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十九)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杨绛先生回家记(节选)
吴学昭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威;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有改动)
(1)阅读选文①—④段,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捐赠家中珍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读者的故事
(2)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请谈谈文章结尾画线句“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意及其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生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
(3)文章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4)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借一下你的手机
李国良
①火车就要检票了,我从左面裤兜拿出车票,又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右面的裤兜的手机,我不由得心头一颤,呀!手机丢了……
②这时我才想起下车时,出租车司机提醒我,你好像掉了什么东西。
③来不及让我多想,就随着人流上了火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我无暇顾及火车上人们喧嚣与嘈杂,只是担心手机里的资料会不会丢失,支付宝和微信零钱会不会丢了……
④下了火车,我很迷茫。来参加侄女婚礼的我没办法和弟弟取得联系,不知道去哪家酒店。踌躇间,看到有人在打电话,一个念头闪进我的脑子,不如向路人求助,看看他们能不能帮忙。
⑤我背好包匆匆走出站台,出站的人不是很多。远远地,看到一个戴着眼镜酷似学者的男人。一看就是蛮有素质的人。走近他,我略带紧张地说:“您好!能帮我个忙吗?”他看了我一眼,略带狐疑地说:“你有什么事吗?”我接着说道:“是这样的,我是来参加婚礼的,临上火车时手机丢了,现在着急联系去哪个酒店,想借一下您的手机。”他很认真地看了我几眼说:“对不起,我没带手机。”我说:“帮个忙吧,我不是坏人。”他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觉得坏人脸上会刻着字吗?”我,我,我发觉自己不会说话了,唉!这该死的手机……
⑥我又走了一段路。心想,刚才可能是偶然,还得借手机,求人帮忙。
⑦这时一位带着小孩50多岁的中年妇女向我走来,看上去非常善良的那种。我想她会帮我的,看见她刚打完一个电话。我便走了过去,叫了声,“大姐,您好!”她看着我,大姐回了一句:“有事吗?”我接着说:“大姐,是这样的,我是来参加婚礼的,可手机丢了,想和弟弟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借一下您的手机?”就听大姐说:“你想借我的手机吗?”我诚恳地说:“是啊。”我感觉到她会帮我。可她的脸忽然沉下来,说:“兄弟,你做什么不好,偏装骗子!看你也像个正派的人啊!”我愣住了,忙解释道:“姐,我,我我真的是手机丢……”大姐一脸苦口婆心的样子说:“老弟!我不能帮你这个忙,也不想报警,你还是走吧!”这时她身边的孩子说话了,“奶奶!您就把手机借给叔叔吧!”然而大姐没再吱声,抱起孩子走了。
⑧连续两次尴尬的境遇。让我有些沮丧,难道借个手机帮个忙,真这么难吗?我想。
⑨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来到马路旁,马路上人多,信号灯下,站着一位温婉甜美的姑娘,正低头看着手机,嘴角挂着一丝甜甜的笑,好像在和男友聊微信,她应该帮我吧!我想。
⑩我快步走过去,客气地说:“你好,小妹妹!”姑娘听到我叫她,抬起了头,我赶忙说:“我手机丢了,来参加侄女婚礼又忘了去哪个酒店,想借你手机用一下。”我用祈盼的眼神看着姑娘手里的手机。她看了看我说:“对不起,我男朋友来了。”“我苦笑着说,“我只是借手机,没别的意思。”姑娘的眼种很温柔,不过她忽然把手机塞进挎包、却让我很吃惊。我近乎央求地说:“求你了,我打完电话就还你,给你点钱也行。”她摇摇头。我还想说什么,突然有只手从后面重重拍在我的肩头,一个比我高半头的男人虎视眈眈地说:“哥们,你和我女朋友聊什么呢?”
?我无奈,转身要走,这时一个声音叫住我,是个浑厚男中音:“兄弟!别着急!手机我借你,这个忙我帮!”我转过身,看到一个拿着盲杖的人。盲人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摸索着递了过来。
?婚礼还是蛮热闹和喜庆的,一对新人在大家的祝福声中走入婚姻的殿堂,觥筹交错和欢声笑语间,我似乎忘了刚才发生的一些事。
?晚上,回到妈妈家,我和弟弟、妹夫喝酒聊天。我说:“要不是遇到那个盲人哥们儿,今天我就懵了,找不到酒店了,为什么盲人比正常人更愿意帮我呢?”弟弟说:“那是因为正常人看得太多了。”妹夫说:“哥,要是马路上,有个陌生人无缘无故地向你借手机,你会帮忙吗?”我想说会,可是又有点语塞。
(1)试概括文章的内容。
(2)戴眼镜的男人、中年妇女和姑娘为什么都不把手机借给“我”?最后盲人却把手机借给“我”,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让动物也“城市化”
①根据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1970到2014年的44年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60%,而人类活动构成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
②野生动物减少60%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与人口下降不同,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逆转的。人类应该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是自己最大的责任,保护生态就是在保护自身。而保护生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好的做法是让人类和其他动物共生。
③对于保护野生动物,WWF开出的药方有三个:首先是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其次是改变饮食结构,减少对肉类食物的摄取;三是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④这些药方的目的显然是让人类让渡一些权益给其他生物,让他们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空间,但多数人可能对这样的药方不以为然,毕竟人类是最大、最“凶猛”的杂食动物,消耗的肉类最多。在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生物量中,人类占36%,人饲养的家畜占60%,野生哺乳动物只占4%。人类饲养的哺乳动物都是为自己享用,如何劝说人们放弃饲养过多家畜,从而让野生动物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如绿地和森林,是一个巨大难题。?
⑤因此,为保护野生动物,人类还可以尝试其他方式。一个比较行得通的做法是让动物也“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最大的特征和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城市首先能为动物提供舒适的住所,如建筑物的角落、缝隙和钢筋洞穴,而且在花棚和公园里动物还可以抚育幼崽。城市还能为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粮。对于城市里的动物而言,城市的垃圾箱就像一个“自助餐厅”,昆虫、老鼠、獾、狐狸和鹰都会去垃圾箱里享用丰盛的宴席。同时,动物的食物链也会吸引更多的动物,如鼠类就会吸引一些中型捕食者,如猫、鼬等。城市化将会让动物们更容易生存。例如,英国的松鼠被吸引到城市后,寻觅食物更容易,对食物的适应性更强,而且与野外相比,城市中心的捕食者更少,也更安全。研究人员还发现,城市动物的侵略性一般而言比野生动物低,对人来说也相对比较安全。
⑥人们要做的是,保证自身的安全,限制大型动物,如美洲狮、黑熊、花豹等,迁移富有攻击性的剧毒蛇类,如响尾蛇、银环蛇等。当然,让动物与人一样城市化只是拯救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条探索之路,如果没有更多元的方式,也许野生动物植物会更快地消失,紧接着人类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减)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1970到2014年的44年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60%,是人类活动构成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B.WWF开出三大药方的目的是让人类让渡权益给其他生物,让他们和人类完全一样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空间。
C.为保护野生动物,完全行得通的做法是让动物“城市化”,这将会让动物们更容易生存。
D.如果不去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来拯救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许人类也会和野生动植物一样加速消失。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主要介绍了“怎样让动物城市化”的做法。
B.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下定义这三种说明方法。
C.第⑤段“城市动物的侵略性一般而言比野生动物低,对人来说也相对比较安全”一句中的“一般而言”和“相对”两个词语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主要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用数据说明野生动物在逐渐减少这一现实,然后说明怎样让动物“城市化”和这一做法的意义。
(3)请你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某城市边缘的一个小乡村由于城市扩建,即将被拆迁。乡村里原来有一座小山,里面生活了很多野生动物,如昆虫、鸟类、鼬、蛇等。假如你是这一片区的规划者,为了让小山里的野生动物“城市化”,你会怎么做?(至少写出两条设想)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红外线测温仪
①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红外线测温仪大显身手。使用它,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几秒钟内就能鉴别对方是否发烧。
②要说清其原理,先要从红外线说起。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用灵敏温度计研究各种色光的热作用,他把温度计移到光谱中红光外侧区域时,惊奇地发现温度升得更高。这说明有看不见的射线照射到温度计上。这种射线后来被称为红外线。
③大家知道,传热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对于前两种,大家不难理解,可辐射就让人想不通了:热能不用接触就能传导,它可以不借助介质而传播?原来是发热体向外辐射红外线,热辐射指的就是红外线辐射。如太阳既可以辐射可见光,又可以辐射紫外线和红外线,其中红外线部分占了太阳总辐射量的一半左右。自然界的任何物体,只要处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都会源源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它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波长也越短。人们设法测量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和波长,也就测量出了物体的温度。
④红外线技术已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使用的各种遥控器,绝大多数是红外线遥控器。比如操作电视遥控器时,发射出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光束,它在一定距离内由电器中的红外线接收器感知。由于不同波长的红外线控制不同的频道,我们就可以摁着遥控器转换频道了。
⑤很多宾馆、商场的自动门也应用了红外线技术。在自动门一侧有个红外线光源,发射的红外线照射到另一侧的光电管上。当你走到大门口,身体挡住红外线,光电管就接收不到红外线了,根据设计好的指令,触发相应开关,就把门打开了。等你进去后,光电管又可以接收到红外线,恢复原来的线路,门又会自动关闭。因此有人称这种光电管为“电眼”,它在许多自动控制设备中大显身手。
(1)第①段中,画线的“大显身手”一词在选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不可以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3)认真阅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动门的红外线原理。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1)本文很多方面对绿豆进行了介绍,下列哪一项与文章内容不相符(????????)
A.绿豆的历史与地位。
B.绿豆的营养价值。
C.绿豆的食用方法。
D.绿豆不受欢迎的原因。
(2)文中提到“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能不能删去“在很大程度上”?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3)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1.
【答案】
(1)交待物品归属,送给“我”两本书
(2)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可看出杨绛先生不慕名利。
②“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等可看出杨绛先生是非分明。
③“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等可看出杨绛先生富有爱心、关心他人。
(3)含意:人终归要死,那只不过另一种形式的回家罢了。
作用:这是杨先生劝慰众人不必为自己的离世难过的话语,表现了杨先生对死看得很淡的坦然心态和体贴他人的精神。
2.
【答案】
(1)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3)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4)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3.
【答案】
(1)“我”手机丢失,借手机打电话的经历和感受。
(2)他们以为“我”是个骗子,都不愿把手机借给“我”。盲人平时看不见,但一直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善良,盲人的热情帮助跟其他人的冷漠形成对比,更能凸显主题。
(3)通过小孩子的善良纯真来反衬中年妇女的多疑;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4)示例:对陌生人持有戒备之心固然重要,但举手之劳的忙我们还是尽量帮,其实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因为真诚是冬日的阳光,给人温暖;真诚是一句暖心的话语,给人以力量;真诚是一份朴实无华的爱,浸湿了我们的双眸。真诚在,感动就在,温暧就在。
4.
【答案】
(1)D
(2)C
(3)①在此地建造建筑物时,留下一些角落、缝隙和洞穴,让动物有舒适的住所。
②将小山改建为公园,让它成为动物抚育幼崽的地方。
③进行垃圾分类,设置专门的厨余垃圾箱,便于动物寻找食物。
④保证人类自身安全,将有攻击性的剧毒蛇类迁移到更偏远的林地。
5.
【答案】
(1)指红外线测温仪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被广泛使用,用来快速检测人们是否发烧。
(2)画横线的句子用具体数字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红外线部分占太阳总辐射量的比例之大。如果删去,说明则变得笼统。
(3)人走到门口,身体挡住红外线,光电管根据指令,触发相应开关把门打开。人进门后,光电管又可接收到红外线,恢复原来的线路,门就会自动关闭。
6.
【答案】
(1)D
(2)不能删去。“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绿豆的流行与其“解毒”光环有关联,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删去,原因就变得唯一了,这与原文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作比较、列数字。将绿豆的营养成分与大豆相比较,同时列出了绿豆与大豆营养成分的具体数字,说明绿豆的营养价值比不上大豆,所以居于杂粮之中。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