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20: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燕歌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以其特有的人文知识与审美情趣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诗歌严谨、纯粹、精微、文言的特质,使得学生在学习诗歌中遇到种种困难,另一方面诗歌教学中"释题—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得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效果不佳。本次上课内容故事性较强,因此利用这一特点,以故事性展开,并理清思路,便于背诵,若时间宽裕,可以改写,鉴赏与写作并重。
学习目标:
一.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二.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简单比较两首诗)
二.作者与背景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三.课文欣赏:
唐之韵05边塞诗人(下).rm
四.课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声威。
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2.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4.艺术赏析
第一、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第二、充分运用对比手法
汉将(男儿):重横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节不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战士——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
五.根据以下提示,鉴赏<<燕歌行>>.
1、《燕歌行》表达了多重主题,请作出你的概括。
2、请分析高适《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和主要的表现特色。
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了3遍,在前两次的教授中我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讲解,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老师教的很累,学生也学的很累。一节课下来,只是疏通了文章的大意。这首诗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诗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长,本身就有畏难情绪。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经过比较决定采用比较法,从高适《燕歌行》与曹丕《燕歌行》的比较入手,探讨高适诗的突破。这样一来,学生兴趣似乎比以前好,课堂也比较活跃和完整。
本课也存在着不足,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关于借代和借喻手法的区分。在讲授“玉箸应啼别离后”这一句时,“玉箸”一词不加以解释学生并不理解,这里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呢?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们再来看看“玉箸”,用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所以我觉得是否看成是借喻更为恰当。
《燕歌行》平测试题
一、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后巩固案
一、诗歌鉴赏
从军行王昌龄塞上听吹笛高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___________。两首诗都写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二、诗歌鉴赏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就内容和形式作一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三、补充:诗歌的形象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形象(意象)――形象(意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指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题目类型: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燕歌行》评测试题答案
课堂学习学案
一.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二.1.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课后巩固案
一、①边塞诗乐曲声月色。②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二、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关系,苏教版初中古诗词教学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与过渡,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能力考查的对接,为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前提。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整合的基础上,既尊重古诗词的文体特征又融通古今的鉴赏方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穿越语言,突破技法;字句推敲,迁移比照;吟咏诗词,音韵动心;诗话评论,巧借慧眼;扣住意象,再现情境;传承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祖传解诗法宝;追寻文化场景与文学母题的流变;以写带赏让学生在实践中反观,以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收获诗意人生。
高適《燕歌行》赏析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