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5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5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9 23:06:01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1.时空构建
(1)三国鼎立:220—280年,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西晋短期统一: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完成了统一。316年,西晋灭亡。
(3)东晋十六国对峙:317年,东晋建立。317—420年,北方先后出现了十五个割据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史称“十六国”。
(4)南北朝对立:420—589年,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称为“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替。这五个王朝史称“北朝”。
2.核心知识
(1)民族交融
①自东汉以来,生活在北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等纷纷内迁。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交融,促进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江南开发
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3)思想文化
①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并渐趋本土化;道教广泛传播;儒学也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文学艺术: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石窟艺术也获得发展。
③科技: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
1.时空构建
(1)隋朝: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618年,隋朝灭亡。
(2)唐朝:618年,唐朝建立。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灭亡。
2.核心知识
(1)隋唐盛世
①隋朝: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开通了闻名于世的大运河。
②唐朝: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清明政治局面;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唐朝的衰落
①755—763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
②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更加腐败,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黄巢起义和藩镇割据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③907年,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被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灭亡。
(3)制度创新
①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使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完备,为封建盛世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在经济上,隋唐时曾长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后期还实行了两税法。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文化繁荣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全面繁荣。诗歌进入了全面繁荣期,书法、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科技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②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标定位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危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盛行;唐朝时期,道教的特殊地位、佛教的中国化和儒学的复兴运动;反佛、灭佛运动。
2.文学艺术:唐诗的繁荣、书法的成就、绘画的多样性、石窟艺术。
3.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唐朝的印刷术、火药、天文和医学成就。
4.中外文化交流:以佛教为媒的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素养阐释
1.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家国情怀。
2.通过分析促进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能力。
3.查阅佛教传入中国和由中国进一步对外传播的历史文献,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基本规律,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3)佛教
①发展概况: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②反佛思想及活动: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隋唐时期
(1)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③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知识点三 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
①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西行取经。
(2)佛教的对外传播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著名的有日本的空海。
2.其他方面
(1)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了唐朝的巨大影响。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实证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很强调适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佛教具有很强调适性的原因。
提示:(1)依附本土文化思潮;依附民间习俗,采取民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佛教是外来宗教,其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
论从史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他们渴望解脱苦难,这就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②佛教吸收儒学、道教的精髓,渐趋本土化,这非常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③由于佛教教人忍受苦难,这迎合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提倡佛教,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2)影响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海外和西域的文化也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在佛教的影响下,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佛教盛行,耗费了大量钱财,造成劳动力的减少,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不少统治者采取了灭佛、抑佛的举措。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学、道教文化)而言构成了一定的挑战,集中表现为佛教和儒、道的斗争。
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统治者的提倡,与佛教的兴盛当然是有关系的。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却不能单用统治者的提倡来解释。这时,人民愿意投身佛教寺院去做僧众或寺院依附民,甚至愿做寺院奴隶,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典型例题
魏晋之际,佛教名僧多与玄学名士交往,名僧多能清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依附玄学反映出佛教的日趋衰落
B.附会玄学体现出佛教的自我调适性
C.与玄学名士交往能充实佛教教义
D.崇尚清谈折射出佛教与人民的对立
题目立意: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就旨在通过对魏晋佛学发展状况的理解,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
解析指导:佛教是外来宗教,其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制约和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佛教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调适性,附会玄学就是其扩大社会影响、渐趋中国化的反映,表现出佛教的自我调适性。故选B项。
答案:B



结(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标定位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特点;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演化及其影响。
3.赋税制度:以人口税为主的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税为主的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素养阐释
1.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实施背景和发展概况,认识科举制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3.查阅有关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文献资料,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科举制实施的背景
(1)九品中正制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1)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2)唐朝: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三省六部制(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
(1)历史沿革
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代的革新
①概况: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
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
(1)实施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史料实证
(唐太宗时期)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职务都是宰相,不过作相的官员品位不高,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冯国超《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对宰相之职的设置特点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上述举措的历史作用。
提示:(1)特点:唐太宗常任命品位不高的官员为宰相;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对相权的掌控。
(2)后来,宰相议事的地方称政事堂(中书门下),这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任职宰相官员的品位,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宰相群体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论从史出
一、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省六部体系完备,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地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其体系为后世长期沿用。
(2)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为隋唐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唐代三省制度的运转方式形成了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君主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得到改变,宰相和有关部门拥有相当的决策权力。第二,扩大宰相的来源,以随时选拔较为优秀和年轻的官员进入决策集团,打破了宰相职位的高年资化与固定化的倾向。第三,宰相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平衡。
典型例题
唐玄宗时,李乂任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乂在门下,多所驳正。开元初,姚崇为紫微令,荐乂为紫微侍郎(即中书侍郎),外托荐贤,其实引在己下,去其纠驳之权也”。因此,可见唐代的门下省(  )
A.对中书省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B.逐渐丧失了纠驳功能
C.与中书省有渐趋合并的趋势
D.完全处在皇帝操控下
题目立意:在历史研究中,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本题就旨在通过对唐玄宗时期有关三省六部运作的史实解读,正确认识唐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特点。
解析指导:在唐代,门下侍郎行使纠驳权,由于职高望重,对中书省诏令的颁布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以致中书省的长官也不得不有所顾忌。姚崇将李乂举荐在自己的门下,实际上就是这种顾忌的反映。
答案:A
探究点二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史料实证
唐朝魏晋门阀制度逐渐崩溃,政府开始采取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吏,这开辟了一条普通百姓可以依靠才能入仕的途径,激励人们学习知识。科举的地位随着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科举出身者担任高级官吏的比重不断增大而日益重要。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哪一选官制度有关。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与上述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提示:(1)九品中正制。
(2)在选拔方式上,由自下而上举荐变为自上而下考试选拔;在选拔标准上,由按门第高低选拔到按才学选拔。
(3)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封建官僚阶层的结构。
论从史出
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科举制的产生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高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日趋腐朽,无法适应封建政治统治的需要。
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科举制的实施概况
①隋文帝创立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②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唐代科举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3)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典型例题
唐朝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进士科主要策试帖经、诗赋、时务策,这表明唐代科举考试(  )
A.注重儒家思想的教化和渗透 
B.是唐朝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
C.把学问的实用作为唯一标准
D.把才能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题目立意: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方式经历了世官制、军功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几次重要的演变。每一次演变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准确把握每一种选官制度就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解析指导:从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科举考试把才能作为重要标准,这些才能包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文学才能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等方面。故选D项。
答案:D



结(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标定位
1.隋朝兴亡:隋朝的统一、隋朝开通的大运河、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统一。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的疆域。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国。
素养阐释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朝代的兴衰和更替的史实,构建对这一时期的时空认识。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形成对民族交融的规律性认识,理解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培养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
1.隋朝的统一
(1)背景: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2)统一的实现: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的仓库,积储丰富。
(2)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即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朝的繁荣
(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2)武周时期: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民族交融
(1)交融的概况(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知识点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①唐玄宗后期,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②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
(2)概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①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2.藩镇割据
(1)背景: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
①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②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他废唐称帝,国号梁,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
①唐灭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这五个王朝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称为“五代”。
②后周世宗柴荣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史料实证
魏征在隋末参加过瓦岗军,投唐后又为李建成的洗马(古代官名),本来是唐太宗的敌对力量。但在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非常重视他的意见,魏征视唐太宗为“知己之主”“知无不言”,前后共谏两百余事,使唐太宗非常满意。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治国举措的特点,分析其举措的目的。
(2)根据材料,评价唐太宗的上述治国举措。
提示:(1)特点:善于用人,善于纳谏。目的:笼络人才,充分发挥臣僚的作用,巩固统治。
(2)唐太宗重用魏征和善于纳谏,虽然是其笼络人才、巩固统治的手段,但也体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胸怀,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和减少过失,不仅为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论从史出
一、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史称“贞观之治”,这也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例题
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其意在强调统治者要(  )
A.推行重农政策 
B.注重发展工商业
C.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D.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
题目立意:对史料进行解读,是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本题旨在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解析指导:题干中唐太宗首先强调国家要以百姓为本,进而强调百姓以衣食为本,而要保证百姓的衣食,必须要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即“不夺农时”。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二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史料实证
天宝年间的(唐)玄宗就截然不同了,他“自恃承平,以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宫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
(1)指出材料反映的政治现象,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上述现象产生的政治影响。
提示:(1)现象:政治腐朽,皇帝骄奢淫逸,权臣横行。出现原因:根源于君主专制体制的本身;皇帝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2)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唐朝衰落。
论从史出
二、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1)原因
①边兵尾大不掉。唐初,为了加强朝廷集权统治的需要,兵力的分布是内重外轻。后来,由于边防战事频繁,边防的驻军日益增多,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此同时,节度使的权力日益扩大,除兵权外,又逐步掌握了政权、财权,成为事实上的独霸一方者,朝廷难以控制。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朝的政治日益腐败。唐玄宗重用奸人,铺张浪费,沉于享乐,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影响
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北方和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片田地荒芜。
②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叛乱平定后,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大为降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边防军事格局,此后,唐王朝边防空虚,国力大为削弱。
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唐代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强盛、统一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
宁欣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唐王朝的平叛很不彻底,安史余部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得暂时的苟安,采取了姑息妥协的政策,对参与叛乱的“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并将河北之地分授安史降将,任为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唐中央还对内地掌兵的将领或地方官,多加节度使、观察使称号。这样,安史叛乱虽然平息,但天下尽裂为方镇,“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典型例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题目立意: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解答历史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忌把所学的知识硬性地嫁接到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
解析指导: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这有利于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答案:D



结(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标定位
1.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西晋的统一与灭亡。
2.东晋与南朝:东晋与南朝的政权更替;高门士族的兴衰;北方人民的南迁和江南经济的开发。
3.十六国与北朝:北方政权的更替;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素养阐释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情况,加强对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交往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
3.归纳南北朝后期,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基本因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政权更替
(1)三国
①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西晋
①建立: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③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民族交融
(1)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替
(1)东晋
①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
①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②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江南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政权更替
(1)十六国
①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2)北朝
①建立: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②统一:439年,统一北方。
③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以上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④结束:北周灭掉北齐后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2.民族交融
(1)十六国时期
①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
(2)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
史料实证
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元嘉三十年,453年),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列传第十四》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南朝时宋政权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政权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提示:(1)社会安定;统治者注重生产发展,与民休息。
(2)表现:人口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影响:国力增强,社会秩序安定;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论从史出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
(1)江南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气候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丰富,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2)南方相对安定。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政治环境安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4)东晋南朝的统治者为了在江南站稳脚跟,巩固政权,采取了劝课农桑、重视发展社会生产的举措。
典型例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水平开始持平。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南方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南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南方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D.北方战乱并且盛行门阀政治
题目立意: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本题旨在考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析指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黄河流域战乱连绵,北方民众大批迁往江南,这就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同时,南迁的农民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江南。这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根源。故选C项。
答案:C
探究二
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实证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民族交融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互动探究:
根据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提示: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论从史出
二、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推动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典型例题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题目立意:进行时空定位是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和认识,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本题就旨在考查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放在北魏这个特定的时代中去分析和认知的能力。
解析指导: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面对的是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的历史局面。虽然当时的门阀政治已成为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但是孝文帝“定族姓”,实行门阀政治,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