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20: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燕歌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
《燕歌行》高适的“第一大篇”。作为歌行体的古诗,《燕歌行》篇幅较长,情感比较复杂,对学生来说,多重情感的理解成为本课的难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初读——走进一首诗歌,品读——读出多重情感,研读——了解一种风格,悟读——感悟一种精神。初读和品读环节是这堂课的重心所在,也是花大力气和时间去做的,研读和悟读则是对边塞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做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气象”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正是从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诗歌由“苦”而“忆”正是报国精神的淋漓尽致的舒展,实际上也是盛唐边塞诗人内心蓬勃生长的精神的体现,从而让学生感知边塞诗歌的雄浑豪放、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感知盛唐气象里的“豪迈的,一往无前的,开拓的,开放的,进取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正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品味其主题的多重意蕴。
知边塞诗,感悟其丰厚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职也做得最大的就数高适。
2.写作背景:见文后注释1,2
一、初读——走进一首诗歌
1、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字义,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字音,解释
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豪放悲壮苍凉
(说出老师对学生阅读的三个期待)
2、《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燕赵边塞之事或思妇怀人之作。序言说“和”人而作,“感征戍之事”而作,“感征戍之事”体现在诗中的哪些方面?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诗人“感征戍之事”,其所感至少有三方面:“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是写唐军声威,旋律昂扬奋发,接着写行军壮观,一往无前。但战争无休止,“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冀北空回首。”所以诗人把重心移向写家庭离散,男怨女旷。诗中更有现实感、也更见深刻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在强烈的对比中,逼出了末尾的咏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在历来“公义”与“私恩”这双重旋律之外,又加上了一个更加贴近当时现实状况、发人深省的旋律。诗人何以能够对当时战争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和见解呢?这首诗的多重旋律来自于生活,是对唐代边塞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的表现,当然与高适本人一贯体察民瘼的情感倾向有关。
——主旨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品读——读出多重情感
(一)“沙场征战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求:1、先读出诗句,再概括苦境
2、抓关键字词分析,概括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到:
1、战争之艰苦、残酷(战场艰苦卓绝的苦战)
文中“战争之苦”具体表现为哪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全篇都是围绕战争这一中心写的,写出了:战争的剧烈残酷与漫无止休,征战沙场的士兵作战的艰苦和伤亡的惨重。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战士在前线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面是将帅却安居营帐,美人歌舞,纵情声色。尖锐的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死生迥异的现象,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的愤恨之情。
诗人情感:对战士浴血奋战的礼赞,赞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对腐败将领的愤慨与鄙弃。
学生读
2、环境之凄苦、荒凉(边境萧瑟荒寒的穷秋)
找出文中体现“环境之苦”的诗句,思考如何写出环境之苦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描绘了一幅辽远、开阔和荒凉的塞外景象,渲染一片肃杀的气氛,烘托出征战沙场的士兵凄苦的心境。
“大漠穷秋”、“孤城落日”更以极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广漠、苍凉、壮美的景物画,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辽远、开阔和荒凉的塞外景象。
诗人情感:对战士凄惨遭遇的同情。
学生读
3、思亲之痛苦、绝望(征人思妇刻骨悲哀的思念)
文中是怎样写出“相思之苦”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此处一、四句写征夫,二、三句写思妇,先夫妇,后妇夫,错落有致,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征夫思妇双方的相思之痛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对比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一种相思两处浓愁。但是战士们在公义和私恩的较量上,舍小家顾大家,慷慨悲壮。
作者情感: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征夫思妇的同情。
学生读
总结苦的三个方面:战争之艰苦
环境之凄苦
思亲之痛苦
苦里面又包含战士复杂的心理。
清人评:“沉痛语不堪多读”。可以说句句皆沉痛句句不堪多读。
(二)苦,的确苦,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是战士们在战场的表现如何?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虽然没有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的将帅,没有决胜千里的计谋,但是他们依然为着职责和使命,祖国和正义,舍小家顾大家,同仇敌忾,浴血而战,战得义无反顾,打得慷慨淋漓,在苍茫荒凉的绝域奏响了一曲高亢悲壮的战歌,何惧马革裹尸还。
“死节从来岂顾勋?”注意理解“节”,节操,气节。不计名利,为国献身的节操让他们更加向往英名的将领,“至今犹忆李将军!”
(三)“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②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意义尤为深广。“犹”“忆”二字体现出士卒向往在英明将军的带领下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总结文中的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总结多重情感: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内容深广,“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慷慨激昂、豪放悲壮。
读出赞扬读出愤慨读出悲壮读出期盼,找一生读(配乐)
酝酿感情,学生齐读
过渡:这就是高适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迈气概,这就是高适的“死节从来岂顾勋”的爱国激情,这就是高适的边塞诗,风骨凛然,意境高远。我们再来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
三、研读——了解一种风格
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④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
表现战争给战士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无论他们写什么内容,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四、悟读——感悟一种精神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气象”。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气象”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你能从《燕歌行》中感悟到什么精神?或者说从这些边塞诗中感悟到什么精神?请谈谈。
学生可能谈到: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传统精神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结语:“精神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让我们背诵诗歌吧,再次感受这份雄浑豪放,慷慨悲壮。背诵:
以填空的方式检查背诵:
致高适:
一袭烽烟染透的战袍,就是一首悲壮的军歌。你在马背上写诗,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
你有对金鼓震天威武出征的描绘:()
你有对苍凉广漠的边塞的勾勒:()
你有对骄傲轻敌的将领的愤慨:()
你有对征夫思妇相思苦的同情:()
()
你有对战士浴血奋战的礼赞:()
你有对英明将军的殷殷期盼:()
你用满腔的豪情,染红狼烟中猎猎的战旗,你用昂扬的斗志,演绎边塞正义的不屈。在起伏的沙丘上疾走的漠风如刀,将谁额头上的皱纹雕刻成塞外的古老?而磅礴的气势和慷慨的激情依然雄浑高亢英姿飒爽。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老师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年初央视开播的《经典咏流传》,一举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传唱的好多诗词出自中小学语文课本,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让他们进入到纯文学的美好境地,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而鉴于应试高考,在鉴赏过程中又易出现贴标签式做法,不能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本课主要是想通过深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以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让学生领略盛唐边塞诗传出精神气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一个践行者和传承者。
效果分析
我的授课思路如下:
初读——走进一首诗歌
品读——读出多重情感
研读——了解一种风格
悟读——感悟一种精神
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知人论世,理解本诗深厚的思想内容,课下注释中的部分内容是必须要关注的。如在该诗的课下注释中有关于高适的简单介绍,还有这样一段话:“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个是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找学生谈他了解的作者,路子龙同学主动回答,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该生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得到同学们的认同。这样就为初读环节中的感知文本内容的问题做下了铺垫。
初读环节,让学生走进诗歌内容。诗歌的教学要强调诵读的重要性,需要时间让学生感知它的内容,所以我留了时间让他们大声去读书,去感知诗歌大意,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在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得出诗歌的情感基调,豪迈的,悲壮的,愤慨的。尝试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个读然后齐读。我想这样就为下面品味诗歌的语言做好了铺垫。
结合初读体验,问了学生作者“感征戍之事”,这个问题其实是引导学生全诗的思路和内容,学生们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效果基本理想。
品读环节抓住主旨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的“苦”字,让学生进入文本,小组合作,抓住重点的诗句和重点的词语,碰撞交流,氛围热烈学生讨论热烈,得出“苦”的内容有三,战争之艰苦、环境之凄苦、相思之痛苦,并分析了作者传达出的多重情感。几位小组代表主动发言情绪激动,基本能说出讨论的结果。张芳同学会抓意象,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句,分析出了“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一幅辽远、开阔和荒凉的塞外景象,渲染一片肃杀的气氛,烘托出征战沙场的士兵凄苦的心境。田昌有同学会抓情感,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就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当然也有同学敢于质疑,比如还是路子龙同学引经据典谈“空回首”,意蕴深广,显示出一个高二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也有同学在品读环节品味语言很是肤浅,没有真正的领悟到诗歌语言丰富的内蕴,如“本自”“非常”“犹”“久”等,没有真正能够走进诗歌本身,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待老师去激发,我做得很不够,尚待继续努力。
 初读和品读环节是这堂课的重心所在,也是花大力气和时间去做的,研读和悟读则是对边塞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做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气象”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正是从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诗歌由“苦”而“忆”正是报国精神的淋漓尽致的舒展,实际上也是盛唐边塞诗人内心蓬勃生长的精神的体现,从而让学生感知边塞诗歌的雄浑豪放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感知盛唐气象里的“豪迈的,一往无前的,开拓的,开放的,进取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正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所在,所以此处引入当今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