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一)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槐花一寸深
耿艳菊
①每当想起这句“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话时,我们家屋前的槐树总会一下子窜过来,不过是一株,在屋的左侧。
②这株槐树究竟有多久的岁月呢?一个成人刚好合抱过来,树荫匝地,覆盖大半个庭院。花开时节,一簇簇,一串串,花如珍珠,缀满枝头。幽香四溢,挤出院落,弥漫整条胡同,迎向每一个路人的鼻翼。
③听父亲讲过,它是差不多和我同岁的。我出生后,父亲在第二年春天就买了一棵槐树苗植下了。后来,我知道了江浙一带有生女儿而植香樟树的习俗,就跑去问父亲为什么不种香樟树。父亲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说:“咱们豫东平原可没这习俗,我当时只是觉得槐树好养,也是一种花,而且你一天天长大,大人们忙,刚好可以让它陪着你,不至于太孤单。”
④的确,我的童年,少年,甚至我前二十年的光阴都是与这株槐树密不可分的,点点行行里,都写满了它的味道。
⑤最初记起的槐的样子,是细瓷碗口粗,枝叶稀疏,花朵寥落,星星点点。不过,对于一个村落里的孩子来说,它已经是一种很美的花卉了。在左邻右舍的孩子眼里,那也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成长的过程中,因了这株槐,添了多少乐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且在每一年的春光柔软的下午,常常爱这样玩,一个个伸开小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去丈量槐的胖瘦。年年丈量,年年如此,却不知人在长,槐也在长呀!
⑥其实,槐的好多半在于它的花。在花的国度里,槐花是最具平民气质的吧,王谢堂前不需要它,百姓家里倒是常见。令人叹服的是不仅可作观赏,宜可食用,吃起来满口幽香,难以忘怀。在众多的花里,能做得如此体贴周到的也就是槐花了。因此,在过去那吃食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屋前的一树槐花成了最美的期盼。
⑦曾记得,槐花刚展露笑脸时,我已急不可耐,一遍又一遍催父亲搬梯子撸槐花。我站在树下,仰着小脸,四月底的阳光洒在脸上,心里却是一阵紧似一阵,生怕父亲的大手碰疼了花。母亲也在树下,拿着小篮,小心翼翼地接摘下的槐花。然后,母亲将槐花清洗,拌面,上锅蒸,捣蒜泥……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终于可以吃了,一阵香甜的清气萦绕,吸一口,我便己经醉了。因了这株槐,我们每年在它的花开时节都能享受槐花盛宴。然而当我二十岁去外地上大学时,再也没有赶上过它的花期,可是梦里梦外总是缠绕着那甜丝丝的气味。
⑧就像人的一生总会磕磕绊绊一样,槐树的一生也不是那么顺水顺风。翻盖新房子时,父亲犹豫再三,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有一年下大雨,屋子漏了,几位叔伯帮忙检修,上到房顶一看,原来是槐树的枝干茂盛,压破了瓦片,大家都建议把树伐掉,父亲愣是舍不得。后来,父亲爬上去,用锯一点点把碍事的枝干锯掉,这才安心。在房屋的左侧是储物棚,父亲每次把那辆机动车推进去都特别费劲,家里人几次三番的劝说伐掉,父亲总是无动于衷。
⑨今年的槐花时节,我带着幼子回家看望父母,这也是十年之后我再次赶上了它的盛开。傍晚和父母坐在槐树下聊天,槐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落。我突然想到了白居易“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的诗句,这一寸深里该有多少光阴的故事呀!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深一寸的槐花又该是多么宝贵!掐指算来,这槐也有近三十年的光阴了,不长亦不短呀!你看,我已远嫁,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槐亦站成了光阴里的风景,情深如旧。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
⑩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始终不肯伐掉它的原因。
(摘自《现代快报》2020年4月3日)
(1)父亲在小院种的槐树有近三十年的光阴了,有哪些“光阴里的故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2)院中的槐树花开花落,也有近三十年的光阴了,在这三十年的光阴里,深藏着哪些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本文以“槐花一寸深”为标题,在行文结构和表达情感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变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同学们问我:你的嘴巴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石头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这样的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肯定:除了家人以外,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有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他,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耳,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意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真捂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测试。每一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右耳,然后把右手抬起来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地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1)本文的主题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教师“爱”的热情歌颂。
B.诅咒命运不平。
C.抒发对教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D.歌颂生活的美好。
(2)请找到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分析的作用。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灯?
?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就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织,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队,站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爸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爸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爸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织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织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以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织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以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诚龙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自称孺子牛,让人生问:鲁迅是公牛还是母牛?
②陶元庆是鲁迅老乡,画家,精于书籍的封面设计。1924年,鲁迅先生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幅叫《苦闷》的画,甚是激赏,吃了艺术的鸡蛋,还想见见生产艺术的母鸡,鲁迅就这样跟陶先生认识了。一见如故,鲁迅译了一部《苦闷的象征》便请他来设计封面:一个女子黑发长长如波浪,波浪好像受了惊慌,裸露的脚趾夹着钗的柄,女子以嘴和舌舔着染了血的武器。这个封面,与鲁迅译作精神一脉贯通,鲁迅很是满意。此后,鲁迅很多著作都请陶元庆来设计封面,比如小说集《彷徨》,陶是这样设计的: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太阳,以几何线条勾勒三人呆坐椅上,太阳歪歪斜斜,正在落西山,写意与写实兼具,现实与象征同框,鲁迅先生特别高兴,感到画作“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③1925年,陶元庆在北京举办画展,其时名不彰人不来,稀稀落落来了些人捧场。鲁迅先生一请即来,二次没请也来,一天之内,两次来看画展。鲁迅都去了,其他人自然都跟着去了,画展因此人气爆棚。鲁迅对陶元庆提携提举,不遗余力,让他很是感动。陶元庆后来到了杭州,多次来上海,不为别的,单是来拜望恩师。
④天不假年,陶元庆英年早逝。命终其时也,许钦文在其身边,陶枕在许之手臂上合上双眼。许公把陶之噩讯告诉鲁迅,鲁迅很是痛心,“我想,既然璇卿(陶字璇卿),喜欢西湖,大家的意思也主张他在西湖边留个纪念,索性就把他葬在西湖边上罢,”说着拿出钱,让许钦文去为他买块冢地。陶氏坟墓建好后,鲁迅依然挂怀陶元庆,他约来许钦文,让他再在坟边种几棵柏树。
⑤鲁迅待陶元庆很暖心,他对许钦文也挺热情。许当北漂族,衣食不周,常常不能举火。1923年8月25日晚,孙伏园带他去砖塔胡同61号拜访鲁迅先生,从此,许公没识韩荆州,却结识了树人周。鲁迅先生与许关系相当密切,在《鲁迅日记》和书信集中,许钦文名字出现过260来次。许钦文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列入鲁迅先生主编的《乌合丛书》,这是用鲁迅先生《呐喊》的版税给出版的。一个名家,将你的文集列入其丛书,已是情义深似海,谁还能给你交出版费呢?
⑥许钦文北漂那会儿,真是饥寒交迫。1924年5月,许钦文饥肠辘辘,依然去旁听鲁迅先生北大上课,下课后,鲁迅先生说他请客,约他同去中央公园今雨轩喝茶,鲁迅先生叫了一盘包子,满满一笼,他只吃了一个,然后推到许钦文面前:“这些就由你包办吃完罢。”所有的鸡汤文,或都抵不上这笼热包子。
⑦若说,以金钱搞慈善,不出奇,蛮多富贾也多为之,但富贾愿意把时间给你吗?金钱布施真不出奇,时间慈善才是真珍奇。愿意一把银子甩给你,与愿意一把时间留给你,你觉得哪样更动你心?
⑧敬慕名家,便思名家提携。男文青与女文青,只想自己文章能发表早发表,常常找上鲁迅家门来,一封信,块把钱,书稿寄来了,鲁迅看啊审,审啊读,半夜时间都耗在这里;增增删删,添添减减,既改错别字,又炼主题义。你跟所谓名家打过交道吧?名家的屁股有多冷,你是能够感受鲁迅的老手有多暖。鲁迅夫人许广平说:“他每星期的光阴,用在写回信大约有两天。”鲁迅给你两天,比富豪给你两万,来得贵重百倍吧。
⑨文字中的鲁迅那么冷,生活中的鲁迅那么热,生活中的鲁迅是一种什么样的热?萧红有回低头思温暖,举头问鲁迅:“您对我们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鲁迅先生怔了一晌,很认真地回道:“是母性的。”
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什么牛?对千夫指,鲁迅是头公牛,他勇猛好斗,头上长角,直刺公敌,一刺一个准,刺得对手鲜血淋漓;对千百众,尤其是需要帮助的青年,鲁迅是一头母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选自《今晚报》2020年04月24日)
(1)鲁迅是一头公牛,还是母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鲁迅与陶元庆是怎么认识的?鲁迅又是如何帮助陶元庆的?请简要概括。
(3)本文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样,都写了鲁迅,说说两文所选择的内容有哪些不同?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走运的人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至少答两点)
(3)结合语境,赏析结尾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4)“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丢失的衣裳
王辉
①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向阳台收衣裳。
②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拎,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张嫂吓得手一哆嗦,衣裳掉下楼去。张嫂回过头,见茶几上的花瓶翻倒在地。花花正躲在墙角落用犯了错误的眼神望着主人。
③“花花,你又闯祸了,等我捡回衣裳再收拾你。”张嫂扬了扬手吓唬道。
④张嫂匆匆下了楼,却不见衣裳,附近转了一圈也没发现。“奇怪,也就一会儿功夫,怎么就没了,让大风卷上天了?”张嫂边嘀咕边顺着风向继续找。
⑤不远处有个驼背老头,拎着一个蛇皮袋东张西望。张嫂看见他心里就来气。这老头是个拾荒者,租住在小区车库里,不仅古里古怪,还爱管闲事。
⑥张嫂记得有一次出门遛狗,自家花花也就在路上拉了点屎而已,别人都没吭声,就他叽叽歪歪:“要文明养狗,要讲卫生……”张嫂本来就看他不顺眼,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你算哪根葱,也配管我,呸!”然后抱起花花就走。
⑦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但没抓现行,不好随便搜,万一他已转移赃物反咬一口就麻烦了。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就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
⑧张嫂为这事气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心里就堵得慌,想去看医生,却忘了医保卡搁哪儿了,翻箱倒柜地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正急得团团转,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张嫂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满脸汗水,气喘吁吁。中年男子看了看张嫂,又看了看手中的卡片,笑呵呵地说:“就是你,这回准没错。”张嫂正诧异时,他把一个塑料袋和手中的卡片一并递给张嫂:“这里面是你的东西,我在车上发现的,还给你,请你看看。”张嫂疑惑地接过来,仔细一看,正是自己要找的衣裳和医保卡。张嫂很奇怪:“你是出租车司机?我的东西怎么会落在你车里?”
⑨中年男子笑了笑。原来,他是位货车司机,从外地过来。昨天,他的车就停在张嫂楼下,巧的是那件衣裳不偏不倚正好掉进了他的车箱里。等张嫂下楼时,车已开走。晚上,他回到家后才发现,拎起衣裳,还从里面掉下一张医保卡。他担心张嫂着急,便连夜送了过来。
⑩张嫂恍然大悟,连声道谢:“我正要去看病,你是怎么找到我的?”他说:“是一个驼背拾荒老人帮助我找到的。一开始我俩还找错了单元。
?“他人呢?”
?“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他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
?张嫂心里咯噔一下。中年男子一走,张嫂回过神来赶紧跑向阳台,又看到了驼背老人拎着蛇皮袋在小区慢慢地走着。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她心里似乎丢失了更珍贵的东西,得赶紧寻找回来,便也匆匆下了楼……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B.第⑥段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拾荒老人有些“古怪”,爱管闲事,让人厌烦。
C.本文将拾荒老人的行为与张嫂的言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现拾荒老人的品质。
D.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便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
(2)文章以“丢失的衣裳”为题,有何妙处?
(3)揣摩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
(4)你认为拾荒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相貌奇异者甚至遭到不公平待遇。请你编写一段文字发到微信朋友圈,表达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丁香花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的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的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我“呵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瓣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它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地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每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有删改)
(1)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①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②_______________——二识丁香花
②_______________——三识丁香花
(2)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句中“苦味”有什么含义?)
(4)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经历,说说我们应从丁香花的哪些特点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至少答两点)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我”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种下槐树;
②童年时在槐树下嬉戏;
③父母橹槐花,为“我”做食物;
④父亲舍不得伐掉槐树。
(2)①父亲觉得槐树好养,让它陪伴“我”,不孤单,希望女儿能像槐树一样好好成长。表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在食物不是很丰富的年代,父母用槐花为“我”做成美味的食物,包含着父母对女儿的关爱。
③当女儿离家后,父亲坚决不舍得伐掉槐树,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
④槐树伴“我”长大,当“我”得知父亲舍不得伐树,让“我”明白了深深的父爱,为此而十分的感动。
(3)①槐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的脉络清晰;②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树虽然很普通,但槐树在父母心中是女儿的化身,寄托着深深的关爱之情;③“槐花一寸深”,年年如是,幽香四溢的槐花象征着甜蜜美好的父母之爱;④引用诗文,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耐人寻味,更能打动读者。
2.
【答案】
(1)A
(2)“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八个字”对于改变“我”人生看法的重大作用。
3.
【答案】
(1)描写了三个片段: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2)①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引起下文拴柱来求灯笼的情节。
(3)“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目的是为了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4)示例: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4.
【答案】
(1)对千夫指,鲁迅是头公牛,他勇猛好斗,头上长角,直刺公敌,一刺一个准,刺得对手鲜血淋漓;对千百众,尤其是需要帮助的青年,鲁迅是一头母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2)鲁迅先生不经意间看到一幅画叫《苦闷》的画,便想见见这幅画的作者,于是便认识了。
陶元庆办画展时,因名不彰,人来的少。但鲁迅一请即来,不请也来。而且带着其他人也跟着去了,因而人气爆棚。鲁迅对陶元庆提携提举,不遗余力。陶元庆英年早逝,鲁迅又出钱给他买墓地,将他葬在他生前喜欢的西湖边,并让许钦文在坟边种几棵柏树。
(3)本文主要写鲁迅对陶元庆等要帮助的青年的帮助;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写鲁迅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如微笑、待人、饮食、读信、包书等。
5.
【答案】
(1)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2)示例: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3)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4)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6.
【答案】
(1)B
(2)①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揭示文章主旨,表面指丢失衣裳,深层暗喻丢失美好的品质。
(3)“温暖”的意思是暖和,句中表现张嫂为拾荒老人不计前嫌,帮助中年男子找到自己而感动。“羞愧”的意思是羞耻、惭愧,句中表现张嫂为对拾荒老人的误解而内疚和自责。
(4)①“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体现拾荒老人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②“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他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体现拾荒老人是一个不计前嫌,助人为乐的人。
(5)示例:一根筷子它是直的,当它插在水里时,就变成了弯的,所以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外表的美只是暂时的,内在美才是永久的。相貌的美丑决定不了心灵的好坏,要尊重外貌有瑕疵的人,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7.
【答案】
(1)②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③深夜里在深胡同的路灯下
(2)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开花时样子的叙述。
(3)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内心感到苦闷、忧伤。
(4)①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
②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③丁香花不争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
④丁香花盛于早春继而落入风尘,告诉我们不要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要敢于绽放最美的风姿。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