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七)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病房这个舞台
①从医20年,我常常在患者及家属濒临崩溃的时候给予安抚,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予支持,在他们歇斯底里发作的时候默默忍受。是的,医生一直是给予者,得到的回报就是患者及家属的一句肯定、一个微笑。仅此而已,却也足够。
②唯独在救治这个19岁彝族男孩的妻子时,我感觉自己是被给予者。
③患者是个极度消瘦的彝族女孩,当时是被背入病房的。我看了一下入院证:16岁,右下腹包块待诊。病人身高一米六,体重不到60斤,犹如一具骷髅,瘦弱的程度和非洲难民并无二致,没有力气回答医生的提问。她腹痛两月,伴间断性发热,右下腹有包块。
④从穿戴看,女孩绝不是来自富裕家庭,而她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都必须在充足的营养支持下才有可能完成,费用不少。所以,我必须先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⑤几分钟后,我见到了一个男孩,经介绍得知是患者的老公。他身高一米七左右,黑黑瘦瘦的,衣着简单干净,【A】清亮的眼睛清澈动人。
⑥“这个女孩病得很重,她的爸爸或者舅舅怎么没来?要是这家里只有两个小孩过来治疗,没有一个拿主意的人,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当面临困境时,我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就非常大了。”
⑦听出我担忧的语气后,男孩犹豫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用夹杂着彝语的汉语对我表达:“家里不会有人来了,所有人都叫我不要管她,说她没救了。县医院的医生让我背着她回家等死。但我舍不得,她明明没死嘛!我就去求全村的长辈,挨家挨户去磕头,终于凑了两万块钱。家里老人说,无论能不能救活,就这些钱了。医生,无论怎样,我都要救她,请你救救她!”说到最后,【B】他清亮的眼睛愈发地清亮。
⑧就这么一个19岁的孩子,毫无保留地信任我,我突然感到压力很大。我详细地给他讲了治疗方案,要做的检查,需要的费用,以及他妻子可能面临的难关。他不眨眼地听完,一直点头。几天过去了,除了女孩的生命体征比来时平稳,其他并无明显好转,而我查了一下费用,差不多用掉了5000块。
⑨我把男孩叫到办公室,说:“现在已经花了快5000元了,疗效仍然不是很理想,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吗?”我多么希望能够帮助他。谁料他迷惑不解地看着我说:“没有啊,我觉得疗效很好啊。”“哪里好啊?腹痛依然很重,包块没有变化,晚上还会发烧……”还没等我说完,男孩打断我:“但是她开始吃饭了!医生,她吃饭了嘛!”我没再说什么,【C】因为我看到他清亮的眼里闪着光。
⑩又过了十几天,早上查房时我发现女孩已经可以坐起来,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也梳成了麻花辫。那一刻,我稍稍松了一口气,我没有辜负男孩对我无条件的信任。而这时候,男孩的2万元钱已经用了一半,接下来我必须更加精打细算。
?有一天,我看见男孩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妻子一起在病床边吃饭,而是一个人在楼梯口吃方便面。我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怎么不吃盒饭啦?”他笑了一下,对我说:“省点嘛。”当时我想给他买一盒饭,转念一想觉得不合适,便笑笑说:“慢慢吃。”他也回报了我一个阳光般的笑容。
?40天过去了,女孩的情况终于逐渐稳定。为节省费用,我建议他们回县医院继续治疗。他们出院那天,我正在上门诊。忙碌中抬起头,男孩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诊室里,有点局促的样子。我问他:“出院后吃的药取了吗?”“取了。”“注意事项、要复查的内容记住了吗?”“记住了。”“出院证拿给县医院的医生,好让医生照着治疗。”“知道。”男孩一边点头一边回答。
?他没多说话,但清亮的眸子里一直有什么在流动。他朝我深深地鞠躬,然后就一直这样弓着背、低着头、倒退着走出诊室。那一瞬,我的视线也模糊了……
?病房就像一个舞台,病痛、金钱、亲情、道义的累加犹如聚光灯,常常把人性的缺点无限放大。而这个男孩,以19岁的年纪,默默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们这些见惯人情冷暖的医生赞叹不已。他让我懂得,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家属,犹如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陪伴着我们在艰难的从医道路上继续前行。
(选自《特别关注》,原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男孩做了什么事?
(2)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多次描写男孩清亮的眼睛,试分析【A】【B】【C】三处分别表现了男孩怎样的品质或心情?
【A】清亮的眼睛清澈动人_______________
【B】他清亮的眼睛愈发地清亮_______________
【C】因为我看到他清亮的眼里闪着光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中“我”感觉自己这次是“被给予者”的原因。
(6)选出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第①段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医生的辛苦和无私付出,他们是“给予者”。
B.“事先交代病情”“不给他买盒饭”的情节说明了作为医生的“我”不想承担责任。
C.选文第?段画线的词语“终于”,既表现了治疗时间长,也表现了治疗的难度大。
D.结尾段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呼应标题,也表达了“我”对彝族男孩的赞叹。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
(2)【甲】段的景物描写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请赏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一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5)【乙】段中渔夫喝彩这一情节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像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已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学》)
(1)第③自然段“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一句中画线词语突出了父亲的什么精神?
(2)第③自然段中,面对母亲叨唠,父亲的态度是什么?父亲为什么能够保持这种态度?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的作用有哪些?
(5)写出三点父亲具有的优秀品质或精神?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b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a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2)文中画线句子a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b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简洁雅致的素漆器
①近日,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展览上,一套素雅清髹的漆食器引人注目。整套漆食器胎质轻薄,清雅素髹,造型简洁,漆色光亮,是反映这个时期一色素髹漆器水平的标准器。这让人们品味到宋朝人追求清新高雅的文化意趣。
②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髹饰录》称“质色”“单素”。这种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素髹漆器是漆器中最为简约、承袭时间最久的类别。
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朱漆碗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一色素髹漆器。以后各个朝代均有素髹漆器出现。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品类有碗、钵、盘、碟、盒、奁等生活日用品,也有雅致风物古琴等,出土数量大盛于前,在历代素髹漆器中堪为典范。
④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任何繁饰,不求过分华丽,这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契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
⑤素髹有一色、异色之分。宋代一色素髹漆器有黑、朱、紫、绿和金漆等色。异色素髹,有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圈足异色之分,还有漆层异色。朱、黑二色沿用时间最长,二色可单独使用,也可同髹于一器。朱髹漆器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渲染出喜庆气氛,广受欢迎。宋代漆器尚朱,红色漆器品格甚高。宋代禁朱漆法令不断,朱漆受到严格限制,所以,目前出土异色素髹漆器中,几乎无通体朱髹漆器。
⑥宋代素髹漆器还有一个特点,喜在器外壁或器底以朱漆写铭文,说明漆器制作地点。据《东京梦华录》载,宋开封有漆行和漆店,《梦粱录》也记述当时临安漆铺林立,城内大街及诸坊巷“连门俱是”,“湖州西王上三”铭文漆器的出土就是一个例证。
⑦宋代制漆工艺精细,对生漆质量要求严格。据南宋诗人赵蕃《验漆》一诗记载,当时检验生漆方法繁复:“好漆清如镜,悬丝似钓钩。”用灰工艺上,宋代多数漆器有较厚漆地仗,灰底含漆量很高,非常坚固。乐器制作中宋人已能用透明漆调制出纯度、硬度都适中的纯朱色漆。素髹漆器看似简单,实则制造复杂,耗时很长,可谓慢工出细活。
⑧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独具时代气息的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息息相关,造型简洁雅致。总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慢生活的态度。
【注】①髹,读音为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篇文章先后介绍了素髹漆器的概念、历史、特点、工艺质量等内容。
B.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品类有碗、钵等生活日用品,也有雅致风物古琴等。
C.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
D.宋代一色素髹漆器有黑、朱、紫、绿和金漆等色,因为金色高贵,所以宋代漆器尚金。
(2)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宋代禁朱漆法令不断,朱漆受到严格限制,所以,目前出土异色素髹漆器中,几乎无通体朱髹漆器。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湖州西王上三”铭文漆器的出土就是一个例证。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谈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徵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徵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徵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通读全文,作者谈论谅解问题,重点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思路)。
(4)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家之大
周云龙
每个人都要选一座高山去攀登。
在某方面卓越成就的人,谓之大家。大家之大,除了专业成就之大,还大在哪里?
雕塑家吴为山,给500多位名人做过雕塑,他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长2厘米,手形也更为扁平。有主持人问,两个大拇指怎么不一样?吴为山说,劳动创造人啊,因为泥塑的时候,经常用右手推,它就发达了。有人说,科学是忙出来的,艺术是闲出来的。事实上,吴为山很忙,只要是他创作的雕塑,每一个平方毫米都是他的手指做的。在创作“南京大屠杀”系列作品时,他曾经晕倒在工作室。
96岁的吴孟超,从医75年来,把16000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因为日复一日的手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他的手指都变了形,拇指、食指、中指是相向弯曲靠拢的,像个钩。畸形的手指,其实是拯救患者的“上帝之手”。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而吴孟超的手“像长了眼睛一样”,可以直接伸进去,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止住。82岁那年,医院收治一名患者,肿瘤有篮球一般大,别人都不敢做,年轻同事提醒吴老,手术失败了会影响您的名誉,他说:“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他因此被称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最初,秦大河希望学习数学或物理专业,由于报考地学专业的人太少,当年被调到地质地理系。在学习自然地理专业时,他对冰川研究产生了兴趣。1989年7月,一支由6个国家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仅仅靠着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从南极半岛顶端出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时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秦大河就是其中一员。这次横穿南极,选的是一条最为艰难的路线,每个队员必须在体力、精神和技术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训练期间,一直壮实的秦大河没有想到,检查牙齿时发现了问题。南极内陆平均气温零下50多摄氏度,在那里获得热量完全依靠食物。一旦牙齿出现问题,无法吃东西,就不能坚持到底,生命也会受到威胁。秦大河当时主动要求一次性拔除10颗牙齿,最后镶上了一口假牙。
三百六十行,“爱一行,干一行”易,“干一行,爱一行”难,而爱到手掌扁平、手指畸形、腰背弯曲、牙齿拔光,多少人可以做到?多少人能够坚持?大家之大,非官大权大架子大,是学问之大、毅力之大、精神之大。
晚清大学问家王国维提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诗意的表达,可以精炼成三个字:立、守、得。人生的这三种境界,其实大致对应人在职场上三个递进的业态:成家立业,曰职业;成名成功,曰事业;成就他人,曰志业。事业是对职业的超越,志业又是对事业的超越,志业的最大诉求是奉献自己,成就他人,完成使命,创造价值,并非简简单单的有志者事竟成,要有本领,要有担当,要有情怀。吴孟超在《朗读者》节目中有一段精彩解读:“作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你需要学多少东西才能免于自己的无知,你要保持怎样的荣誉心才能免于自己的无行,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千万个病人之后免于职业性的冷静和无情。”
职业万千,而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成才成功的路径也是相通的:免于无知,免于无行,免于无情,人才有可能成为成就他人的人。在大家们不为人注意的细节里,人们看到的是质朴无声而又超绝的大家风范。
(1)文中记叙了哪几位大家的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些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有哪些观点可以用以回答“怎样做才能成为大家”?并据此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3)请你列举一位大家,并简述一件能体现其“大”的事情。
(4)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三百六十行,“爱一行,干一行”易,“干一行,爱一行”难,而爱到手掌扁平、手指畸形、腰背弯曲、牙齿拔光,多少人可以做到?多少人能够坚持?
参考答案
1.
【答案】
(1)彝族男孩四处借钱,给大家都认为救治无望的妻子治病,妻子好转后,他向“我”表示感谢之后离开。
(2)运用比喻(夸张、外貌描写),形象生动(突出)地写出了彝族女孩消瘦的程度,表现了女孩病得很重。
(3)质朴(纯真),对“我”治好女孩病的期盼,因女孩病情好转而喜悦(激动、兴奋等)
(4)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孩对“我”的感激之情,也表现了男孩的善良(懂得感恩等)。
(5)“我”得到了男孩无条件的信任;“我”得到了他的感激之情;他向“我”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让“我”懂得从医路上还有这样的家属的陪伴。
(6)B
2.
【答案】
(1)【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
(2)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衬托了“我”想要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3)①“踊跃”一词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
②“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后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4)“回望”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表现了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的描写呼应。
(5)不可以。这一情节表明了归航速度之快,也说明了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
3.
【答案】
(1)为了村民(大家)的利益不畏风雨(勇往直前)的精神。
(2)毫不在意(并不在意)。
①因为父亲明白,母亲的叨唠实际上是对他的心疼、关心;②父亲还沉浸在无私奉献后的满足之中。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把“山塘”比作“气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枯水期、丰水期山塘形态的变化,侧面表现出了父亲的满足之情。
(4)①“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表明了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写的就是父亲与雨的故事;③借“雨”来赞颂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5)责任心强、甘于奉献、顾全大局。
4.
【答案】
(1)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2)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旋”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4)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
5.
【答案】
(1)D
(2)“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示范围,说明目前出土异色素髹漆器中,差不多无通体朱髹漆器,说明宋代禁朱漆法令不断,朱漆受到严格限制,但是又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湖州西王上三”铭文漆器的出土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宋代漆器喜在器外壁或器底以朱漆写铭文,说明漆器制作地点的特点。
6.
【答案】
(1)①谅解别人的重要性;②如何学会谅解别人。
(2)道理论证。论证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分论点。
(3)作者首先详举了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魏徵的典型事例,然后又略举了齐桓公谅解管仲和蔺相如谅解廉颇的两个事例,从正面论证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反面举例进一步论证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韩愈的话强调了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此处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则宽容的态度,赞扬了古代君子的做法,突出了人际交往中“谅解”的重要性,非常具有说服力。
7.
【答案】
(1)故事:①雕塑家吴为山用右手推泥塑,让自己的右手大拇指扁平,比左手大拇指长了2厘米,甚至晕倒在工作室。
②吴孟超拿手术刀的手指变形,止血时手到血止,不惜名誉勇于替病人手术。
③秦大河为了南极科考主动拔牙。
作用: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大家之“大”大在学问、毅力、精神,增强了说服力。
(2)①干一行,爱一行,要坚持。
②要有大学问、大毅力、大精神。
③追求志业,要奉献自己,成就他人,完成使命,创造价值,要有本领,要有担当,要有情怀。
④要能够免于无知,免于无行,免于无情。
观点: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热爱自己的专业,要有各种优秀的品质或精神(德才兼备)。
(3)示例: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非典”、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两次疫情汹涌而来的时候,都是他临危不惧,以科学理性的判断,敢说真话,让政府当机立断,让疫情得以控制,保护人民的健康。
(4)句中运用俗语,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持之以恒对于干事创业极其困难,抒发了作者对吴为山、吴孟超、秦大河等“大家”的赞美之情。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