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第一课时,本章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本节教材的设计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眼和视觉及耳和听觉。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描述眼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从而认同视觉卫生卫生,由己推人,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描述眼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从而认同视觉卫生,由己推人,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教材中呈现了眼和耳的结构图,对结构图的观察和认知是七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教材质在引领学生关注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健康状况,设计“试一试”“调查班上同学的近视率”,期望通过对自身的认知获得生物学知识,达成健康生活的理念。
七年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则在于引领学生进行观察、调查和讨论,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在进行眼球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让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凸镜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视觉的形成却需要光学成像的知识作基础,而且该知识点比较抽象,这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去查阅资料,简单了解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射、会集一处形成物象,毕竟生物课不是物理课,对于凸镜成像原理可不必过深的去讲解。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被近视困扰,他们对近视的成因、预防和纠正的兴趣较大,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目标】
1.认识眼球的结构并说出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3.了解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与实物模型,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动手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本彩图、拆装眼球模型、观察其他同学的眼睛、与数码相机相比较等方法,认识眼球的结构并描述其功能,从而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课前学习透镜成像原理、调查、问题引领等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办法,从而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统计近视率、分析近视成因等活动的基础下,讨论保护视力的措施,引领学生认同视觉卫生并形成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意识
【课前准备】
调查本班的视力情况,并填写调查表。
查阅并学习有关透镜成像的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 ?
?
情境
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你都看到了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图画都是靠眼睛传递给大脑形成的,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视觉让我们能静看花开花落,视觉带我们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视觉让我们沉醉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
?
?
欣赏图片
?
?
?
?
?带着问题走向课本
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和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 ?
?
?
?
?
?
?
?
?
?
眼球的结构
?
?
?
?
?
?
?
?
?
?
? 活动一:认识眼球的结构
1、组织学生对照课本第二页彩图和手中的模型,认识眼球的结构,并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两人小组为单位将拆开的眼球模型复原,并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3、填写眼球各结构名称的。
活动二:观察瞳孔变化
1、观察比较猫的眼睛在亮处和暗处有什么不同,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
2、小实验:同桌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球,注意他们的瞳孔大小。用手把自己的眼睛捂住20秒,然后松开手,再互相观察瞳孔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3. 为什么刚走进电影院会看不清周围物体?
4. 在用数码相机拍照时,镜头、光圈和CCD影像感应器分别起什么作用?它们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
1.探究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2.填写眼球的各结构名称
?
?
?
?
?
?
思考、回答、交流 通过对彩图的细致观察和拆分眼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眼球的各部分结构。
?
?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疑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感知、理解瞳孔的大小与光线的强弱有关
把眼球与照相机相联系,从而把简单的机械记忆与现实应用联系起来,加深对眼球结构功能的理解。
?
视觉的形成 1、推测光线进入眼球的路线。
2、观察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物象与真实物体的差别,思考:为什么通常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
3、思考: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你认为视觉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
?
思考、回答、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同视觉的形成的三个条件:眼球结构与视神经的完好,视觉中枢正常。
近视的形成及矫正 1..出示调查问卷,近视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也会影响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那么近视是怎样形成的呢?
2、观察正常眼与近视眼结构上的不同点,找出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问:为什么我们配戴了近视镜就可以看清物体呢?
3.引领学生根据近视眼的成因解释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思考: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爷爷和奶奶分别戴的什么眼镜? ?
探究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思考并交流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巧妙的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动脑去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提出问题:怎样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播放视频: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小组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 认同视觉卫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情感升华 多媒体出示有关盲人生活的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身边有视力障碍的人群?
讨论交流 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