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专题13:透镜与视觉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近视眼的特点的是(
)
A.?晶状体的曲度过小??????B.?眼球的前后径过长??????C.?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D.?眼球的前后径过短
2.温州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下图中的(???
)
A.????????????????????????B.????????????????????????C.????????????????????????D.?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了图中的成像规律
B.?换上焦距小的凸透镜,蜡烛不动,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5.小明在房间里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情景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小明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
)
A.?透镜在A处时成倒立的像,在B处时成正立的像???B.?透镜在A处时成虚像,在B处时成实像
C.?透镜在B处时成像原理和投影机原理一样?????????????D.?透镜在A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6.下列叙述与图中情景相符的是(????
)
A.?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B.?水兵们站在地面上,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7.如图所示,是小张拍摄的玉环湿地公园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风车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靠近风车拍摄,此时镜头和底片的距离缩短
C.?靠近风车拍摄后底片上成的像变大了??????????????????D.?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8.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
cm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
cm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9.如图,宁波月湖公园湖边上,夜色中的桥流光溢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小科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是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C.?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古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古桥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D.?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古桥,看到了古桥的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10.如图,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该同学是( )
A.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11.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B.??????????????????C.??????????????????D.?
12.下列各图中表示有错误的是(??
)
A.?光线通过凸透镜
B.?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
C.?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
D.?力F的力臂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
)
A.?放大、正立的虚像????????????B.?放大、倒立的实像??????????C.?缩小、倒立的实像???
???????????????D.?不能成像
14.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B.?等于2倍焦距??????????????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D.?大于2倍焦距
15.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16.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17.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
18.小明通过模拟实验研究眼球的成像原理(如图所示)。
?
(1)乙图中的凸透镜主要模拟甲图中跟球的结构是________(填序号)。
(2)当小明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厘米。
(3)若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上近视限镜,光屏上的像会变得模糊,此时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就可得到清晰的像。
19.如图是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甲、乙是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像的两种情形。这两种成像情形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能够模拟眼睛成像。为了模拟近视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形,应该把图中的光屏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或使凸透镜的曲度变得更大。
20.折射式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________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用来把这个像________。天文望远镜物镜口径做得较大,是为了________。
21.如图是小明在北京游玩时拍的天安门,由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照相机的镜头与景物的距离要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调节调焦环,将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调________?些(选填“近”或“远”)。
甲
乙
22.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
(1)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________(选字母)。
(2)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______。
(3)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________。
丁图
戊图
三、实验探究题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图所示,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
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____.
24.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开始时,小军和小民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小军想知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些已记不清楚.请你帮他排列出来:________.
(2)实验小组依次选取了不同的物距分别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
探究实验记录表(凸透镜焦距f=10cm)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既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请分析表格中的“成像特点”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________.
实验次数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物距u/cm)
成像特点
放大或缩小
正立或倒立
虚像或实像
1
30
缩小
倒立
实像
2
25
缩小
倒立
实像
3
20
等大
倒立
实像
4
16
放大
倒立
实像
5
12
放大
倒立
实像
6
8
放大
正立
虚像
7
4
放大
正立
虚像
(3)小军和小民使用同一套器材进行实验,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物距都是25cm时,他们所测的像距明显不同,分别为14.5cm和16.7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是因为测量像距时的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实验操作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解答:
近视眼的特点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故答案选D.
分析:物像只有落到视网膜上,人才能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因此眼球内晶状体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如果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后就会在视网膜的前方成像,看到的物体比较模糊。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短,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一特点不符合近视眼的特点。
2.
D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当u解答:A、中是一个倒立放大的杨梅像,要fB、中是一个倒立缩小的杨梅像,要u>2f,所以B错误;
C、在凸透镜中不会成左右相反的像,C错误;
D、中是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符合题意,D正确。
故答案为:D
3.
B
分析:(1)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再根据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应用;
(2)如果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变小,相当于焦距不变,物距增大,据此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不但指形状,还指物体和像的运动方向。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那么物体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故A错误;
B.换上焦距小的凸透镜。蜡烛不动,相当于焦距不变,而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因此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像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那么光屏需要向左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实验中蜡烛越短,相当于蜡烛向下运动,那么像的运动方向与它相反,即向上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4.
B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但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本题主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今后学习光学,研究光现象的基础,应该熟练掌握,并注意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解答:
A、观察图示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则u=26cm>2f,解得f<13cm,故A错误;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正确;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C错误;
D、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应靠近凸透镜,D错误。
故答案为:B
5.
D
分析:(1)(2)实像都是倒立的,能够成在光屏上;虚像都是正立,不能成在光屏上;
(3)投影机的工作原理:当f(4)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透镜在A、B两处时,像都成在墙壁上,那么肯定是倒立的实像,故A、B错误;
当透镜在B处时,像距小于物距,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故C错误;
当透镜在A处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成像较大,故D正确。
故选D。
6.
B
分析:(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常见的有:池水变浅、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影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
(3)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现象有: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4)物体通过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也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A.
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水兵们站在地面上,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
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根据(2)中分析判断;
(4)根据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分析。
解答:A.风车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故A错误;
靠近风车拍摄,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且像变大,因此底片上成的像变大了,还要增大镜头和底片的距离,故B错误C正确;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8.
C
分析: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解答: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A.若蜡烛放置在10
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2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
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2f,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等大的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15cm,此时f<15cm<20cm,,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45
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故选C。
9.
D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
解答:A.古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小科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古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古桥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C错误;
D.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古桥,看到了古桥的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0.
A
解答:由题干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模型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B、C、D错误.
故选A.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11.
B
解答:解: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符合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A、物像上下不颠倒.故A错误.
B、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并且是放大的像.故B正确.
C、物像是缩小的像,故C错误;
D、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是缩小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12.
D
分析:初中物理学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杠杆可以是任意形状的硬棒。
解答:A、光线平行与焦点射入透镜,则偏折的光线一定会通过焦点;故A正确;
B、磁感线是从N极出发回到S极的;故B正确;
C、光线发生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故C正确;
D、力臂是支点到力F的垂直距离,即F的力臂是OO’;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3.
B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②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
③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等大的像,所以2f=30cm,则f=15cm;
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10cm,则物距为30cm-10cm=20cm,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的、放大实像。
故选B
14.
C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显微镜中直接观察物体的叫物镜,物体在显微镜的物镜中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被观察物体应该在物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
C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分析摄像头和投影仪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即可;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判断。
解答:光从空气进入摄像头,然后在摄像头底部的CCD上成像,肯定发生的是光的折射,而不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
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二者不同,故B、D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可知,“刷脸”时,面部应该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
故选C。
16.
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A.当被拍物体在甲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正确,B错误;
当被观察物体在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f当被观察物体在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故选A。
17.
A
分析:(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成在光屏上,且都是倒立的;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交汇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且都是正立的。如果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的实像。
(2)“倒立”,不但指像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相反,而且指的是运动方向相反。
(3)当物距和像距的和不变时,将光屏和物体的位置互换,肯定能成实像,只是大小不同;
(4)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故B错误;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仍成像,只是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蜡烛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8.
(1)晶状体
(2)20
(3)右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分析。
解答:(1)凸透镜模拟的是眼球结构的晶状体,光屏模拟的是眼球结构的视网膜;
(2)由图可以看出此时?
?物距=像距=2f=40cm,故f=20cm;
(3)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光线被发散,凸透镜对光线的汇聚能力没有变,像距变大,故光屏应远离凸透镜,即向右调。
故答案为:(1)晶状体;(2)20cm;(3)右
19.
乙;远离
分析:(1)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人眼的成像特点分析解答;
(2)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成像在视网膜前,据此分析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1)物体在人眼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故选乙;
(2)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即视网膜在像的后面。因为光屏相当于视网膜,所以应该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0.
焦点;放大镜;放大;获得更多来自物体的光
分析:根据折射式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解答。
解答:折射式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天文望远镜物镜口径做得较大,是为了获得更多来自物体的光。
?
21.
变小;远
分析:(1)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首先判断像的大小变化,然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照相机的调整方法。
解答:由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大了,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照相机的镜头与景物的距离要变小,同时调节调焦环,将镜头与底片之间的距离调远。
故答案为:变小;远
22.
(1)D
(2)感受器
(3)B
分析:(1)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
(2)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其中反射弧是感受(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其传导作用,神经中枢是对刺激进行处理,效应器是最后做出反应的结构。
(3)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我们可以借助相应的凹透镜,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
解答:(1)视网膜上成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确。
(2)由题意可知,视网膜具有接受并产生神经冲动,所以相当于感受器。
(3)对于近视眼患者,可以借助相应的凹透镜,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由此可知眼角膜手术后应该也类似于中间薄的凹透镜,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感受器;(3)B
三、实验探究题
23.
(1)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D
(3)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必须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
解答:解:(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2)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
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3)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物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故答案为:(1)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D;(3)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24.
(1)1、2、3、5、6、4
(2)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
(3)光屏上没有成清晰的像就进行了测量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进行分析,此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放大的.(3)对一个凸透镜来讲,物距确定,像距确定;当物距确定时,测量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像不是最清晰的像.
解答:解:(1)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10cm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即物体原来处于2倍焦距以外,在它从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处移动时,物距逐渐变小,故像距变大,像变大,且一定成一个倒立的像,故依次是1、2、3、5;当蜡烛在焦点时,不成像,在焦点以内时,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故6图的像比4图的像更大,故6距离凸透镜更远,所以其距离关系是6、4;故完整的排列关系是:1、2、3、5、6、4.(2)根据表格中数据,实像都是倒立的,由于物距不同,可能大小不同,虚像一定是正立放大的;(3)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物距均为25cm时,像距是一定的,但是测量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没有成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不同,测量的像距不同造成的.故答案为:(1)1、2、3、5、6、4;(2)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3)光屏上没有成清晰的像就进行了测量.