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第二轮复习专题11:物质的三态变化及转化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科学第二轮复习专题11:物质的三态变化及转化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11 09: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专题11:物质的三态变化及转化
一、单选题
1.沂蒙革命老区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冰雪融化??
B.?盛夏,露珠凝结
C.?深秋,绿叶凝霜??
D.?严冬,雪花纷洒
2.冬天早晨,爸爸送小柯上学。开了一段路后,小柯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发雾变模糊;爸爸开启除雾装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启动车外的雨刮器可以除雾
D.?除雾装置加速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3.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A.?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B.?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D.?以上说法都正确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D.?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的人会感到冷,这是水蒸发吸热的缘故
5.南极的平均气温为-5℃,最低气温-88.3℃,在那里考察队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

A.?酒精比水银颜色更浅???????????????????????????????????????????B.?酒精凝固点比水银凝固点更低
C.?酒精沸点比水银沸点更低????????????????????????????????????D.?酒精气体无毒,水银气体有毒
6.初秋的早晨,在上学的路上常可见到路边的花草树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主要原因是是(?

A.?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增多,水蒸气液化形成
B.?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水蒸气凝结形成
C.?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水蒸气凝固而成
D.?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减小,水蒸气液化而成
7.如图为某些科学概念间的关系,表中符合该关系的是(???
)
?
A
B
C
D

蒸发
燃烧
无性生殖
生态系统

沸腾
缓慢氧化
有性生殖
群落

凝固
铁生锈
扦插
种群
A.?A???????????????????????????????????????????B.?B???????????????????????????????????????????C.?C???????????????????????????????????????????D.?D
8.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需要加热约200mL的水,要用到的下列仪器是(???

①烧杯
?②试管
?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
⑥铁架台
A.?①④⑥??????????????????????????????B.?①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④⑥
9.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过程中物质均匀放热,则该物质(??

A.?凝固过程中内能不变???????B.?凝固点是﹣20℃???????C.?属于非晶体???????D.?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小
10.?2015年2月,视频《穹顶之下》在网络上热传,该片提醒人们关注雾霾,重视环保,下列关于雾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等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的
B.?PM2.5是形成雾霾的“元凶”
C.?雾霾会引起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D.?雾和霾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
11.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水的凝固点是0℃??????????????????????????????????????????????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12.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易熔化和凝固的微胶囊物质。下列关于这种微胶囊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胶囊物质一定是晶体
B.?微胶囊物质的比热一定越小越好
C.?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
D.?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
13.春季,深圳会出现“回南天”现象,墙壁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这里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升华?????????????????????????????????????C.?汽化?????????????????????????????????????D.?凝华
二、填空题
14.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15.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经过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选填“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16.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____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17.?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形成的
18.图甲是“压缩气体做功”实验: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筒内放一小团浸有少量乙醚的
棉花,快速压下活塞。此实验可观察到浸有乙醚的棉花着火燃烧,这是由于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的缘故。图乙是“压缩乙醚液化”实验: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乙醚会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后向内推动活塞,看到乙醚发生液化现象,但乙醚没有燃烧。即使快速推动活塞,乙醚也不会燃烧,是因为________?。
19.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__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__℃。
20.生活中处处科学。
(1)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即将海水先汽化再液化得到纯净的水,由此可判断蒸馏过程中发生的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夏天,剥开包装纸后的冰棍周围会有“白气”,是因为________。
(3)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的哪一面感到更凉,风就是从这一面吹来的,试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________。
21.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_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_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22.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______,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三、解答题
23.夏天,相同的两盆水甲、乙,甲放在阳光下晒,乙放在阴凉处.过一段时间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盆中水的温度,哪一盆水的温度高?试分析其原因.
四、实验探究题
24.?张芬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记录的使用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0
84
88
92
96
98
98
98
98
98
(1)由上表数据可知,当时大气压__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实验结束后,小组间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认为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种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______?
25.????????????????????????
(1)图a是小明、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和水的质量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加热。图b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c)。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d)。由图像可知,在第8分钟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第10分钟后,海波的熔化将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
26.如图所示,甲气球装入少量水后,将甲,乙两个气球吹成一样大小,用细绳把它们挂在横杆上,烛焰靠近气球的底部加热,发现乙气球“啪”的一声破了,而甲气球加热很长时间,仍安然无恙.
(1)
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烧不破”的甲气球装有水,水的比热容较________

且水蒸发过程需要________热,所以甲球的温度升高的慢.
(2)
?在加热过程中,乙球内气体内能增大,是用________的方法改变气体的内能.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初春,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盛夏,露珠凝结,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绿叶凝霜,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严冬,雪花纷洒,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D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向外放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温度很低,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放热而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水雾,故A、B错误;
水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侧,而雨刮器在玻璃的外侧,故C错误;
开启除雾装置后,玻璃上的小水珠吸热从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而消失,故D正确。
故选D。
3.
C
分析: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能加快液体的蒸发;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解答: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导致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快。
故答案为:C。
4.
B
分析:(1)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
(2)测低温的时候,温度计液泡里的液体的凝固点应该低于被测的低温。
(3)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同时汽化的时候需要吸热。
解答:A、灯丝在高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正确,不合题意;
B、大雾散去,是小水珠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发生了汽化,错误,符合题意;
C、水银的凝固点是-39℃,温度低于-39℃时,水银会凝固,测不出温度,正确,不合题意;
D、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后身上沾有水,水蒸发会从皮肤上吸热导致体表温度降低,所以会感到有些凉,正确,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
B
解答:温度计使用何种液体与颜色,选项A错误;B、水银凝固点约-39℃比酒精凝固点约-117℃高,选项B正确;C、此题情景酒精与水银都不会沸腾,与沸点无关,选项C错误;D、温度计的设计所使用液体性质与有毒与否无关,选项D错误;故选B。
分析:物质的凝固点越低,越不容易凝固,在南极由于平均气温比较低,所以需要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温度计。
6.
A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初秋的早晨,在上学的路上常可见到路边的花草树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形成过程为:晚上气温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空气中大量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
B
分析:图中Ⅰ和Ⅱ是并列关系,Ⅱ和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解答:A、Ⅰ蒸发和Ⅱ沸腾都属于汽化,是并列关系;Ⅲ凝固与汽化是并列关系,所以凝固和Ⅱ沸腾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不符合图示关系。
B、Ⅰ燃烧和Ⅱ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是并列关系;Ⅲ铁生锈是一种缓慢氧化,所以Ⅱ缓慢氧化和Ⅲ铁生锈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符合图示关系。
C、Ⅰ无性生殖和Ⅱ有性生殖是生殖的两种方式,是并列关系;Ⅲ扦插属于无性生殖,所以Ⅱ有性生殖和
Ⅲ扦插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不符合图示关系。
D、Ⅰ生态系统包含Ⅱ群落,Ⅱ群落包含Ⅲ种群,故不符合图示关系。
故答案为:B
8.
B
分析:根据水的沸腾实验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试管的容积远远小于200mL,因此加热200mL的水需要烧杯作容器,由于烧杯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所以烧杯的下面必须使用石棉网。将垫有石棉网的烧杯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上酒精灯加热,那么需要的实验器材有①④⑤⑥。
故选B。
9.
D
分析:当晶体的温度降到凝固点且继续对外放热,物质开始凝固,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而不降温;凝固放热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根据物质在不同状态放热时,温度变化的快慢可进一步判断其比热容的变化.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其内能减小,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物质在10℃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其凝固点是10℃,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所以属于晶体,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物质在液态时,10min内,温度变化了20℃,而在固态时,10min内,温度变化了30℃,由公式Q=cm△t可知,热量和质量相同,温度变化越大时,说明比热容越小,即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小,故D正确.
故选D.
10.
D
解答:解:
A、工业生产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以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致使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雾霾.此选项正确;
B、PM2.5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固体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是形成雾霾的“元凶”.此选项正确;
C、雾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此选项正确;
D、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此选项错误.
故选D.
分析:①由于工业生产中使用矿物作为燃料,大量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加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冬季取暖也向空气中排放粉尘,致使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雾霾;
②由细微颗粒物造成的阴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11.
C
分析:(1)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CD段是水吸热升温;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2)熔化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3)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4)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是温度不一定升高。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的很全面。
解答:A、图象中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而BC段才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故本选项错误;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都要吸热,故本选项错误;
C、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说明冰是晶体,其液态是水,水的凝固点是O℃;故本选项正确;
D、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故本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2.
C
分析:知道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由于不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具体过程,故不能确定该物质是晶体。
解答:A、晶体和非晶体都能熔化和凝固,所以该微胶囊物质不一定是晶体,故A错误;
B、微胶囊物质的比热大时,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故B错误;
C、气温升高,固态的微胶囊物质会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会从人体吸热;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会凝固,凝固时需要向人体放热。故C正确;
D、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
A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墙壁上出水的形成过程,然后再结合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进行判断。
解答: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放热形成水,附着在墙壁、地板上,因此墙壁出水,地板湿漉漉的是液化现象。故选A。
二、填空题
14.
液化;外侧;内侧
分析:液化发生的条件是水蒸气与外界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度差,要判断水珠出现在哪一侧,就要看哪一侧的水蒸气遇冷,哪一侧的水蒸气遇冷,水珠就出现在哪一侧。
解答: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外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故答案为:液化;外侧;内侧。
15.
液化;会放热;内侧
分析:气体液化的方法:遇冷、加压;液化是放热的过程。
解答:解:汽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窗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同时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液化;会放热;内侧。
16.
升华;吸
解答:灭火弹中的干冰在外壳破裂后会直接升华为气态,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实现快速灭火。
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7.
(1)升华
(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3)干冰吸热升华;水蒸气遇冷液化
解答:解:(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
(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
(3)干冰在温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雾.
故答案为:(1)升华;(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3)干冰吸热升华;水蒸气遇冷液化
分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18.
增加;汽化;没有充足的氧气
分析:
①做功可以使内能与机械能之间进行转化: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③燃烧的条件:温度到达着火点、物质具有可燃性和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解答:
①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使其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时,筒内棉花燃烧起来。
②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
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③乙醚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充足的氧气。
故答案为:增加;汽化,没有充足的氧气。
19.
60;不会;60
分析: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解答: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所以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但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故答案为:60;不会;60。
20.
(1)物理
(2)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形成白气
(3)风吹来的那一面空气流动较快,那一面的水蒸发变快,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故蒸发较快的那一面的水在蒸发时吸收的热量多。
分析:物理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蒸馏只是水变成水蒸气又冷凝成水的过程,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冰棍剥开是因为周围温度受冰棍影响降低,周围水蒸气冷凝形成类似于“白气”的东西,本质是液态小水滴;
(3)风的流动会带走热量,迎风面比背风面温度降得更快,所以会感觉凉快。
故答案为:(1)
物理
;(2)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形成白气
;(3)
风吹来的那一面空气流动较快,那一面的水蒸发变快,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故蒸发较快的那一面的水在蒸发时吸收的热量多。
21.
不变;吸热;水银
解答: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该过程水吸热。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而水银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分析: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2.
升华;凝华;熔化
分析: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变为气体,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由于升华要吸收热量,所以致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此过程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而小冰粒遇到暖空气时,遇热变为雨点,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因此属于熔化现象,可根据上面的分析准确进行填空.
解答:解: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进入云层,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小冰晶渐大后下落,遇到暧气流吸收热量,熔化为液态,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三、解答题
23.甲盆.甲盆水放在阳光下晒,阳光的照射使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用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会变大.
解答:甲盆.甲盆水放在阳光下晒,阳光的照射使其内能增大,水的温度升高.当用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会变大.
分析: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吸收太阳的能量,内能增加使温度升高.
四、实验探究题
24.
(1)低于 ;不变 
(2)减少水的质量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从5到8分钟,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由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所以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2)在该实验中,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也可以用热水进行实验等;
故答案为:(1)低于;不变;(2)减少水的质量.
分析:(1)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
水沸腾时的特点:吸收热量,度保持不变;
(2)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等.
25.
(1)水的初温较低
(2)固液共存;停止
分析:(1)加热装置相同,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且水的质量也相同,根据公式可知,小明和小红水升高的温度△t相同;观察图b可知,小明的水末温高,小红的水末温低,根据可知,小红水的初温低,据此解答即可;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的状态;当晶体全部变成液态时,熔化过程结束。
解答:(1)加热装置相同,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且水的质量也相同,根据公式可知,小明和小红水升高的温度△t相同;观察图b可知,小明的水末温高,小红的水末温低,根据可知,小红水的初温低,因此同样将水加热到沸腾,小红需要的时间就长;
(2)由图像可知,在第8分钟时,大试管内的海波温度保持不变,即海波正在熔化,所以这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第10分钟后,海波的熔化将停止。
故答案为:(1)水的初温较低;(2)固液共存,停止
?
26.
(1)大;吸
(2)热传递
解答:(1)由题意可知,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烧不破”的甲气球装有水,水的比热容较大,且水蒸发过程需要吸热,所以甲球的温度升高的慢.
(2)在加热过程中,乙球内气体内能增大,是烛焰的热量传递给了气球和气球内的气体,所以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气体的内能.
故答案为:(1)大;吸;(2)热传递.
分析:(1)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与其它物质相比,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升高较慢;
(2)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