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冀少版单元测试AB卷 第六单元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B卷
1.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顺序是( )
①诞生原始生命
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③构成独立的体系
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2.下列关于化学进化论中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已经证实是可能实现的
B.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C.原始大气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D.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能进行原始的新陈代谢和实现繁殖后代的过程
3.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是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B.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会存在爬行类和哺乳类化石
C.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等可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C.蕨类植物由古代裸子植物进化而来 D.越古老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6.如图表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表示变异,决定了长颈鹿原种后代性状的改变
B.Y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长颈鹿进化的方向
C.长颈鹿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性状是否有利
D.不同性状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7.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C.竹节虫的形态很像竹枝,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D.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8.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 )
A.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B.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C.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
D.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能人
9.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森林消失
②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③产生语言
④直立行走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10.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古猿的树栖生活
B.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C.古猿从树栖到地面,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
D.产生了语言
11.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B.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C.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D.亚洲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12.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及生物进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C.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总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
B.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4.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米勒实验可证明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能形成简单的有机物
B.科学实验已证明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不断积累,形成原始生命
C.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D.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5.请根据材料I、材料II回答问题:
I、达尔文发现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经常刮暴风,岛上的花草树木大都生得低矮。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的,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的。经过比较发现无翅或者翅小的昆虫数目要远远大于翅发达的昆虫。
II、如图是以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请回答:
(1)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的,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的。这是一种_________现象。(填“遗传”或“变异”)
(2)这些昆虫与海风之间相斗争的关系叫作_________。
(3)在_________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_________。
(4)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在紫外线、闪电、高温等条件的作用下能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
(5)请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_________(填“需氧型”或“不需氧型”)。
(6)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①诞生原始生命,故选项D正确。
2.答案:B
解析:米勒的实验只能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3.答案:B
解析:A、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但不能说明物种A比物种B的数量多,A错误;
B、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A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的结构可能比B复杂,B正确;
C、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C错误;
D、由题干可知,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长,位于较早的地层。因此物种B比物种A结构简单,分类地位低等,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解析: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A正确;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为晚期的地层中出现,B错误;生物学家不仅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还根据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进行分类,C正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5.答案:A
解析:A、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A正确。B、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B错误。C、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可以发现蕨类植物由古代藻类植物进化而来。C错误。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所以越古老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D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A、X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不同性状,A正确;
B、Y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B正确;
C、生物产生的变异是否有利,则决定于生物是否适应环境,C正确;
D、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生存下来的个体是通过遗传过程来积累其特性的(有利变异),最终形成具有新特性的新品种,D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有利,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不利,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不会永远都有利于生物生存;北极熊的体色存在着白色和非白色的变异,在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白色性状因适应环境而得到积累;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竹枝)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竹节虫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并不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变异;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8.答案:A
解析: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9.答案:B
解析: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后来能够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并且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从而使得人类不断进化,故B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因此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古猿从树栖到地面,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起源和进化。森林大量消失,部分古猿被迫到地面生活,进行直立行走,解放出前肢开始使用工具,古猿慢慢进化成了古人类;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古人类能够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产生了语言;根据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推断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
12.答案:C
解析:A、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B正确;
C、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C错误;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D正确。
13.答案:C
解析: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没有生命,A正确。
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B正确。
现代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C错误。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14.答案:B
解析: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不断积累,形成原始生命,这只是一种科学推测。
15.答案:(1)变异
(2)生存斗争
(3)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4)A
(5)不需氧型
(6)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
解析:(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的,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的,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这些昆虫与海风之间相斗争的关系叫做生存斗争。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4)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A,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实现原始的生命的形成。
(5)原始地球条件无游离状态的氧,因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
(6)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