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材 人美版 六年级下册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备课
时间
教学内容 复制与传播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桃花坞年画颜色鲜艳浓烈、节日氛围浓郁、题材广泛丰富的特点。感受一团和气装饰与色彩的美感,纹样图案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能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去欣赏和解读年画,并能学习民间木版画的形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民间美术审美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民间美术中年画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分析,了解年画的历史发展及作用,感受一团和气中的和合文化。
教学难点 一团和气不同版本的对比。
教学准备 教师:PPT、学习任务单
教 学 过 程
前学研究 无
导入
(一)问题导入
1、师:最近流行一个词“仪式感”,日常中加入一些仪式感,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与美好。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同学在春节都做过哪些具有“仪式感”的事情?
2、学生原位举手回答。预设:包饺子、贴春联、支付宝扫福、微信抢红包、抖音火山短视频。
3、谈话:过去没有那么多丰富的形式,张贴年画就是人们过年的仪式感。苏州有句老话,不贴年画不叫过年。
4、提问:什么是年画?
5、学生原位举手回答。预设:过年张贴的画,代表吉祥寓意。
6、小结:民间的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一团和气”。出示版贴。
【设计意图】:利用当代流行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春节日常活动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古今仪式感的对比,拉近学生与传统年画的距离。
新授 初识“一团和气”。
提问:这两幅图都叫“一团和气”,对比这两幅,哪一幅是才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原位举手回答。预设:第二幅。1、颜色丰富,年画中讲究色彩对比强烈,2、花纹精致,装饰感强。3、造型夸张(出示版贴:色彩、纹样、形象、构图)
谈话:同学们概括了民间年画的基本特征。
教师小结:左边这幅是由明朝皇帝朱见深所绘的《一团和气图》,画面中三个脸相互借用,紧紧相拥,体现明朝皇帝希望百官和睦共事,共同为国家效力,而年画作品正是由这幅“一团和气图”演化而来。接下来我们从色彩、纹样等方面探究一团和气中的“和”文化。
【设计意图】:对比两幅一团和气,回顾民间美术的色彩浓艳、造型夸张等基本特征,引出学习美术作品的几大要素。
构图、形象、色彩阐述“和”文化。
出示图片,下发学习任务单,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卡,对照黑板中的一团和气,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记时5分钟。
2、提问思考题1,为什么人们要在张贴《一团和气》?
3、预设:颜色喜庆,红色为主,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
教师小结:从色彩中可以看出,人们希望生活能喜庆热闹的。
4、追问,还有什么什么原因吗?带着问题我们再来看。提问:这幅图的构图是什么样的?
学生原位举手回答。预设:圆形构图。
追问:许多年画、剪纸作品都运用圆形构图,为什么民间艺人如此钟爱“圆”呢?
预设:圆意味着圆满、寓意劳动人民求圆求满的美好祝愿。
追问:古时候自然界中,什么是圆的呢?
预设:月亮是圆的,每当月满之时,是一家人相聚团圆的日子。
教师小结:从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祈求圆满的、团圆的日子。
提问:我们都知道,人的头身比例是3:7,这幅年画如何做到把人画成了圆形?
学生回答,预设:1、把头缩进去了(夸张)2、两腿盘坐,3、人的手是向内。他的身体呈一个圆形,体现人物圆润的特点
10、出示“一团和气”局部,谈话:这个体态浑圆,两腿盘坐的人到底是谁呢?我们来看任务单中的第三个问题。他是怎样一个形象?
11、预设:1、面带笑容老人,弯曲的线条画出了老人脸上的皱纹。2、小孩,梳着年轻女孩的发髻。
12、追问:这个不满皱纹的老人,为什么要梳着一个孩子的发髻?
教师小结:从人物形象中看出,人们希望有一个,豁达乐观年轻的心态。
13、出示“一团和气”局部,提问:这个人物不仅有爱笑,还佩戴了许多装饰,你在图中能找到哪些人物的配饰?
14、预设:长命百岁锁,寓意长寿、富贵。书卷,寓意,有文化,金榜题名,红绳,寓意,驱邪避灾。
教师小结:劳动人民用具体的物品来表达“和”应该是富贵长寿、有文化内涵,好运兴旺的。
15、追问:这张一团和气与我们之间见到的,少了什么?如果一团和气没有那么多纹样,可以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纹样?
16、预设:1、体现出工艺的高超,画面更加饱满,越多越好。2、如果穿着简洁的布料,和穿着图案精巧的绸缎的,哪一个能体现人物的衣着雍容华贵。
17、提问:那么同学们,请你们再来回顾第一个思考题,为什么人们要张贴《一团和气》呢
教师小结:这幅一团和气囊括了多少劳动人民美好的祝愿,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代表了江南一带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更是对博大的合和文化视觉的诠释。
【设计意图】:从构图、形象、纹样、色彩探究一团和气中的和合文化,挖掘年画中的深层含义。
桃花坞《一团和气》艺术特征。
提问:我们看一下思考二,有怎样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姑苏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
出示湖南滩头年画中的《一团和气》,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滩头年画色彩没有那么丰富,图案也不精致,桃花坞的线条流畅,人物形象也更生动,乐观。
追问:如此细腻,生动的、精美的年画,体现了苏州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预设:细腻、温婉、柔美的性格。
追问: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苏州人这样的性格?
预设:苏州地理环境是依山傍水,物产富饶,远离战乱,与世无争。
教师小结:苏州桃花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有别于北方年画的艺术特征。
提问:其实一团和气在最初不是这样的,你发现了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色彩从淡雅、雅致变得鲜艳,对比越来与强烈。图案也更加简洁。
提问:其实一团和气在最初不是这样的,你发现了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色彩从淡雅、雅致变得鲜艳,对比越来与强烈。图案也更加简洁。
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苏州自古是出文人的地方,诞生了著名画派“吴门画派”。请同学们感受吴门画派作品中的用色和哪一幅“一团和气”比较接近。
预设:第一幅,素雅。试想一下,唐伯虎文人会允许自己家里挂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吗?那时候的年画应该是具有文人气息。
提问:乾隆年间,年画达到了鼎盛,这个时期的画作,给你什么感觉。
预设:大,壮观、雄伟,描绘的城市生活繁华。
追问:为什么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年画发展最为迅速?
预设:经济发达,人们太平安和,没有纷争。
教师小结:苏州桃花坞发展于经济政治空前发展的康乾盛世。
谈话:到了清朝时期,年画渐渐的走向了农村,为什么走向农村就发生如此改变了?
预设:1、为了符合老百姓的审美,2、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满足经济消费能力较弱的农民受众。
教师小结:不同风格的《一团和气》,正是由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版本之比较,理解艺术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根据市场环境改变。创新和发展是主流
复制与传播的力量
提问:任务单思考三。同学们,你们知道木板年画是如何制作的吗?
预设:用木板刻出来的。
谈话:我们跟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方志达老先生,听他讲讲。提问通过视频,年画的制作给你什么感觉?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时间久、工艺复杂、精细、技术要求严格,手艺人们严谨的态度和智慧。
教师小结:苏州桃花坞依靠技严谨的态度和非凡的智慧。
桃花坞年画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从鼎盛到衰弱,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预设:1、现代技术的发展,2、人们不喜欢这样的形式3、战争的摧毁。
提问:面对年画的萧条,房老先生如何应对?什么房老先生坚持做了一辈子?
学生举手回答预设:1、爱好2、责任3、品格
教师小结:苏州桃花坞还有着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痴情的执着与奉献精神
3、追问:2018年12月,手握鬃刷的老人与世长辞,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生一世执着一心。那么政府也正像方老先生希望的那样,大力扶持木板年画?为什么?
4、预设:如今的桃花坞年画不再是复制图像还那么简单,他的价值在于
它强有力的传播历史的智慧与民间的情感,描绘的是劳动人民心中永远的伊甸园。这种复制与传播会如薪薪火种般传递下去,永不消失。
5、请同学们也为家乡的桃花坞木板年画制作一张名片,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一团和气。
【设计意图】:了解桃花坞的制作过程,感受民间艺术之高超,劳动手艺人匠心精神。
小结 教师总结:如今的桃花坞年画不再是复制图像还那么简单,他的价值在于
它强有力的传播历史的智慧与民间的情感,描绘的是劳动人民心中永远的伊甸园。这种复制与传播会如薪薪火种般传递下去,永不消失。
板书设计 一团和气 构图 形象 纹样 色彩
任教班级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