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资料分析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 通过化学起源学说的学习,是学生了解生命进化之漫长,对他们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难点:通过对各种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推测能力。
三、课时分配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视频: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
前面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有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
展示课题:第三章 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
说到生命啊,在广阔的银河系中,有三个星球跟人类息息相关,地球、月球、太阳,那月球、太阳上有生命吗?为什么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了呢?
展示课题: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观看视频,倾听并思考、回答。
二、原始地球的条件 地球形成之初就有生命吗?地质学研究表明啊,地球形成时与现在的地球有很大差别,那原始地球的条件是怎么样的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播放视频
请学生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1)赤日炎炎、电闪雷鸣、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水蒸气、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没有生命
三、科学方法:推测 既然原始地球并不适宜生命存在,说明生命并不是伴随着地球一起生来就有的。那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何而来呢?
视频当中提到地球形成已经46亿年了,那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亲眼目睹这46亿年来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想要研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就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推测。
什么是推测呢?以神创论为例子,说明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引导学生根据推测的概念填写神创论推测的表格。
评价:大家觉得神创论这种说法靠谱吗? 倾听,思考。
自主学习,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并想象,构建推测的概念。
四、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假说 1.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脑洞打开,根据提供的资料,一起来推测一下,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还有什么看法。
2. 6人一组讨论并得出答案,请代表上来汇报结果。
4. 评价学生表现和引导学生得出科学推测的要求。
(1)自然发生说:技能训练,设计实验验证腐肉可以不生蛆。科学的推测需要与严密的逻辑。
(2)化学起源说:有证据吗?逻辑怎么样?从无机物到原始生命的形成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宇生说:由于航天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上频繁出现的UFO,关于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或比人类更加智慧的生命,我们暂时还无从考究。但是科学家从未停止探索生命的脚步,比如说,你们知道都有哪一些太空探索工程吗?所以对于宇生说,我们还无法下定论。
5. 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还需要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认真研究,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班的同学成为科学家,提出XXX说。
6. 相信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仰望星空,甚至书写星空的人。
小组讨论,并上台展示结果
生命是非生命物质自然而然产生的。
通过米勒实验推测原始地球上在原始大气的条件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上
五、课堂练习 学评42-43页,4、5、6、7、8 题
六、主题升华 分析论述: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命的过程来之不易,让我们共同珍惜我、你、他来之不易的生命。
生命和环境是同一整体,是分不开的,同一个世界,同在蓝天下,让我们也共同珍惜地球,不要让美丽的地球像电影《流浪的地球》一样去流浪。 不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的大气、高温、雷电等。另外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倾听,感悟。
板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推测
神创论
自然发生说
化学起源说
宇生说
确凿的证据
科学的推测 严密的逻辑
联想和想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用到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 整合教材生物学事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本节教材把“推测”列为学生需要掌握的科学方法,并展示“推测”和“科学推测”的概念: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科学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接着呈现三段资料分析,供学生尝试做出科学推测。
汪忠认为,“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理解”。虽然教材是先呈现科学推测的概念,再展示分析材料,但我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概念,更利于学生掌握。我先做了一个示范,引导学生从“已知事物(证据)”、“思维活动”和“看法”三个要点分析“神创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讲授“神创论”的来龙去脉,而是让学生观察生物神奇的结构,对比机械钟表的构造,让学生由衷感叹生物结构的神奇,和古人发生共鸣,亲自体验了一次古人“造物主设计万物”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更能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取舍、扬弃,得出推测的概念。然后把全班分成9组,每3个小组负责分析讨论一种资料,运用推测的方法重构各个假说的思维过程,使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得以在学生的大脑中重新演绎一遍。接着让学生评价该假说是否合理,进而得出“科学推测”的三要点:“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这种通过生物学事实来归纳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思路,与传统的“事实性知识”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学生自我生成概念。
?第二,榜样学习,价值升华
?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要求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节课内容涉及浩大宏远的生命起源主题,囿于科学水平的局限,穷尽历代学者的哲思依旧没有最终的结论,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这是激发探索精神的绝佳时机,我引用了广州七中校友叶泉志17岁发现小行星的例子,让学生觉悟原来科学家就诞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现“所有人忙于埋头苟活,却有人选择仰望星辰”。榜样的作用远胜说教,经过这节课,很可能一颗颗勇于探索的种子已经埋入青少年的内心,正在孕育着一代未来的科学家。
?第三,实物体验,直观教学
?本节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以文本为主,缺乏实验、观察等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也使这个内容很难上得出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个小组配备两个锥形瓶、一个棉塞、两块“肉”模型,让小组动手模仿斯巴兰扎尼的肉汤实验过程,直观易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