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声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实验可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
2.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3.我们在潜水时,用两块石头在水里不断地相互敲击,可以听到敲击声。在这过程中( )
A.石头振动,水不振动
B.水振动,石头不振动
C.石头和水都在振动
D.石头和水都不振动
4.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林志炫翻唱了周杰伦的《烟花易冷》。听众能分辨出林志炫和周杰伦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节奏不同
D.音调不同
5.小明同学总结的下列几个实验中,最能体现“声音的传播”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A.钟罩内芯片的音乐声随罩内空气的减少而逐渐减小
B.拉二胡时,手指按琴弦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不同
C.泡沫塑料小球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中会不断地跳动
D.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琴弦,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拐弯传播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昂贵首饰上的污垢可以用超声波清洗,说明超声波有能量
D.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主要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7.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频率
8.姚明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海明威的《真实的高贵》。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响是因为声带的振动幅度很大
9.
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欢笑与泪水交织,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10.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在下图的国歌音乐简谱中,有许多不同的数字,那么这些数字代表了不同的( )
第10题图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
D.声音长短
第11题图
11.如图所示,将一把刻度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刻度尺,则刻度尺发出声音不同;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两次均轻拨刻度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则发出声音也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前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C.前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前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闭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医学上可以利用超声波观察孕妇体内胎儿发育情况
13.考试时,马路上的噪音有时会干扰同学们做题,这时老师会关上教室的门窗。对于这一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有利于创造安静的环境
B.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更快,所以这样的做法无济于事
C.声波撞到门窗会被反射,可以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D.关上门窗不能降低声音的音调,所以这样的做法不能降低噪音
14.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频率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
第15题图
15.将一只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瓶内,如图所示。接通电源可看到电铃在振动并发出铃声,在逐渐抽出玻璃瓶内的空气时,听到的铃声会越来越小。依据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玻璃能传播声音
B.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C.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空气减少使电铃的振动减弱
第16题图
16.被誉为中国渔村第一舞的石塘里箬大奏鼓,整个舞蹈以唢呐和扁鼓为基调,男扮女装,边敲边跳,反映渔民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唢呐”发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唢呐声”和“扁鼓声”音色相同
C.“用力击鼓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击鼓越快”响度越响
1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不能传播声音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相同
18.(2017·宁波市南三县)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18题图
A.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B.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C.乙和丁的响度相同
D.丙和丁的响度相同
19.如图四种声现象中,哪两种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第19题图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0.小明在神仙居游玩时,站在两个峭壁之间大喊了一声,分别在1.2秒和1.8秒之后听到了2次回声,请你估算两个峭壁间的距离(此时v声=340m/s)( )
A.204m
B.340m
C.510m
D.1020m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1.下列每句话主要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1)隔墙有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张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小张的歌声________________。
(3)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________________。
(4)长啸一声,山鸣谷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琳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李琳的说话声__________。
第22题图
22.如图,箫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箫的发声是由于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振动,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
23.
“请各位同学不要喧哗,认真做实验”,科学实验课堂中老师的提示声是通过________传给学生的,“不要喧哗”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
24.六月初,我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在西施大剧院完美落幕。某同学在活动中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__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
(1)如图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出现振动,同时可以听到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
26.如图所示为两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图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图,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______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第28题图
28.课外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丽等同学运用肥皂膜代替人耳的鼓膜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随着振动,从而联想到人耳听到的声音首先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________。
(2)当人说话的声音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越厉害,甚至破裂。由此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______________有关。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9.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10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小科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的关系;同组的小惠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吗?________(填“能”或“不能”)。
(2)小惠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填写编号)的琴弦。
(3)小科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铜琴弦J,则它的长度为________cm,横截面积为________mm2。
四、分析计算题(30题4分,31题6分,共10分)
30.一辆汽车向山崖开去,在离山崖710m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过了4s他听到了回声,求:(v声=340m/s)
(1)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多远?
31.
1708年,英国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19公里外正在发射的炮弹,经过多次测量看到炮弹发射时发出的光和听到的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首次算出声速为343m/s。
(1)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方法是在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的前提下,假如考虑光的传播时间,这样会使声速的测量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第31题图
(3)现代声呐是一种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如图为一艘渔船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若声呐在发出超声波1.2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信号,那么鱼群距离船的距离大概是多少?(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400km/h)
(4)利用声呐技术能否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如果能,请写出具体方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章 声
一、选择题
1.C 2.C 3.C 4.A 5.A 6.C 7.A 8.B 9.B 10.A 11.B 12.B 13.C 14.D 15.D 16.A 17.B
18.B 19.B 20.C
二、填空题
21.(1)固体能传声 (2)音色好 (3)响度大 (4)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会反射) (5)音调高
22.气体 音调
23.空气 声源处
24.振动 音调 空气
25.(1)振动 (2)介质
26.甲 乙
27.振动 响度
28.(1)振动 (2)距离声源的远近
三、实验探究题
29.(1)琴弦长短 能 (2)A、B、C (3)80 1.02
四、分析计算题
30.(1)(340m/s+v)×4s=710m×2 v=15m/s (2)s=vt=15m/s×4s=60m s′=710m-60m=650m
31.(1)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偏大 (3)66.7m
(4)不能,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