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十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十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22: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十七)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村庄的眼睛
曹春雷
①老井有多老?村里没人知道,就连最年长的奎三爷也摇头,捋着他雪白的长胡子说,从他记事的时候,老井就这样老了。井口的青石,已经沧桑得看不出它的年纪,猜不出它的年龄。
②是谁挖掘了这个井,又用青石垒砌起来?这是个无解的谜。可以想象的是,这个井一定与最初建立这个村庄的人有关。一个或几个人,跋山涉水,步履蹒跚,从远方流浪到了这里,发现这地方有泉眼,便落下脚来,挖掘并垒砌了这口井。
③井边建起了房子,人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村子便形成了。这口井是村庄所有人的乳母,有谁不是喝着它的奶水长大的呢?谁的日子,又能离得开这口井呢?
④井口的青石板上,印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大的,小的,宽的,窄的,深的,浅的,无数个脚印堆积在井台上,写出了村庄无形的编年史。谁能解读这部编年史?唯有老井,但它永远都沉默不语,将一切的秘密都藏在了心里。
⑤村庄人的一天,是从井口开始的。每天天还朦胧着,便陆续有扁担挑着水桶“吱吱扭扭”,一路往老井而去。然后,这声音从老井返回一户一户的家里,那清亮亮的井水流进灶台上的铁壶里,流进鹅鸭鸡猪羊共用的石槽里。
⑥新娶进门的媳妇,第一天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井打水。是让老井认识,也是让全村人认识。新媳妇挑着扁担,风摆杨柳,袅袅娜娜,低着头,红着脸,小步走在大街上。路边的妇人便指指点点:那是某某家新娶的媳妇,看,长得多俊哪。
⑦老井附近有个古槐,两个人手拉手才刚刚抱得过来。树下有个小广场,村里人没事就聚在这里。夏天在树下摇着蒲扇乘凉,卖西瓜的经过,有人就买个西瓜,用绳子吊着,放在井里,呆上一会儿再捞出来,吃一口,甜在舌尖,爽在心里。
⑧老井知道谁家的婆婆和媳妇处得好,婆婆媳妇一起说着笑着来挑水,灌满了水,媳妇抢着挑,婆婆争不过去。它知道谁家的儿媳懒惰,很少踏足井台,来挑水的,总是年迈的婆婆。儿媳偶尔来,也是满腹怨气,絮絮叨叨地说给老井听。
⑨老井知道谁家的日子过得如意,谁家的日子过得不顺心。过得如意的人来,留给它一脸的笑颜。过得不顺心的,留给它一地叹息。
⑩老井是村庄的眼睛,日日夜夜睁着。即使是在深夜,人睡了,鸡鸭鹅羊们睡了,就连看家护院的狗也打了瞌睡,只有它,一刻也未曾合过眼。它看着村里的炊烟一柱一柱升起来,飘散去。看着头顶的月亮阴晴圆缺,看着发生在月下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看着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走出村庄,然后再回来时,成为村庄的客人。
?岁月的风尘总是能模糊一个人的眼睛,也模糊了这口老井。渐渐地,它看不清这世道了。村里的小楼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农田里化肥、农药用得越来越多,野地里萤火虫、蚂蚱却越来越少。
?村里人渐渐冷落了这口老井。因为井水又苦又涩。这不再是老井分泌的乳汁,而是老井的泪水。每次回乡,我都去看望老井。从它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井安安静静地守在那里,用含着泪的眼睛,回望着村庄的过去,也在眺望村庄的未来。
(1)文章写了关于老井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如何理解标题“村庄的眼睛”的含义?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岁月的风尘总是能模糊一个人的眼睛,也模糊了这口老井”一句的理解。
(5)试分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的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含泪奔跑的少年
①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的同龄人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通通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⑧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⑨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⑩“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脚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作了铺垫。
C.第⑦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2)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作用。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3)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①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②薪春,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③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④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⑤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⑥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氢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⑦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
⑧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⑨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⑧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④“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2)结合文章分析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以昆虫为食
王笏华
①我们吃蔬菜、吃鱼肉,但昆虫却极少吃。其实,昆虫富含高蛋白,有的含量多达50%~75%,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氨基酸含量高且成分搭配合理,昆虫所含脂肪多为软脂肪与不饱和脂肪,消化性能良好,微量元素丰富。然而,昆虫缘何未能成为主流饮食呢?
②早在1885年,英国昆虫学家文森特·M·霍特就在其著作中表达过疑惑:我们为何不以昆虫为食?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昆虫学教授马塞尔·迪科,也在最近的TED大会中宣称:昆虫吃起来别具风味,可不亚于红肉、白肉。
③将蝗虫蒸煮后食用,在我国文献中早有记载。即使在今天,我国养蚕农区,炸蚕蛹仍是一道不罕见的菜肴,它香脆可口,和油炸花生米一样,曾是人们下酒的佐菜。在山东,蝉的幼虫也常被油炸后端上餐桌,用来招待客人。据一位品尝过其味的朋友介绍,味道确实不错。
④而法国昆虫学家巴蒂斯特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享受完昆虫佳宴后,感叹道:“不消古今费思量,蠖蚁蛭蛩实难嚼。”那次的昆虫佳宴,以碎炒黄粉虫幼虫和蝼蛄作前餐,主菜是炸蟋蟀配烤黄猄蚁和竹虫,甜点则是炸蚕蛹和巧克力蚂蚁薄饼。除了前菜的黄粉虫还不错,吃起来有点像“嘎吱脆”,其余味道都不敢恭维,透着一股“霉味”。竹虫和蚕蛹入口时像仿佛烂了的鱼或奶酪,嚼着一条蟋蟀腿时,巴蒂斯特不由想到这玩意肯定没法流行,而巧克力蚂蚁薄饼的苦味则毁了一块上好的巧克力。总而言之,巴蒂斯特实在不会再来一顿这样的昆虫宴,因而他对霍特提出问题的答案就是昆虫实在太难吃了。
⑤由于人口爆炸性增长带来的食品危机,最近以昆虫为食的话题再次被人提起。按照预计,2050年将有90亿人口需要供养。那么,既然昆虫富含蛋白质,随手可得,还非常便宜,为什么不能用它们来解决可能到来的食物短缺问题呢?原因恐怕就在于昆虫实在难以入口。
⑥世上从不缺乏喜爱冒险之徒,在伦敦一些高级饭店里,昆虫宴已然成为大胆食客的新欢,特别是包括炒蝗虫和蟋蟀在内的“爱爱小虫沙拉”。在墨西哥的高级餐馆里,人们也可以品尝到一种蝶类幼虫与蔬菜炒制而成的佐菜,大概是其材料来之不易,价格比牛排还贵。
⑦但据资料显示,昆虫的体表及肠内有很多微生物,有的还有寄生虫,从卫生角度来说,会给食用者带来危害,所以以昆虫为食并不值得提倡。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⑥自然段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墨西哥的高级餐馆里,人们也可以品尝到一种蝶类幼虫与蔬菜炒制而成的佐菜,大概是其材料来之不易,价格比牛排还贵。
(4)在作者看来,可以以昆虫为食吗?为什么?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昆虫氨基酸含量高且成分搭配合理,昆虫所含脂肪多为软脂肪与不饱和脂肪,消化性能良好,微量元素丰富。但却不能成为主流饮食。
B.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昆虫学教授马塞尔·迪科在最近的TED大会中宣称:昆虫吃起来别具风味,可不亚于红肉、白肉。
C.在山东,蝉的幼虫也常被油炸后端上餐桌,用来招待客人。
D.由于人口爆炸性增长带来的食品危机,再加上昆虫富含蛋白质,随手可得,还非常便宜,可以用它们来解决可能到来的食物短缺问题。?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酒精这类消毒产品成了紧俏商品,很多人唯恐买不到,因此在家囤了不少货。但在家里储存的酒精极易挥发,挥发后的酒精,浓度达不到杀灭病毒、细菌的标准,使用时效果会大打折扣。医用消毒酒精一般都是由酒精(乙醇)和水构成,通常来说浓度在70%—75%的酒精都具有杀灭病毒、细菌的能力,但乙醇的沸点是78℃,比水低,在同样的温度下,乙醇比水更容易挥发。消毒酒精中的乙醇挥发后,其消毒能力通常就会降低,为了延缓酒精的挥发速度,可以将酒精存放在温度更低的环境中,比如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同时可以选择使用瓶盖带有橡胶材料的容器来存放酒精,这样也能减少酒精的挥发。
材料二
手机作为日常不离手的随身装备,更需要每天消毒,不少人犹豫了,酒精会腐蚀屏幕吗?其实,日常使用酒精擦拭手机、电脑,是不会腐蚀屏幕的。更准确地说,酒精不具有腐蚀性,而是具有溶解性,通常酸碱溶液与金属化合物发生反应才称之为腐蚀。而有机物如乙醇、汽油等,把物质表面变得有点黏性或变软,这种现象应该被称作溶解。手机或电脑屏幕,一般都有一层玻璃基质,最外层也都有一层保护膜,这些膜通常是高分子聚合物。乙醇对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来说溶解性较差,在一般温度下,即使纯度为100%的乙醇也很难溶解它们,何况消毒酒精是75%的水溶液,溶解性会更差。
材料三
有时候,在外就餐没有洗手条件,很多人就选择免洗洗手液为手部消毒杀菌。免洗洗手液的主要功能首先是去污,然后才是消毒。污物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水溶性和油溶性。一般用水洗手去污时,水溶性污垢会溶解在水中被带走,油溶性的污垢会和表面活性剂结合后,再和水形成乳液被水带走看,而干洗正好相反。国内比较常用的免洗洗手液大多数除了含有乙醇外,也含有少量的异丙醇、甘油及表面活性剂,加入这些成分,都是对医用酒精进行改性,兼顾去污、消毒和保护手部皮肤的功能。改性后的医用酒精,含有不宜食用的成分。但甲醇的沸点非常低,只有64摄氏度,比乙醇还低,很快就会挥发。因此,用完免洗洗手液后,最好不要马上就拿食品直接入口吃,最好是等一段时间,让一些不易入口的成分挥发后,再去拿食物。
材料四
酒精之所以能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从原理上说,酒精浓度越高,细菌蛋白凝固得越快越好。但是为什么我们通常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呢?如果酒精浓度太高,会使病毒蛋白脱水过于迅速,使其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一层坚固的包膜,酒精反而不能很好地渗入细菌细胞的内部,以致影响其消毒能力。反而是75%的酒精与细胞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凝固前不断地向其内部渗入,使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
(1)材料一中画线词“一般”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2)请概括材料二的说明内容。
(3)材料四除了作诠释外,还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你给家庭选用、保存和使用酒精及改性用品提出三条建议。
(5)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在家里存储酒精不恰当,极易挥发污染,受到污染后达不到杀灭病毒、细菌的标准。
B.有机物酒精、汽油等溶解了物质表面,能够使其变得有点黏性或者变软。
C.免洗洗手液是在医用酒精基础上进行改性,加入了少量异丙醇、甘油等。
D.酒精消毒原理是酒精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脱水变性凝固,浓度100%的消毒效果不好。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简单”的力量
何冠军
①也许,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很多时候,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
②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从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久欲买舟而下的富僧终未成行,而贫僧却仅凭“一瓶一钵”实现了往返。简单的力量,首先源自一颗纯粹的心灵。相信自己、重视内因、勇毅笃行,才更可能找到通往成功之路。
③有人说,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欲望浓稠者做不到简单,被浮华束缚内心者也做不到简单。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裨益”。“简单化”,本质在于摆脱外物纷扰、避免枝蔓纠缠,是追求“用心一也”的过程。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
④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据说有人问牛顿,“人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只有你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回答:“因为我的心总是盘算着要去发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参观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罗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记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创作之中,好像整个世界已经消失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⑤拿破仑曾说,“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需要人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进而全力以赴。现实中,处身信息芜杂、诱惑渐增的环境,一些人如同柳宗元笔下背负了过多负担的小虫子那样,患上了一味追求获取的“肥胖症”,逐步丢弃了专注的能力、简单的乐趣。而保持专注的定力、远离见异思迁的陷阱,就必须学会做“减法”和“除法”。
⑥人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如何理顺关系,让人际交往清清爽爽、让心绪意志不为外物所役,考验着个人的智慧与心性,也检验着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譬如,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说到底,做简单的人,似易实难;但保持简单、涵养定力,人生之路反而更从容。
⑦简单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⑤段画线词语的意思?
(4)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
②是村庄所有人的乳母。
③见证了村庄的人情世故、悲欢离合。
④随着岁月的变迁,井水变得又苦又涩。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井比作村庄的眼睛,形象地表明老井是村庄变迁的见证者,表达了对老井深深的爱怜之情。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老井时刻关注着村庄的变化,字里行间暗含着作者对老井深深的感激之情。
(4)既形象地写出了时代的变迁和物质社会的喧嚣,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又形象地写出了井水变得浑浊,农村污染严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农村现实和未来的关注、忧虑。
(5)表达了对过去村庄的怀念及对未来村庄的忧虑,升华了文章主题。同时,照应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
【答案】
(1)C
(2)“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3)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然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的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
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又让他心生暧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
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3.
【答案】
(1)A
(2)①不慕名利;②心忧百姓;③甘于奉献;④勇于担当。
(3)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4)要点:①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4.
【答案】
(1)能否以昆虫为食。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昆虫富含高蛋白的特点。
(3)“大概”
有“估计”之意,表示不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不提倡以昆虫为食。因为昆虫的体表及肠内有很多微生物,有的还有寄生虫,从卫生角度来说,会给食用者带来危害。
(5)D
5.
【答案】
(1)“一般”是普通、通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句中意思是说医用消毒酒精通常都是由酒精和水构成,但排除特殊情况,“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色。
(2)日常使用酒精擦拭手机、电脑不会腐蚀屏幕。
(3)作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我们通常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的原因。
(4)①选用浓度为75%的酒精。
②使用含有乙醇免洗液洗手,不要马上拿食物入口。
③放冰箱冷藏室内或者使用瓶盖带有橡胶材料的容器保存。
(5)A
6.
【答案】
(1)追寻成功与幸福,要重视“简单”的力量。
(2)举例论证。举牛顿、茨威格和罗丹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减法”和“除法”是指减少信息芜杂,去除外物役使。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复杂关系网比作“金钟罩”“铁布衫”,而罗织关系网的人成了提线木偶,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