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练习卷二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一思想( )
525208585725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
C. 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 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如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 )
A. 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 B. 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
C. 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 D.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材料反映了( )
A. 农业手工业相互结合 B. 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 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 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如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表?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
A. 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 “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 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 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如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其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
C. 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 D.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 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B. 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
C. 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D. 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唐武宗亦强调:“列朝衣冠,或代承华胄,或职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这表明唐代()
A. 注重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D.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
A. 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B.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 儒学的史学功能得到挖堀 D. 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评述,错误的是( )
A.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
A.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对于天文现象,朱熹说:“日月之说,沈存中(沈括)笔谈中说得好,日食亦非散光,但为物掩耳”。对于潮汐的现象,朱熹说“潮之迟速大小自有常。旧见明州人说,月加子午则潮长,自有此理。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由此可知
A. 自然现象的解释受理学影响 B. 科技与理学不完全冲突
C. 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 D. 完整的科学体系己形成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 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春秋后期至战国之季,诸子勃兴,蔚为壮观。时代的歌手们,或“以道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这一曲交响乐中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的价值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社会现实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刺史监察促使郡国的力量逐步削弱????B. 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
C. 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D. 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全都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 ?司隶校尉、贤良文学、起绒锦、《上林赋》
B. 宣政院、赵孟頫、铜活字、《农书》
C. 司礼监、董其昌、致良知、《感天动地窦娥冤》
D. ?提点刑狱司、风力水车、曲子词、《东京梦华录》
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 )
官吏
令
丞
录事
府
史
监事
典事
价人
掌固
人数
1—3
2—6
1—2
3—9
3—16
1—6
1—4
1—10
1—3
官品
六、七品
八品
无
无
无
九品
无
无
无
A. 官市的政治属性 B. 城市建设的成就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市场管理的规范
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 )
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三国时期,学者阮籍、嵇康强调超越“名教”東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西晋学者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提出“天性之慈”思想,即孝、慈、友、爱等是先天就有的道德情感。这反映出
A. 尊道贵儒观念逐渐形成 B. “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
C. 道本儒末成为学者共识 D. 道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史料发挥想象,作出合理推断。据下表推测最为合理的是宋代皇帝御赐神道碑额数量分布
北宋
南宋
皇帝
碑额数(人)
皇帝
碑额数(人)
宋仁宗
24
宋高宗
5
宋英宗
2
宋孝宗
4
宋神宗
6
宋宁宗
3
宋哲宗
宋理宗
2
宋徽宗
7
?
?
合计
53
合计
14
A. 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 B. 北宋冗官现象可能较南宋更严重
C. 南宋皇帝可能较北宋积极有为 D. 南宋的奖励可能较北宋更重物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时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等法规。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復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 (5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监察体制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5分)
材料:唐朝初期实行的是租庸调制。“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名门豪族往往和地方官员勾结,肆意逃避税收责任,甚至出现“随要而税,吏扰人劳”的混乱局面,“安史之乱”不过是加剧上述过程而已。德宗登基,杨炎成为新宰相,他们都希望有一番大作为。针对当时的状况,杨炎提出内府把持国库收支权应收归朝廷,把以人丁为基础的税赋制度改变为以土地(财产)和人丁为基础的税赋制度,强调人口不分主籍、客籍,都有纳税义务。对于脱离土地的商贾,则对其收入“三十取一”。限制地方政府随意征税的行为,“敢有敛加,以枉法论”。以货币计价确定应缴纳实物数,简化税赋征缴方式。将租、庸、杂徭等项收入归并为统一的田亩税。杨炎财政改革的成果是显著的。还国库收支管理于朝廷有关部门,一举扭转了“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的被动局面。
——摘编自张俊伟《杨炎的财税改革及其变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炎财税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内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杨炎财税改革的积极作用。(5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相比于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以致它虽然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期中练习卷(二)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C 3. C 4. C 5. C 6. C 7. D
8. C 9. C 10. D 11. D 12. D 13. A 14. C
15. B 16. C 17. A 18. D 19. D 20. A 21. A
22. B 23. A 24. A
25. (1)背景:地方豪强和王国势力大,威胁中央集权。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定期巡视;细化监察职责;主要监察地方势力,位低权重。
(2)新变化:监察有法律保障,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扩大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地位,监察机构相对独立。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给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4)方面: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定完善的法律,提高监察官的执政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26. ??27. ??28. ??
26. (1)历史背景:唐中后期户籍未更新造册;世家大族逃避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安史之乱爆发,需大量军费;德宗继位,励精图治;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内容:国库收支权收归朝廷;按土地和人丁收税;对商贾收取商业税;以货币计价,简化和统一收税。
(2)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库收入,增强了朝廷税收控制权;规范了地方征税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7. 示例一? 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科举制度富有活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战乱相对较少。经济上:农业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科技成就众多,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二?? 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受到限制。文化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道路上逐渐落后。
示例三?? 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清时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勢。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西方国家国力日益增强。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而西方国家积极变革,逐渐引领世界潮流,最终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解析】
1.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刘邦、周武王等都被认为是“天命所归”,不被称为“僭主”,C项正确;篡夺政权并不能视为大逆不道,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权力取得后被认为是“合法”的,是天命所归,如刘邦“崛起于草莽”,并不是“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条件,B项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富民思想,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题干中诸家的那些思想,故C符合题意。
ABD.此三项中的“对私产的保护”“主流思想”“社会阶级矛盾”等信息题干没有体现,从而无法得出此三项的结论,故排除ABD。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具备对题干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
A.?题干只体现“君子与小人”有严格的界限,未强调君主的地位与权力,因而不能看出荀子君主至尊的主张,故排除A项。
B.儒学强调仁、礼,这在荀子的观点中无体现,故排除B项。
C.由题干中荀子的观点“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意在确立等级秩序,以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政权的需要,符合社会转型的要求,故C项正确。
D.汉武帝时期儒学才成为主流思想,这与荀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不符,故排除D项。
故选C。
4. 从材料大量的秦权、秦量(朝统一铸造的街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统一六国后,素政府在全国范国内颁发奏朝统一造大量的委权、量等,从而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落实,故C项正确;
A项是指郡县制,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改革政第的实,没有体现出对六国族的反抗,故B项排除;
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是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识别材料的关键信息“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历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5.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没有提到田庄生产中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故排除A。
B.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只体现出多样化生产,生产的目的不是营销而是自给,故排除B。
C.田庄是汉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产物,从题干中看出,汉代的田庄不但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有各种相关手工业,田庄实现自给自足,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正确。
D.题干只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生产多样性,并未体现出它的基础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6. 根据材料“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可知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说明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内部的神秘色彩,A选项排除。
“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准确把握。
7.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拥有选拔官吏的权力,完全垄断了中央权力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故B项错误。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与材料“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相悖,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正官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权力较大,逐渐变成无足轻重,可知反映的是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 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项。
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项。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项。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准确把握。
9.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时期佛教相关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佛教受指责是因它的一些做法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而佛教的回应,体现出依附儒家伦理,具有本土化的趋向,C正确;A“颠覆”程度太过,排除;佛教的回应恰恰说明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B错误;魏普时期思想界尚未出现“三教合流”局面,且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D错误。故选C。
10. 【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君主专制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对皇权的有效制衡,故排除A。
B.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没有涉及对各级官吏的监督,故排除B。
C.该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故排除C。
D.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显示政事堂集中办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
故选D。
11. 略
12.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儒学的发展,要求具备解读、提取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故不选A。
B.题干没有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故不选B。
C.该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
D.根据题干“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可知,传统儒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儒家思想统治面临着困难,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故D正确。
故选D。
13.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权力改归到县、再到州、监司,最后到朝廷,这反映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结果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地方的行政权、军权以及财政权,设置了很多官员,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利于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A.材料并不是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而是调解田庄和住宅买卖中的纠纷.
B.材料不能体现出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起源,只能看出这是官方关于田庄土地买卖的契约.
C.从政府的许可批准和政府印制卖田宅的契书,可以看出政府加强了对物业交易进行管理.
D.材料没有看出抑制土地兼并的信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管理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土地土地买卖非常频繁,宋朝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土地商品化流转,为了规范这一行为,政府对买卖文书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同时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宋朝政府,对商业的限制力度明显削弱,使中国宋朝商业出现了以前的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时期.
15. 【分析】
本题考查朱熹和沈括,要求具备准确分析解读题干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答】
A.题干反映的是朱熹对沈括学说的认识,并未涉及自然现象的解释受理学影响,故排除A。
B.依据题干可知,朱熹认为沈括对“日月之说”的解释是来自于观察到的现象,从中发现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这和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有相似之处,所以可以得出科技与理学不完全冲突,故B符合题意。
C.传统科技注重实用,不注重理论规律探索,故C错误。
D.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选B。
16.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和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题干“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故C正确。
???????A.中西制度的差异不能说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故A错误。
B.制度差异主要源于经济,故B错误。
D.该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17.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中的“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西周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故A项正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小农经济”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中“《诗经·周颂》”不符,故CD项错误。故选A。
18.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D.根据题干“‘以道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各思想流派兴起,为解决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不同的主张,出现了思想界繁荣活跃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
A.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全面,排除A。?
C.儒家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不全面,排除C。
B.儒家墨家及道家都关注人的价值,不全面,排除B。
故选D。
19.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具备获取和解读题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A.郡国力量的逐步削弱是推恩令实行的结果,故不选A。
B.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是实行推恩令,故不选B。
C.项表述明显错误,故不选C。
D.题干中“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表明,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则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力量,这有助于专制集权的巩固,故D正确。
故选D。
20.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正确分析判断材料的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分析四个选项可知:A项,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贤良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或分称"贤良"或"文学",始于武帝时;?在马王堆汉墓品种繁多的丝织品中起绒锦令人赞叹;《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故A符合题意。B项,宣政院属于元朝;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铜活字最早出现在明朝;《农书》属于元朝王祯所著,故B不合题意。C项,致良知属于明朝王阳明的观点;董其昌,明代书画家;《感天动地窦娥冤》属于著名元曲家关汉卿所著;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故C不符合题意。D项,提点刑狱司: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曲子词是词的早期名称之一,在隋、唐至五代时期,汉族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汉族风俗人情的著作;故排除D。综上,BCD三项所列史实均不属于同一朝代,A项的史实均属于汉朝,故选A。
21.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官市,要求具备正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解答】
A.结合题干和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官市的职能涉及多面,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全面管控。为此,政府设置了至少9个职位,几十名官员(品级较低或无品级)。由此可见,官市具有很明显的政治属性。故A符合题意。
B.本题显然与城市建设无关,故排除B。
C.官市是政府管控的经济,不是根据市场规则经营的商品经济,故排除C。
D.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
故选A。
22. A、科举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故错误;
B、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故正确;
C、课本知识指的是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受监管,故错误;
D、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正确;
故选B.
本题以宋朝黄金时代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商业发展、理学、科举制度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宋朝时期成就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掌握:科举制度的推行是在隋唐时期,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23.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由题干“名教即自然”“天性之慈”等信息可知,魏晋时期一些思想家强调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这反映出尊道贵儒观念逐渐形成,故A正确。
B.此时尚未出现“三教合一”,故不选B。
C.题干未体现出“道本儒末”,故不选C。
D.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不选D。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神道碑是立于墓道的石碑,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御赐”是一种荣誉、“一种特殊褒奖方式”,反映君臣关系较和睦,从表格可以看出北宋御赐神道碑额远远多于南宋,说明北宋大臣受皇帝褒奖的远多于南宋,即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故A项正确;南宋继续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冗官现象没有根本的改变,故B排除;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故C排除;御赐神道碑额与物质奖励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
25~28. (1)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刺史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刺史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地方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清使其地方巡视制度的特点和背景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和今天的社会现实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监察体制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26. 本题考查杨炎财税改革,要求分析材料信息、概括归纳与知识运用。
(1)关于背景,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可知唐朝开元以来,户籍久未更新造册;材料“名门豪族往往和地方官员勾结,肆意逃避税收责任”“随要而税,吏扰人劳”反映出,由于户籍未更新,世家大族逃避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据“‘安史之乱’不过是加剧上述过程而已”并联系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政府更加关注赋税的征缴;据“德宗登基,杨炎成为新宰相,他们都希望有一番大作为”可知,杨炎财税改革获得了唐德宗的支持,唐德宗励精图治希望有所作为;据“唐朝初期实行的是租庸调制......把以人丁为基础的税赋制度改变为以土地(财产)和人丁为基础的税赋制度”并联系所学可知,唐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无田可分,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关于内容,据“杨炎提出内府把持国库收支权应收归朝廷,把以人丁为基础的税赋制度改变为以土地(财产)和人丁为基础的税赋制度,强调人口不分主籍、客籍,都有纳税义务”可以概括得出其措施,即国库收支权收归朝廷,按土地和人丁收税;据“对于脱离土地的商贾,则对其收入‘三十取一’”可知对商贾收取商业税;据“以货币计价确定应缴纳实物数,简化税赋征缴方式”概括可知,以货币计价,简化和统一收税。
(2)据“一举扭转了‘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的被动局面”并结合杨炎财税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内容分析理解,主要从对地方的税收控制、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和税赋制度中人丁比例的减少有利于人身控制松弛等角度理解其积极作用。
27.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材料时间跨度较大,考生应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好事”实际上是指稳定状态下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坏事”则是指统治者为了维护“稳定”的局面而限制人们的创造力。学生可据此依据材料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论述。如观点有:示例一? 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科举制度富有活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战乱相对较少。经济上:农业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科技成就众多,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二?? 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受到限制。文化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道路上逐渐落后。
示例三?? 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清时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勢。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西方国家国力日益增强。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而西方国家积极变革,逐渐引领世界潮流,最终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