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更(gèng)
九州
宵柝(tuò)
晓筹(chóu)
四纪
为(wéi)
注意字音字形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诵读提示
作者简介
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李隆基小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的时候。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使得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史称“开元盛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唐明皇简介
名花倾国俩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主要有几个大过程:禄山起兵、唐军抵抗、长安失守、肃宗即位、禄山被杀、思明复叛、思明称帝、平定乱事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课文解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空闻还有一个九州,来生为夫妇的盟誓能否实现,亦渺茫难期,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卜:预料】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军中传来夜巡的梆子声,不再有人传唱报晓。
【虎旅: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报晓: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一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当时在七夕之夜还曾嘲笑牵牛织女。
【此日:指事变发生那天。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当时:指李杨在几年前的七夕订立盟誓,愿“世世为夫妇”。
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自己则可永世相守,因此“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玄宗,到头来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夫妇能够白头偕老。
【莫愁: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极写莫愁婚姻的美满。】
回答问题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反衬手法。
“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此日”即杨贵妃的死日衬托唐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曾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本质,也被暴露无遗。
4.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整体梳理
本诗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招魂一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种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听到的只是军旅梆声,再也享受不到专人报晓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当年“笑牵牛”的乐事都成为悲痛。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为何贵为天子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常百姓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致使国家动荡、人民离乱的历史悲剧。
《马嵬(其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既有犀利的讽刺,又有同情哀怜。同时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以唐玄宗时的藩镇之乱讽作者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
全文脉络
玄宗之悲
马嵬之变
荒淫误国,无尽感叹
作者之叹
写作特点
一、倒叙手法
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六两句也用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说。
二、对偶句式
中间两联,仅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运用了借对。
所谓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如“驻马”是指军队停留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马嵬
唐
李商隐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
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
玉辇何由过马嵬。
李商隐名句集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