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20:57: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梳理
词语
歌谣 gē yáo
契合 qì hé
旷远 kuàng yuǎn
海啸 hǎi xiào
苟安 gǒu ān
拘泥 jū nì
?
词语释义
歌谣: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等。
契合:符合,合得来。
旷远:空旷辽远。
海啸:由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特大海浪。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
?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
课文内容概括
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指出鉴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课文鉴赏
1.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
2.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
3.第5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
4.第6、7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
5.文章的8、9两段运用了哪些论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6.阅读第11~13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
7.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
课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