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他就是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美誉辛弃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宋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辛弃疾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1140-1162)南渡前沦陷和起义期
第二时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时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期
第四时期(1203—1207)晚年再起
抗战爱国的英雄,一生失意的英雄
人生经历:
第一时期:南渡之前
辛弃疾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
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第二时期:南渡初期
南归后只担任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给宰相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三时期:赋闲生活。
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长逝。
辛弃疾诗词较多,现存词600多首。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创作情况: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朗诵欣赏,初步感知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题解:
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译文:清冷的秋日,方圆千里的楚地,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齐读上阙,思考作答
思考1: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什么(景象、意象、形象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 螺髻。
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江景
山景
落日、楼、
断鸿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和作者苍凉的心境相映。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是作者满怀愁恨心绪写照。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江景
山景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思考2:这些景象(意象、形象等)?有怎样的特征和意蕴,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的动词极富表现力,对人物神态、心理的刻画也十分传神,请结合词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把吴钩看了:作者手拿宝刀看了又看,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2.栏杆拍遍:胸中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3.无人会、登临意:作者这里直抒胸臆,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复国壮志
国事难为
时无知音
明确——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真所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上片小结:
译文: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置地买房,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我请谁为我唤来一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呢?
齐读下阙,思考作答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所用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交流研讨: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典故一: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典故,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典故二: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知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
这里是说作者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典故三:
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世说新语·言语》
这三句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张翰 — 念鱼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时光流逝
辛弃疾的“登临意”:
下片小结: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有说四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思念故乡,控诉当朝,国恨难消、哀叹年华,为国为民。
全词总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艺术特色: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①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③采用动作描写、神态刻画、正衬、反衬等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