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 8.2.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 8.2.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10 20: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材分析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五四学制鲁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中第一模块的内容。
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是顺理成章的。基因的亲子代间的传递是遗传的本质,本节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续,也是揭示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键,为学习性别的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是第二章《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生物科学素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在本节的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课前上网查阅资料,课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体验互动”,然后“感悟反思”,最终不但获取知识,而且提高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是很有主见的,因而要适当为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依据预习提纲上网搜集有关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汇报,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出体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一般规律。
(二)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教学史教育。
树立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教学难点
1. 归纳体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一般规律。
2.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3. 通过对孟德尔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分析,透过现象,揭示遗传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与抽象归纳能力。
教学策略
.方法与手段:问题诱导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谈话法、比较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PPT课件、相关的视频、评价表等。
学生:复习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上网搜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课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知识
转换学习方向
创设
情境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照片,找出自己与父母的相同和不同点:例如自己与父母嘴唇相似,耳垂相同等。
学生自己观察照片,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观察自己家庭照片,找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好这节课做好热身。

探究新知识
填图游戏
获取新知
学习经典实验
盘点收获反思提升




自学P28第一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老师展示课件:
学生自学P28第一段,并由小组自己小组对生命的理解完成问题。
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怎么样传递基因的?大家先自学P28“观察与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相比有何不同?
与亲代细胞相比,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成有什么特点?
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说一说后代为什么会具有父母双方的性状?
老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小组讨论中或即时答疑。
这是一对染色体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是两对染色体又会怎么样?
请两名同学演示一下,下面各小组都演示一下,结果对不对呢?
现在,我们换一个思考角度,假高 C为雌性蛔虫,D为雄性蛔虫,那么它们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会是怎么样?
通过观察马蛔虫的体细胞与卵细胞,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
展示雌果蝇体细胞与卵细胞图片,4对――4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这个伟大的发现是经过许多科学家辛勤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被发现的。现在大家自学P29第一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分别是谁?
归纳总结体细胞分裂到生殖细胞的规律?此规律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基因存在染色体上,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进入生殖细胞中。
假设“观察与思考”中的A表示控制双眼皮的基因,a 表示控制单眼皮的基因,大家大胆推测一下图中基因型为AA的父亲是双眼皮,基因型是aa的母亲是单眼皮,那么他们孩子的眼皮是双眼皮?单眼皮?一只眼单眼皮,一只眼双眼皮呢?
那么我们学习一下科学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课件展示:
孟德尔生平介绍。
能量补充:孟德尔为什么会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实验结论。
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小组讨论,归纳出自己本组内的答案,并到讲台对图讲解自己的理解:基因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递到下一代。(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并归纳出正确答案。
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单条存在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特点:(1).受精卵内的染色体与亲代体细胞中染色体一样,都是成对存在的。
(2).受精卵中的成对染色体一条来自是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因为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 性状的基因,伴随着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也进行了相应的传递,受精卵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基因决定性状,所以,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性状。
马蛔虫的染色体传递贴图游戏:





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归纳出正确答案。优胜小组到讲台讲解自己的见解。
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对=2条一定成立吗?”:
体细胞中的“成对”染色体,到了生殖细胞中只能称为“条”。所以在生物遗传学上,“1对”与“2条”不是完全一样。(注意单位的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正确答案。
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德国动物学家亨金。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在进行特殊的分裂,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都要减一半,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维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数量不变、成对,维持遗传的稳定。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分析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过程图解,仔细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
学生表演自己理解的闭花传粉。
如果高茎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DD,矮茎豌豆控制高度基因dd,两者杂交,后代的基因是什么?表现出什么性状?
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性状呢?难道控制矮性状在基因(d)没有传给子代?
高和矮这对性状中,哪一个是显性性状?哪一个是隐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杂种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
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其它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意识。
质疑,激发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游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科学家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确立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经典实验,体会科学实验之了旅,培养学生的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理解孟德尔实验进行能量补充。学生表演自己理解的闭花传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谈自己在本堂课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善待朋友,心怀感恩,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人生。最后,让学生完成本节的测评练习。 积极发言,畅谈自己在本堂课的收获,然后完成测评练习。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反思能力,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致病隐性基因(白化病)对我们人类有何影响?你的正确作法是什么?
大家课后学习交流讨论,下节课再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积极性高,对自己的课后学习充满信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桥梁: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1/2体细胞染色体数
三、孟德尔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