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每日一练(二十)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①
②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中学返校,母亲叮嘱我:学好,甭惹事!
③
④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品读第⑦段这个句子,赏析画线词语的妙处。
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母亲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但也毫无怨言,说明母亲少言寡语,任劳任怨,一直对生活的各种际遇保持隐忍的态度。
B.第④段中,儿子骗了她的钱,母亲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说明母亲读书不多,有点愚蠢。为后文作者怀念母亲以及对母亲充满愧疚作铺垫。
C.第⑥段中,“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对儿子一生的启迪和影响。
D.第⑨中,“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点明了文章的标题,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怀念而又愧疚的复杂心理。
E.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甭惹事”可以体现出母亲安分守己,与人为善的性格特点。
(4)结合文章以及链接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和父母相处?
链接材料:在这个被迫延长的“寒假”,很多同学开始和家长有矛盾,埋怨父母的多管闲事等等,不能正确地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云桥中学初一年级小云最近迷上了国画,每天在学习任务很繁重的情况下总要抽出两个小时画画,导致作业做到深夜十二点都完不成。妈妈终于忍不住教育女儿:有时间可以多进行一下体育锻炼或者多做做习题,画国画适当花点时间就可以了(比如一周一次)。小怡觉得很委屈,认为妈妈迂腐不开明,“不尊重自己的兴趣”,因此和妈妈之间产生了矛盾。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节选自杨振宁著《邓稼先》)
【材料二】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节选自陆定一著《老山界》)
【材料三】永兴县人民医院内四科医生邓兰菊,从医10年来,遵从医者誓言,不但业务精湛,而且不忘初心,甘于奉献,尤其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她的行动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面对突然来袭的疫情,邓兰菊来不及和家人商量,就在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加入了抗疫一线。她说:“没有想那么多,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党员,什么事情都应该冲到最前面,这正是医院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疫情期间,邓兰菊以医院为家,以发热门诊为阵地,始终坚守在第一线。最开始物资紧缺,邓兰菊垫着尿不湿在隔离病房里连轴工作14个小时,不吃不喝,就怕浪费了宝贵的防护服。
邓兰菊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精神,温暖了每一位患者的心,让我们叹息不已。
(材料来源:2020年5月22日永兴广电,有删节和改动)
(1)请结合语境解释二、三则材料中的画线词语。
①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②邓兰菊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精神,温暖了每一位患者的心,让我们叹息不已。
(2)下面对三则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
?
?
?
)
A.材料一中简要介绍了邓稼先的一生:从出生到读书,到工作经历直至去世。文中特别提到了他在十年时间相继成功研制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事迹,表达了对他科学精神和聪明才智的赞美。
B.材料二中,红军翻越难翻的老山界山顶了,“我”想起以后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那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材料三中的邓兰菊医生面对疫情突然来袭,主动加入到抗疫一线,一天工作14个小时,也无怨无悔。
D.这三则材料让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英雄是这样的: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有一颗勇敢的心,能承受住一切苦难与付出和牺牲相伴。
(3)下面是小李同学搜集的几则名言,他想用来做上述文本的阅读批注,你认为以下哪项不合适?请简述理由。
A.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B.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C.对人类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
我选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脊背
奶奶的背脊像什么呢?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我有些忧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脊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每一个阶段给我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的。
幼年时,奶奶的脊背是一张温暖的摇篮。无论走到哪里,奶奶都把我背在背上。那时候,我喜欢热闹,哪里热闹我就吵着要到哪里去。我的这个脾性正合了奶奶的意,因为她喜欢看戏,有了我这个小祖宗,她去看戏就成了理所当然。每每听说有庄子唱戏,奶奶早早地把一家人的晚饭烧好,就背着我跑出了门。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对于戏文却门儿清,还能唱上一些。我在路上无聊的时候,奶奶就哼着戏文逗着我。我呢,被背篼兜着,一摇一晃的,在摇篮里一样,不大一会儿就在奶奶的催眠曲中睡着了。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戏一般都唱了十之八九。奶奶呢,背着风,靠在稻草堆上,眼睛盯着戏台,嘴里哼着,手里打着拍子,背篼一晃一晃的,那真是一种不一样的舒适呢。看到我醒了,不闹腾,她也不问我;但是只要我哼唧一声,她就会从口袋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一两粒糖果塞进我的嘴里。有了糖果,还有热闹,我自然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了。
看完了戏,一般都是深夜了,但是只要附近有卖零食的,奶奶就会跑去买上一点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给我吃来醒瞌睡,以免睡着了感冒。我呢,就一直从戏台下吃到家里,就是嘴酸了,嘴干了,也不愿意停下来——要知道,那时这可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美食。
读书了,奶奶的脊背是一座平稳的桥。那时,我在小河那边的小学里读书。只要下大雨,山洪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从峡谷里冲下来。我们放了学,气喘吁吁地跑到小河边。河滩上都被洪水吞没了。它咆哮着,翻卷着,裹挟着树枝、砂石和泥土一头撞了下来。那声响,声如奔雷,那气势,万马奔腾。我仗着自己会点水,脱下鞋子,把裤管绾到膝盖处,想试一试。但一下水,我就吓得退了回来。那脚底的沙“嗖嗖嗖”地往下蹿,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脚都踩不实,还怎么过河?奶奶在对岸看到了,嚷嚷着。虽然听不见,但她那团团转的焦急我还是看在眼里的。好在小伙伴的家人也赶来了,他们在河中很快拉起了一根绳子。奶奶从不容许我一个人摸水过河,说怕我被水冲走,她总是固执地要背我。那么大的水流,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摔倒,我吓得趴在奶奶的背上,闭着眼睛不敢看,只是心里默默地祷告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
等到过了河,提着的心放下了,我从奶奶的背上溜下来,抱着奶奶的脸就亲。这么大的孩子还亲奶奶,羞不羞?乡亲打趣我。我也不害羞,我奶奶,我怎么不能亲了?那时,奶奶的脊背还是一根屋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虽然有父亲,但是最后做决定的一般都是奶奶。人们都说,我的奶奶撑起了半边天,这话我信。
而现在,奶奶的脊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圆。也许是一生的劳动太过辛劳,奶奶四十多岁的时候,腰就弯了,而现在弯得更厉害了。虽然拄着拐杖,但是头却在拐杖头的下面,似乎脊背支撑不住她的身体似的。有时候,我就悲哀地想,要是没有拐杖,奶奶是不是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呢?但是,奶奶却想得很开,人生不就是求一个圆满吗?要是哪一天,我真的成了一个圆,你们不要悲伤,因为那是圆满的圆。要高兴,知道吗?我强笑着,心底还是有些涩涩的。
这就是我奶奶的脊背。
(1)文章以“奶奶的脊背”为题,有什么好处?
(2)画线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详略得当,请简要概括详写奶奶的两件事。
(4)尾段说“我强笑着,心底还是有些涩涩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⑦段画线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鲸落”指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3)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4)选文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其实“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得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人的心灵就会被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善良,第三是能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要与社会的其他成员相联系。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和谐大厦的粘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做生意不忧虑被欺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矛盾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是良善的。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良善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现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②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什么?)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4)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②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③“我”觉得母亲很土。,④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2)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出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
(3)B,C
(4)“我”多年来误解母亲,看不起母亲,等到母亲失语后才理解了她;小云认为母亲“不尊重自己的兴趣”,对妈妈不满。本文和材料都给了我们启发:我们总是在矛盾发生以后,通过别人的故事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误解,忽视了很多时候父母对我们真挚而细腻的爱。我们要多与父母沟通,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解决矛盾,与父母和睦相处。
2.
【答案】
(1)①这里的“叹息”是“哀叹”的意思,把敌人飞机的声音说成是哀叹,表现了对敌人不参加抗日反而积极挑起内战的不满以及嘲笑之情,体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这里的“叹息”是“赞叹”的意思,表现了对邓兰菊医生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精神的赞叹、感慨之情。
(2)A
(3)B句,这句是勤奋工作方面的内容
3.
【答案】
(1)“奶奶的脊背”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暗含了对奶奶辛劳一生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
(2)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看戏入迷的情态,表明了奶奶对戏的喜爱。
(3)幼年时,奶奶常带我到庄子去看戏,看完戏给我买零食吃;放学后下大雨,河水暴涨,奶奶背我过河。
(4)奶奶一生辛劳,四十多岁就弯了腰,看着奶奶似乎脊背支撑不住她的身体似的,近乎一个圆,心中充满了对奶奶现状的担忧酸楚,所以心里涩涩的;奶奶很豁达,对奶奶充满了敬佩和挚爱,所以强笑着。
4.
【答案】
(1)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作铺垫;设置是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3)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都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文章中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材料中写了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摸自己的面部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次数。
5.
【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不能去掉。“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6.
【答案】
(1)鲸落,逻辑顺序
(2)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3)不能删。“大概”是“大致”的意思,因鲸鱼的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所需时间不能完全确定,使用“大概”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5)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答案】
(1)C
(2)①指好的自然“水土”才能养人,不好的自然“水土”还会害人。
②指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
(3)举例论证,证明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
(4)总分关系。第④段总说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阐述。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