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中段考历史科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纸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B.摆脱宗教束缚
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D.富有人文精神
2、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
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B.
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
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D.
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3、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D.
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5、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
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
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
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
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6、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
是宗法制的产物
B.
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
受宗族观念影响
D.
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7、如表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下表可推知
时间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比例
11%
33%
39%
A.
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程度加深
B.
移民使美国经济增长缓慢
C.
移民的增加干扰了原来正常生活
D.
增加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
8、中国
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
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
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9、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这反映我国
A.
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C.
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
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10、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希腊城邦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
B.
可以看作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C.
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的目的一致
D.
亚历山大帝国大力推广希腊文化的继续
11、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
论述
郑国执政子产
“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随国大夫季梁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虢国太史史嚣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A.
尊神敬天
B.
主权在民
C.
轻天重民
D.
天人合一
12、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A.
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
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
工业革命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
闽、粤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3、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
A.
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
B.
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
C.
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
D.
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14、陈旭麓提出,“传统思想,在其开始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为传统,它的惰性就越来越多。革命与改革在于对惰性的鞭打,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传统又会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起来”。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新文化运动
15、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1735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A.
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
D.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16、“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
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
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
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17、“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A.
亚述帝国
B.
波斯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
D.
罗马帝国
18、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
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
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
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19、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亚洲人口的膨胀
20、《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分别是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件,两者的共同点是
A.
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宣告了新国家制度诞生
C.
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冲击了本国封建势力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 )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
D.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22、人类文明的成长往往呈现世界性的特点。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内悬挂着一副清末民初一位学者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说明他认同的观点是(
)
A.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一成不变的
B.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
C.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完全一样的
D.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与冲突
23、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24、希腊化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与“希腊化时代”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亚历山大远征
B.古希腊人对外移民
C.罗马帝国分裂
D.波斯帝国的建立
25、1869年5月10日,经过七年奋战,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华工来到美洲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26、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恳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
)
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27、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
)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
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8、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l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A.
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
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0、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下列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B.广州、泉州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C.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D.是古代中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海上通道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博物馆承载着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文化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搜集古物蔚然成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和艺术品被带回欧洲,促使各国建立国立博物馆。世界上第一座国立博物馆是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美国企业家和金融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收购艺术品,并且仿照欧洲模式建立博物馆,1870年成立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即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创办数目最多,发展重点由欧洲转向美国。大量公共的国家博物馆在美国建立,使其由文物收藏所演变为科学研究与文化宣传的中心。
——摘自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依据材料分析世界近代史中推动欧美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因素。(6分)
(2)依据材料概括二战后世界博物馆的新变化。(4分)
32、(10分)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4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4分)
3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6分)
其中试题答案
1------5
DDCDA
6----10
DABCB
11-----15
CDBDC
16---20
DDACA
21----25
ABAAA
26-----30
CBDCA
31、【答案】
(1)因素:(6分)
①、文艺复兴追求复兴古典文化,出现搜集古物的热潮;
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欧洲人通过科学考察和殖民掠夺,从世界各地挖掘、掠夺各种物品,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藏;
③、19世纪中叶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富豪大量收购艺术品,并建立博物馆,为美国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条件。
(2)新变化:(4分)
①、发展重心变化,由欧洲转向美国;
②、主要职能变化,由文物收藏变为科研与宣传。
32、【答案】(1)原因:(6分)
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
②、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
③、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
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⑤、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
⑥、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时代特征:(4分)
①、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②、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③、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33、【答案】
(1)特点:
(6分)
①、历史悠久;
②、功能多样;
③、影响阶层广泛;
④、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
⑤、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2)原因:
(4分)
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②、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③、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4、【答案】
(1)特点:(4分)
①、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
②、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
③、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
④、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价值:(6分)
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
④、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⑤、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中段考历史科试题答案
1------5
DDCDA
6----10
DABCB
11-----15
CDBDC
16---20
DDACA
21----25
ABAAA
26-----30
CBDCA
31、【答案】
(1)因素:(6分)
①、文艺复兴追求复兴古典文化,出现搜集古物的热潮;
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欧洲人通过科学考察和殖民掠夺,从世界各地挖掘、掠夺各种物品,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藏;
③、19世纪中叶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富豪大量收购艺术品,并建立博物馆,为美国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条件。
(2)新变化:(4分)
①、发展重心变化,由欧洲转向美国;
②、主要职能变化,由文物收藏变为科研与宣传。
32、【答案】(1)原因:(6分)
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
②、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
③、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
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⑤、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
⑥、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时代特征:(4分)
①、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②、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③、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33、【答案】
(1)特点:
(6分)
①、历史悠久;
②、功能多样;
③、影响阶层广泛;
④、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
⑤、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2)原因:
(4分)
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②、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③、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4、【答案】
(1)特点:(4分)
①、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
②、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
③、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
④、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价值:(6分)
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
④、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⑤、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