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九)(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九)(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21: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九)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呵,中国心
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到许许多多有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颗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颗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么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一代,缠绵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吗?
呵,中国心,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敌人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部队碰到敌人布下的雷区。因扫雷器坏掉了,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放下枪支,从容地滚向雷区。顿时,雷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部队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自己也走完了闪光的人生之路。
祖国——难道还有比这更为神圣的字眼吗?为了她,多少人献出了勃发的青春!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的心里,祖国的位置永远高于一切,高于一切!
呵,中国心,中国心!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生命垂危的华侨,叫儿女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精制的盒子。儿女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等父亲用颤抖的手接过去,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抔黄土!一个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看重这一点分文不值的黄土?这是他离开苦难的祖国时含着热泪揣在怀里带走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当年,我为生计所迫离开了祖国可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祖国啊!我每每望着这抔土,思念遥远的故土……终于我的心愿得到了实现,祖国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了!……可惜我无法再为她出力了,这是我终身的遗憾……”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把毕生积累下来的财产献给祖国,并要求儿女们回到故土去,建设祖国……
这是什么时候?——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什么地方?——远离祖国的地方。可他还是深深地眷恋着祖国、热爱祖国!这是一颗多么火热的赤子之心啊!
呵,中国心,中国心!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1)文中讲了三个故事,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2)文中选取的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老华侨“精制的盒子”里装的是“一抔黄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4)文中引用的歌词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脊背
奶奶的背脊像什么呢?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我有些忧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脊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每一个阶段给我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的。
幼年时,奶奶的脊背是一张温暖的摇篮。无论走到哪里,奶奶都把我背在背上。那时候,我喜欢热闹,哪里热闹我就吵着要到哪里去。我的这个脾性正合了奶奶的意,因为她喜欢看戏,有了我这个小祖宗,她去看戏就成了理所当然。每每听说有庄子唱戏,奶奶早早地把一家人的晚饭烧好,就背着我跑出了门。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对于戏文却门儿清,还能唱上一些。我在路上无聊的时候,奶奶就哼着戏文逗着我。我呢,被背篼兜着,一摇一晃的,在摇篮里一样,不大一会儿就在奶奶的催眠曲中睡着了。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戏一般都唱了十之八九。奶奶呢,背着风,靠在稻草堆上,眼睛盯着戏台,嘴里哼着,手里打着拍子,背篼一晃一晃的,那真是一种不一样的舒适呢。看到我醒了,不闹腾,她也不问我;但是只要我哼唧一声,她就会从口袋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一两粒糖果塞进我的嘴里。有了糖果,还有热闹,我自然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了。
看完了戏,一般都是深夜了,但是只要附近有卖零食的,奶奶就会跑去买上一点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给我吃来醒瞌睡,以免睡着了感冒。我呢,就一直从戏台下吃到家里,就是嘴酸了,嘴干了,也不愿意停下来——要知道,那时这可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美食。
读书了,奶奶的脊背是一座平稳的桥。那时,我在小河那边的小学里读书。只要下大雨,山洪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从峡谷里冲下来。我们放了学,气喘吁吁地跑到小河边。河滩上都被洪水吞没了。它咆哮着,翻卷着,裹挟着树枝、砂石和泥土一头撞了下来。那声响,声如奔雷,那气势,万马奔腾。我仗着自己会点水,脱下鞋子,把裤管绾到膝盖处,想试一试。但一下水,我就吓得退了回来。那脚底的沙“嗖嗖嗖”地往下蹿,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脚都踩不实,还怎么过河?奶奶在对岸看到了,嚷嚷着。虽然听不见,但她那团团转的焦急我还是看在眼里的。好在小伙伴的家人也赶来了,他们在河中很快拉起了一根绳子。奶奶从不容许我一个人摸水过河,说怕我被水冲走,她总是固执地要背我。那么大的水流,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摔倒,我吓得趴在奶奶的背上,闭着眼睛不敢看,只是心里默默地祷告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
等到过了河,提着的心放下了,我从奶奶的背上溜下来,抱着奶奶的脸就亲。这么大的孩子还亲奶奶,羞不羞?乡亲打趣我。我也不害羞,我奶奶,我怎么不能亲了?那时,奶奶的脊背还是一根屋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虽然有父亲,但是最后做决定的一般都是奶奶。人们都说,我的奶奶撑起了半边天,这话我信。
而现在,奶奶的脊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圆。也许是一生的劳动太过辛劳,奶奶四十多岁的时候,腰就弯了,而现在弯得更厉害了。虽然拄着拐杖,但是头却在拐杖头的下面,似乎脊背支撑不住她的身体似的。有时候,我就悲哀地想,要是没有拐杖,奶奶是不是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呢?但是,奶奶却想得很开,人生不就是求一个圆满吗?要是哪一天,我真的成了一个圆,你们不要悲伤,因为那是圆满的圆。要高兴,知道吗?我强笑着,心底还是有些涩涩的。
这就是我奶奶的脊背。
(1)文章以“奶奶的脊背”为题,有什么好处?
(2)画线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详略得当,请简要概括详写奶奶的两件事。
(4)尾段说“我强笑着,心底还是有些涩涩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只需一颗悲悯心
①经常来我们小区清洗油烟机的,是一个长相周正的山东小伙子。他不但油烟机洗得干净,而且干活很利索,从来不在地面上留下任何油腻痕迹。所以,这个小区里,谁家有了活,首先想到的是给他打电话。只是,这个小伙子寡言少语,常常闷着头来,再闷着头去,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
②那天,我打电话叫小伙子来清洗油烟机。我们俩把油烟机从楼上抬下来后,他便一如既往地闷着头干起活来,我呢,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翻杂志。
③正做着,他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满手油腻的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我凑过去,说:“来,我帮你。”说完,从他的口袋里掏出手机,接通后,贴到他的耳边。是老乡来的电话,他叽里呱啦,说了半天。
④他半蹲着,为他捧着手机的我,也半蹲着——我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他身上散发出的浓烈的油腻与汗水混杂的味道,呛得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
⑤末了,我把手机重新放回他的衣兜里。他接着默默地干活,我呢,仍旧在旁边无聊地翻那本杂志。
⑥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来,朝我笑笑,说:“谢谢你啊。”
⑦我一愣,颇有些意外。
⑧他顿了一下,再笑笑,极认真地说:“你为我拿手机,呵呵。你和别人不一样,真的。你挺好的。”
⑨或许,我刚才的那个举动,赢得了他的信任。一直沉默寡言的他,开始与我攀谈起来。他说,他在这座小城干了四五年活了,服务过好多人,也见了许多事,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品尝过。
⑩“好多人都嫌我们脏呢,不愿意接近我们。你刚才帮我接电话的样子,真亲切,就像我的一个大哥。”说完,他咧嘴,又是一笑。
?我也笑了。看来,我刚才的举动,的确给了他不少好感。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去年冬天,三九的那几天,我给你们小区里的一家洗油烟机,”他打开话匣子,开始讲关于他的故事,“那天,天气特别冷,冻得我手指僵直。实在坚持不住了,我把摊移到了一层的楼道里。果然,背风的楼道里,暖和多了。我生怕弄脏了楼道,清洗的时候,特别小心。
?“就在那台油烟机快洗完的时候,底层的一户人家门开了,从里边走出来一个汉子,长得凶神恶煞的,他见我在楼道里干活,脸一沉,大声地喊起来,要我赶快搬到外边去,说这样会弄脏他们的楼道,而且,会有油腻味钻到他家里。
?“我央求说,大哥,外边冷,这台油烟机很快洗完了,洗完后,我马上走。哪知道,他容不得我解释,骂骂咧咧,要我赶紧滚出去。我没办法,又一点一点地把摊拾掇到了楼外。外边,北风呼啸着,像刀子一样。
?“不过,我也遇到过不少好心人。也是去年冬天,我在民政局大院干活,那天也很冷,我正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一个看门的老师傅看到我,他问我冷不冷,冷就到屋子里边来干。我连忙说,不冷不冷。人家越是好心,咱越要客气些才行。其实,多暖的屋子,也只能让身体暖一会儿,而一句善良的话,却可以让人抵御寒风啊。”
?那天下午,小伙子和我说了好多话,也给我讲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我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也许,是少了悲悯的人心、丧失了人情味的世道,让他学会了噤声不语,是冷言冷语冷遇,让他那扇原本该敞开给这个世界的心门,黯然关上。
?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所需要的,真的不多。也许,一颗悲悯的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高悬在寒冷尘世的一轮暖阳。即便是这样遥远而微薄的温暖,沐浴在其中的他们,感受到的,却是这个善良的世界对卑微生命全部的理解和尊重。
(1)请你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点
事件
“我”家楼下?
?
??
①_______________?
?
?
?
?
?
??
小区一楼楼道
小伙子被汉子赶出楼道
民政局大院
②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他身上散发出的浓烈的油腻与汗水混杂的味道,呛得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
(4)请你说说文中的“小伙子”的性格特点。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好,沙尘暴来了
①2021年3月15日,受冷空气影响,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省市出现了明显的沙尘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这也是近10年我国遭遇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范围也是近10年最广。因此,北京市教委发出通知,学校、校外教育机构暂停户外活动并做好健康防护。北京首都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总计1141架次,已取消247架次,取消率21.65%;北京大兴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846架次,已取消181架次,取消率21.39%。
②为何3月易生沙尘?北京市气象台介绍,3月份观象台常年平均(1981年至2010年平均)沙尘日数为2.4天,最多为12天(1954年),2000年以来最多9天,出现在2001年。最近一次沙尘暴出现在2015年4月15日。2020年3月18日曾出现扬沙天气。
③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介绍,沙尘的来源主要是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今年少雨,温度又偏高,导致地表比较干燥。沙尘暴形成一般有三个条件:地表裸露,干燥少雨,加上冷空气影响。这些传统的沙尘地,一刮冷空气,就会把沙尘卷起来形成沙尘暴,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形成的沙尘暴,会随着冷空气向东部、东南部输送。
④北京每年春季都会有沙尘天气,只是强度不一样。有些年份弱一点,近十年,沙尘暴都比较弱了。原因是冷空气比较少,但是冷空气少的话,雾霾就会多。
⑤沙尘天气里,眼睛往往最容易受伤。如果眼睛有异物感,说明沙尘就在角膜上,采取揉搓等不恰当的处理,就会使沙尘镶嵌其中,这样最容易发生感染。应该用清水及时冲洗眼睛,如果情况严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由于沙尘本身携带了病菌、污染物,进入眼睛接触到结膜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外出返回后立即清洗。沙尘天气里最好别戴隐形眼镜,因为这样会使眼睛更容易受到损害。如果风沙过大,外出时最好戴上风镜进行保护。
⑥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这种颗粒经呼吸进入各级支气管,沉降于肺泡,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在以上病变的基础上,肺癌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此外,沙尘中可吸入颗粒物表面吸附着细菌病毒等多种有害病原体,导致一些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大大增高。沙尘天气下,抵抗力比较弱、本身就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防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即便出去最好也戴上口罩。
⑦天气干燥合并沙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被风尘带走,水分散失速度快,造成皮肤粗糙,毛孔变大,脏东西进去后容易堵塞毛孔,影响皮肤功能。补水、保湿、适当的防晒是沙尘天气保护皮肤的首要功课,外出要尽量避免沙尘直接接触皮肤,可以使用一些保湿的护肤产品,但是太油的反而容易吸附沙尘。此外,要注意从内部补水,多喝水。
⑧沙尘天气要做好防护。沙尘天气时不宜开窗通风,等沙尘过去之后再开窗。沙尘天气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以免旧病复发和出现新的疾病。在沙尘天气期间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眼镜、帽子和纱巾;尽量避免骑自行车;勤洗手、脸,多喝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室外能见度差,因此外出时应当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要尽快就诊,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的语言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请从第③段中找出一个例子并具体分析。
(3)请根据选文简要说明沙尘暴对人的影响。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沙尘暴形成一般有三个条件:地表裸露,干燥少雨,加上冷空气影响,所以3月份易生沙尘。
B.沙尘天气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因此北京市教委发通知,学校、校外教育机构暂停户外活动并做好健康防护。
C.沙尘天气里,穿红色衣服相对于穿黑色衣服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D.沙尘天气里外出时戴风镜或者隐形眼镜,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蝃蝀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往往是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注】①蝃蝀(dì
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3)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4)“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往往是天气晴雨的预兆”中画线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请列举全文主要的两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伙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概括文章的中心观点。
(2)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享一下你由文字这座桥梁“和作者会面”的经历。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样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
(1)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用生活中人们对结交有趣之人的期盼引出“有趣的人不苟且”。
B.文章第④段先后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C.文章第⑤段为证明生活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有趣的人,用他吃柿霜糖这一趣事作为事实论据。
D.文章结构严谨,第①段引出论题,第②到第⑤段分析说理,⑥⑦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一个有趣的人”。
(2)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也很喜欢在女儿被窝里藏玩具、书本、小梳子等,给女儿惊喜,并让她乐此不疲地“扫雷”。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地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地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再踢一脚吗?
C.战国时代,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曾经担任右庶长,后来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严君。公子疾为人幽默风趣、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3)结合选文,请你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趣的人。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不肯让别人用中国地图擦球。
②一位战士为捍卫祖国尊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滚向雷区,为部队开路。
③生命垂危的老华侨临终前拿出收藏的祖国的一抔黄土,立遗嘱将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并让儿女们回归故土建设祖国。
(2)不能。这三个事例是按小孩、战士、老华侨的年龄顺序排列的;另外,每个事例与它前面的歌词是一一照应的。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3)这抔黄土饱含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老华侨常常望着这抔黄土,思念遥远的故土,他把这抔黄土看作家乡的化身、祖国的化身。
(4)内容上:前三段歌词分别是对每个事例内容的概括,最后一段歌词是对全文的总结。
结构上:引用的歌词是本文的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答案】
(1)“奶奶的脊背”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暗含了对奶奶辛劳一生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
(2)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看戏入迷的情态,表明了奶奶对戏的喜爱。
(3)幼年时,奶奶常带我到庄子去看戏,看完戏给我买零食吃;放学后下大雨,河水暴涨,奶奶背我过河。
(4)奶奶一生辛劳,四十多岁就弯了腰,看着奶奶似乎脊背支撑不住她的身体似的,近乎一个圆,心中充满了对奶奶现状的担忧酸楚,所以心里涩涩的;奶奶很豁达,对奶奶充满了敬佩和挚爱,所以强笑着。
3.
【答案】
(1)第①段文字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小伙子的大致情况,并初步揭示了小伙子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叙述作了铺垫。
(2)①小伙子在“我”的帮助下接听电话,②小伙子被老师傅邀请进屋
(3)画线词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小伙子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给“我”难受的感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伙子工作环境的艰苦与工作的艰辛。
(4)勤劳、干活利索、少言寡语、懂得感恩。
4.
【答案】
(1)列数字,准确地写出首都机场取消的航班次数之多,从而说明沙尘暴的危害之大。
(2)示例一:“沙尘的来源主要是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主要”是“重要”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沙尘重要的来源是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不排除还会来源于其它地区,“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二:“沙尘暴形成一般有三个条件:地表裸露,干燥少雨,加上冷空气影响”。“一般”指“通常情况下”,这里说明通常情况下沙尘暴形成有三个条件::地表裸露,干燥少雨,加上冷空气影响,不排除特殊情况。
“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眼睛往往容易受伤;对呼吸道健康有着较大影响,肺癌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导致一些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大大增高;造成皮肤粗糙,毛孔变大,影响皮肤功能。
(4)D
5.
【答案】
(1)B
(2)C
(3)B
(4)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所有的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不全是天气晴雨的预兆,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5)引资料。“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造桥’”引用了范成大的诗句,说明了“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往往是天气晴雨的预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举例子。“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云层厚往往是雨天的预兆,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6.
【答案】
(1)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2)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形象地阐述了文字的沟通作用。
(3)示例: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若夫日出而云霏开……”这样的文字,让我仿佛也看到了欧阳修当时看到的美景,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出游时的愉悦心情,还有他与民同乐的志向。
7.
【答案】
(1)C
(2)D
(3)①对生活抱有大爱;②对一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③深藏大智慧;④要以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快乐对待一切,给别人带来快乐。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