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五)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①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②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③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不辛苦,天天歇着。”“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④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园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⑤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⑥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⑦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⑧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⑨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我又笑起来:“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⑩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他答。“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根据“我”与莲池老人交往的经过,填写下表。
交往情形
老人给“我”的印象
“我”初见老人
有些年纪、噪音雄壮
①_______________
容易相处、生活简单
“我”劝老人买电视他拒绝
②_______________
“我”亲见老人隔池塘分辨野物
记忆很好、很有“功夫”
③_______________
淡泊豁达、超脱生死
(2)文章第①段描写寺院的环境,其用意是什么?
(3)作者给小说人物取名,往往蕴含深意,或契合人物的经历,或象征人物的品行,或暗含对人物的褒贬。你能分析一下作者给本文主人公取名“莲池”的用意吗?
(4)破折号一般用于对前面文字的解释和说明,也表示声音的延长或意思的转折。文章第④段末句有一个破折号,请分析其作用。
“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莲池老人的“功夫”是什么?作为学生,他练“功夫”的事,对你做人做事有什么启示?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葵花落处
麦淇琳
①木棉岛街心中学组织了为时两周的漆线雕夏令营,我在漆线雕作坊里认识了她,一个调皮又固执的女孩。同学们都管她叫小葵。
②小葵性子急,经常打断我的话,一会儿问我做漆线的漆泥为什么不是金色而是粉红色的,一会儿又问我怎样在瓷碟上画出好看的图样。我笑笑:“只要让心静下来。”
③一周下来,从调漆粉、制线到盘结,同学们都能用漆线在瓷碟上做出想要的图案。周作品的评选结果出来了,小葵的作品——《三朵葵花》竟然获得第一名。还没接过奖状,小葵便仰头问我:“老师,葵花不应该是粉色的,你能不能把我的葵花变成金色的?”
④我很好奇此时的她不关心奖状反而关心起“葵花”的颜色,便敷衍地说:“这是下周要学的流程,到时候老师再教你给作品敷金。”小葵欣喜地点头,连声说:“太好了。”
⑤双休日过后,小葵突然缺席了夏令营。我从她同学的口中得知,小葵的父亲已经去世,她与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平时在学校上课就老是迟到早退,这回连假都没请就消失了,八成是因为母亲病了。
⑥直到结营那天,小葵都没有再出现过。我看着小葵留下来的“三朵葵花”,粉红色的漆线盘成的葵花,仰着头,一株挨着一株,仿佛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想起小葵仰头问我的话,不愿食言于她,便用金箔敷好了金。
⑦约摸半个小时后,“三朵葵花”从粉色变成了金色,我不知道小葵家里究竟出了什么事,向她的班主任打听,得知小葵的母亲住院了。
⑧医院的病房里,医生正在查房,一个脸色苍白的女人无力地躺在床上,小葵站在旁边,悄悄地问医生:“我妈妈怎么样了?”医生说:“小朋友,你平时要多鼓励你妈妈,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⑨小葵的脸像一朵蔫了的葵花,眼神却很纯真,她望着医生:“我妈妈是不是病得很严重,她会不会离开我?”
⑩“不,不会的。你妈妈一定会好起来的。”我快步走进病房,把网兜里的苹果搁在桌上,安慰小葵。
?小葵惊喜地看着我,问:“老师,您说的是真的吗,妈妈真的会好起来?”我把包里的“三朵葵花”递到她面前,信心满满地点头:“金色的葵花代表希望,每株葵花都有光明的心,只要你肯相信。”小葵眼眶泛着晶莹的光:“是的,爸爸也说过,就算枯萎,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当一株仰着头的葵花。”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小葵为何那么在意她的“葵花”是不是金色的。
?此后,我常常去医院探望小葵和她的母亲。有一阵子,小葵的母亲疼得厉害,她撕扯着惨白的床单,情绪几度崩溃。看着小葵妈妈瘦削的脸庞,我的嘴巴动了一下,但是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抱了抱她。这时小葵突然出现了,她手握《三朵葵花》,对母亲说:“妈妈,你不是告诉我人不能没有希望,我们一家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像葵花一样有光明心,紧紧挨在一起。现在爸爸不在了,我们更要坚强,更要勇敢,不是吗?”
?小葵妈妈忍着痛,伸手摸了摸女儿的脑袋,轻轻地点头。
?几天后,我接了一个任务,去省城给一所职业高中的学生做培训。我对小葵说:“老师明天就要离开了,你好好照顾妈妈,有事随时给我发信息。”
?小葵靠上来,一只手拿着她的《三朵葵花》,小葵把它放在我手中:“老师,我把葵花金色的希望送给你,等明年暑假,我还跟你学做漆线雕,好吗?”
?我点着头:“行,明年暑假我等你来。”小葵握着我的手,很久都没有松开。
?不久,收到小葵发来的一条微信,说她妈妈出院了。我仿佛看到小葵的脸上绽满了阳光般的笑容,像葵花一样明亮。
?自那以后,每当我遇到生活中的难事,只要看一眼桌上那三株挨在一起、仰着头的金色葵花,心里便充满了力量。我相信这世界上,一株葵花即便是落了,仍然会站成仰望的姿势,以一颗光明的心等待雨水,等待希望。
(1)文章以漆线雕作品《三朵葵花》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下面的空白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做出“葵花”图案→改变“葵花”颜色→_______________→传递“葵花”信念→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画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小葵惊喜地看着我,问:“老师,您说的是真的吗,妈妈真的会好起来?”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看到小葵发来的妈妈出院的微信后,“我”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慨。请紧扣选文第?段,以“我”的口吻给小葵写一段话。(不少于40字)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漫长的告别,亦是相聚
①两年前的中秋节,她的老父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主治医生跟家属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时,她只见医生的嘴在翕动,却完全没听明白医生在说什么,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在轰响:我的父亲,多才多艺、永远是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居然要倒下了,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啊!
②父亲是一所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副教授,退休后回到乡间生活。他用了十多年时光,将老宅改造成花园中的房子。他会好几种乐器;他的书法亦写得很好;他还有一手好厨艺……退休后,父亲还迷上了视频拍摄和剪辑,将自己的乡居生活拍摄成小视频,配上音乐、字幕,传给远方的儿女看。他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中年人的样子,所以,她虽然已经结婚生子、年届不惑,但只要回到娘家,就感觉自己依然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少女。父亲的健硕与能干,让她误以为这种生活是永恒的。而今,命运突然在暗处发出裂帛之声。
③她和弟弟没有把病情的严重程度向父亲和盘托出,但父亲是何等聪明之人,她不相信能瞒得过他。表面上,父亲是豁达的:他依旧平静地带着小拖车,与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他会写“秃头老于又回来了”之类的行草,裱好,张挂起来,来调侃自己的变化。但知父莫若女,她依旧会敏锐地捕捉到父亲的慌张:他的药快吃完了,新买的药刚用加急快递发货,他为此焦虑了一天:他记不起专家的名字了,满脸是迷路小孩的惶恐……他忽然而至的软弱与慌张让人揪心。
④那天,他看到女儿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往返老家的一百多张高铁票,就不安地问:“闺女,都是我拖累了你,将来,回想起这段生活,除了劳苦,你会觉得一无所得吗?”
⑤最后这句话提醒了她,她意识到,要令父亲感到安心,两代人都必须扬去那些临近告别时分的惊慌、软弱与忧郁。她必须为每周回家探望父亲的漫漫长途,寻找新的意义。因为父亲的病,她的先生推掉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弟弟关掉了他的麻辣烫店,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围绕在父亲身边。如果仅仅是为了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只剩下面对病魔的无奈与感伤,那么,家人的探望越是频繁,家人的爱越是深厚,家人对他越是有求必应,父亲心中累积的负疚感恐怕越是沉重。
⑥她必须想办法,让父亲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平静安然地接受这些为了告别的相聚。
⑦她想出的办法,是与父亲一同重读《唐诗三百首》。她的理由是,作为理工科博士,她如今文学方面的记忆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她想补补课。父亲听闻自己还有这等余热可以发挥,欣然应允。他特意请人在庭院中搭了一座竹木小亭子,并在亭子里安设茶几一张,软凳三两只。天气好的时候,就与女儿在里面喝茶、品诗。
⑧父亲通晓音律,有时,他还为唐诗《春江花月夜》配上曲调,吟唱出来。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开阔,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喜悦;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怅惘,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他吟唱时,她在一旁弹拨古琴。一曲毕,二人久久不言,沉浸在春江月夜的场景中,完全忘记了尘世中的种种无奈与苦痛……从一年前的初秋开始,每个周末,她都会回家上一堂这样的“诗词课”。她私下里期待,父女俩的课可以上得久一点,再久一点。上完唐诗,还有宋词;上完宋词,还有元曲。
⑨父亲偏爱沉郁顿挫、悲凉慷慨的杜诗。一谈起杜诗来,他就忽然恢复了当年在讲台上的精神头,踱步来去,敲打案几,为杜甫的意气风发而目光炯炯,为杜甫的失意困苦而黯然神伤。他忘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忘了一针自费药的价钱,忘了化疗时那翻江倒海的难受劲儿。他豁达地说:“女儿,我竟然有机会重讲杜诗,我要感谢你,不知道为什么,讲起诗歌来,好像生老病死都不那么可怕了。老爸虽然没有老杜的才气,没有给你留下一首好诗,可将来,你会记起这个月夜,记得多少年前老爸是怎么跟你说杜甫的诗的,那一天你会忽然记起我来,我们就好像重逢了。”
⑩终于,父亲不再为他的病如此拖累儿孙而满心歉疚了,他接受了她的说法:“现在的人忙于生计,都聚少离多。但是老爸,你这一病,让我们明白,人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既然短的是相聚,长的是分离,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交心的相聚就更难得,所以应该对这种相聚心怀感恩。
?一个秋天到了,桂花香了,剃了光头的父亲还活着。在父亲的“吟诗亭”里,父女二人围绕古诗的漫谈还在继续。她意识到,亲情像桂花一样,近嗅香味浅淡,若你在月夜下远远行来,它却像风中的蜜糖一样丝丝流淌,这种幸福,是告别也泯灭不了的。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3)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赏析结尾段画线句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
齐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日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在山区,林火可能会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1)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画线词语“可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①据报道,河南长垣县一家歌舞厅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使其1分钟内连爆近10次。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②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符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④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的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⑤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选文有删改)
(1)第②段中的画线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在了解了空气清新剂之后,请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应该如何科学地使用空气清新剂。(写出两点即可)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纪念白求恩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②③自然段突出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句式,并分析其作用。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4)阅读材料,仿照示例,至少运用选文中的一个成语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山县病逝。
示例:2011感动中国人物王万青的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曼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2)第④段画线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请你说一说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5)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我”与老人聊天后熟识,②说话有趣、很有道理,③“我”亲历他“立坟头”“平坟头”的事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出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老人淡泊悠然、豁达安静的形象(或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3)文中主人公在寺院守护钟楼,他常常坐在院里的荷花池旁,这是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形象。莲花高洁淡雅,象征老人工作尽责、生活简朴、淡泊悠然的品质。所以作者以“莲池”为他取名,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意。
(4)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老人做的清除杂草、狗粪的工作报酬的说明。这些劳动并不会单独再给他工资,而是包含在四元钱的看护钟楼的报酬中。这里突出老人工作尽责,不重金钱的人生态度。作者看似闲散的一笔,实际上含着对老人的精神的赞美。
(5)从老人把能隔着池塘分辨钟楼中的野物当作“功夫”,从老人谈话中说有挂碍就会把“功夫”破了,可以看出老人的“功夫”是不同于一般人的视力和听觉,对工作尽职尽责、专注的态度。作为学生,我应该专注于学习,应该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贡献力量。
2.
【答案】
(1)揭示“葵花”寓意,送出“葵花”留念
(2)“惊喜”是“又惊又喜”的意思,写出了小葵听“我”说“妈妈一定会好起来”后,由担忧到放心的情感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葵对妈妈的关爱之情,也从侧面表现出“我”对小葵的安慰起了积极作用。
(3)①善良守信。“我”想起答应小葵给《三朵葵花》敷金的事,不愿食言于她,便用金箔敷好了金。②乐于助人。知道小葵的母亲生病住院后,“我”鼓励小葵并常常去医院探望小葵和她的母亲。③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在经历小葵的事后,“我”遇到难事时只要看一眼金色葵花,心里便充满力量,以一颗光明的心等待阳光,等待希望。
(4)示例:小葵,妈妈出院了,我真为你高兴啊!想必经历过一番磨炼,你的内心一定变得更加强大了,你真了不起,人与人在世间都是相互支撑的,感谢你送给我的葵花,愿我们都能像葵花一样坦然面对困厄,始终拥有一颗光明之心。
3.
【答案】
(1)她为了让患肺癌晚期的父亲能安心地接受家人的陪伴,采用与父亲一同重读《唐诗三百首》的方法,让父亲不再因他的病拖累儿孙而歉疚,并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2)对父亲的敬仰、对父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的意外、内心无法接受的痛苦。
(3)交代了父亲的多才多艺、健硕能干及对儿女的疼爱,解释了上文她无法接受父亲患病的原因。
(4)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讲杜诗的投入,表现了父亲对杜诗的喜爱。
(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亲情带给人的幸福、甜蜜,而且亲情带给人的幸福是永恒的,无法泯灭。
4.
【答案】
(1)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在山区林火会爆燃,但不绝对,删去后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举例子,列数字。列举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
(4)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
5.
【答案】
(1)不能。“可能”表示估计,意思是“不很确定”,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使用中都会发生爆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空气清新剂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生成新的污染物。
(3)示例:①尽量少用或不用。②如果使用,尽量选择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较为知名的品牌。③经常更换使用不同品牌的空气清新剂。
6.
【答案】
(1)纪念白求恩,就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2)对比论证。突出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明确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论点。
(3)运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表现力更强,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深。
(4)示例:作为一名加拿大共产党员,您不远万里,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您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您用您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含义。您的死重于泰山,您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7.
【答案】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一切”表范围,表明怀疑精神是全部学问的基本条件,无一例外,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选文的论据。?
(5)示例:在学习上不懂就问,思考同学们的观点正误;善于发问,发现问题并解决;不向权威低头,保留一份怀疑;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怀疑建立知识基础。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