也许只能唱出片段。我对她们都给予表扬,然后将主题旋律的图形谱贴在黑板上。随后给主题旋律配上歌词
歌词:丁当丁当,铁匠干起活来,丁当丁当,真快乐。
通过多次老师范唱学生学唱引导学生学会主题旋律。
三、表现美
教师提出要求,再次复听旋律,根据之前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主题旋律响起的时候和着歌词演唱,其他的部分按之前给出的节奏模仿铁匠打铁,这样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表现音乐。加深对作品印象的同时使课堂更具趣味性。
四、创造美
在学生熟悉乐曲并熟记主题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使用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演的音乐会,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和积极编创的热情。场景:音乐会现场;人物:合唱队员、打击乐手、铁匠、放烟花者(沙锤和串铃)。教师负责播放音乐
当四小节引子后合唱队员唱着欢快的小曲,双响筒伴奏—沙锤和串铃合着烟花音乐演奏—铁匠快乐地抡着铁锤,擦汗等动作表演—碰铃、三角铁模仿打铁声
现场热闹非凡,酣畅淋漓地享受着音乐的快乐、沉浸在音乐审美当中。
五、拓展相关文化
1、给乐曲取名
让同学们发挥想象的空间给歌曲取名字,同学们各自抒发想象,在听完同学们的题目后我在多媒体中出示“铁匠波尔卡”的标题并告诉他们《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于1869年所做的一首管弦乐曲。也是约瑟夫.施特劳斯所做的一百多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2、了解波尔卡
教师向同学们介绍波尔卡。波尔卡最初是欧洲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是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轻快活泼的男女对舞,舞蹈速度快舞步小,而且舞者常会以圆圈的队形进行表演。同时出示幻灯片。并让同学们聆听了另外几首优秀的波尔卡片段,约翰·施特劳斯的《狩猎波尔卡》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闲聊波尔卡》
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了本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