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0:02:06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
学习目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
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走进作者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是著名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人物,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形象描写,而且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人物,《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的曾皙等。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背景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丹,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场面。
题目解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作出的不同应答。
第三部分: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加以评价。
层次结构
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此孔子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文本研究
从冉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起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冉有说的国家要小得多,他先说“方六七十”,后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文本研究
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有以君子自居之嫌,他先谦虚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文本研究
曾皙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他一边听着其他人的对话,一边“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表现了曾晳的淡定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表明了他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表现了他的老成持重。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以及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这说明他深得孔子思想的精髓,即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文本研究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文本研究
①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而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画面,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足以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孔子对子路“不让”的态度不满,对其“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干一番安邦治国的事业。
文本研究
②作为师长,孔子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学生。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要求学生“言志”时,先做好了引导工作,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并没有立即发表意见。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地予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文本研究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中心思想
1.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弟子的群像。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1.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弟子的群像。
子路“率尔而对”可见其有抱负,他坦诚直率,但也有鲁莽和不谦让的一面。冉有在孔子点名后发言,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公西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则是懂礼爱乐,高雅宁静。
艺术特色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
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四个学生各自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艺术特色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如“率尔”写出了子路开朗而又少谦让的性格,“哂”表现了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既认可其政治抱负,又含蓄地批评其“不让”。
艺术特色
【通假字】
1.鼓瑟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同“暮”,晚)
3.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词,表示反同)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假如)
如五六十(连词,或者)
如其礼乐(介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3.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才)(《狼》)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4.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词尾,相当于“然”)
5.言
亦各言其志也(动词,说、谈)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名词,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古义: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今义:两个词。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表示反问。伤,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害。)
3.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今义:写作。)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古义:不谦让。今义:不允许。)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可使足民(使……富足)
2.名词作动词
鼓瑟希(弹奏)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吹风)
三子者出,曾皙后(落在后面)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3.形容词作名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大相)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气)
4.动词作名词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应为“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应为“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应为“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状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应为“以吾一日乎尔长”)
摄乎大国之间(应为“乎大国之间摄”)
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为国以礼(应为“以礼为国”)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4.省略句
则何以哉(“何”前面省略主语“你们”)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鼓瑟希”前省略主语“他”)
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之”)
文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解析:A项,“一日”古义:很短的时间;今义:一天。B项,“饥馑”:饥荒。C项,“会同”古义: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D项,“童子”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B
课堂练习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端章甫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
课堂练习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加之以师旅
D.异乎三子者之撰
B
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是状语后置句。
课堂练习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成功地运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运用语言描写呈现一个场景,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特征,能推动情节发展。
课堂练习
答案:【写作示例】
街上静悄悄的,妈妈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她用大衣把我裹得严严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喘气声。
突然,有个响亮的声音问:“大嫂,您是带小孩上医院看病吗?”
“是呀!”妈妈着急地回答。
“大嫂,您就坐我这平板三轮吧!”
“能行吗?”
“行呀!您扶好了,我慢着点儿蹬就是啦!”
“您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哎,大嫂,治病救人要紧哪!”
我被一双大手抱上了车。妈妈也坐上来了,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在前面蹬着车。
课堂练习
解析:【写作指导】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语言描写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做到个性化,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等。
(2)要体现出艺术性,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3)要生动、简洁,忌八股调、学生腔。
课堂练习
谢谢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的结构、表达,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深层的哲理性,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归纳四个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领悟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88
年,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
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可见孔子的影响力巨大。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
穿越千年去聆听一场孔子师徒间关于理想的谈话,
去孔子那里吸取一些智慧。
二、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
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题目解说
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丹,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场面。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作出的不同应答。
第三部分: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加以评价。
六、全文分析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明确:
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此孔子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2、从冉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起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冉有说的国家要小得多,他先说“方六七十”,后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有以君子自居之嫌,他先谦虚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4、曾皙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他一边听着其他人的对话,一边“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表现了曾晳的淡定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表明了他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表现了他的老成持重。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以及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这说明他深得孔子思想的精髓,即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①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而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画面,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足以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孔子对子路“不让”的态度不满,对其“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干一番安邦治国的事业。
②作为师长,孔子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学生。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要求学生“言志”时,先做好了引导工作,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并没有立即发表意见。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地予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八、写作特点
1.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弟子的群像。
子路“率尔而对”可见其有抱负,他坦诚直率,但也有鲁莽和不谦让的一面。冉有在孔子点名后发言,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公西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则是懂礼爱乐,高雅宁静。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
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四个学生各自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如“率尔”写出了子路开朗而又少谦让的性格,“哂”表现了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既认可其政治抱负,又含蓄地批评其“不让”。
九、补充资料?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是著名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人物,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形象描写,而且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人物,《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的曾皙等。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十、总结全文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布置作业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不落窠臼,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相:宰相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指为政的才能
C.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
D.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吹风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
D.鼓瑟希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以礼
A.加之以师旅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此处的“相”指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2.答案:B
解析:B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A项,“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C项,“风”,名词作动词,吹风。D项,“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为状语后置句,“以师旅加之”,“以礼为国”。B、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不知吾也”,“则以何哉”,“毋以吾也”。
4.答案:C
解析:“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